第二百三十八章 女童怨魂(二)
大嫂是一個三十來歲的越南女子。
平時沉默少語,兩口子結婚過了兩年才生得如今七八歲的獨子。
平日大哥總私下對光頭四說:“小四啊,以後別再像我一樣娶一個小骨盆的越南婆娘回來,難生養!
這麽多年也就崩了一個娃出來。”
所以這獨苗小侄也就成了全家人的珍寶了。
“孩子呢?”
光頭四在廳堂上沒有見到小侄,剛剛放下的心又緊了一下。
“哦,剛剛去睡了。這孩子今天困得緊,一回來就說要睡,逼著他上了飯桌也是眯著眼睛扒完一碗飯。”
“唉!都怪我整天帶著他上山下河的……我去看看他。”
說著,光頭四轉進小房間,孩子正呈大字形仰臥木床上,睡得正香甜。
光頭四終於放心了,也坐下來“吧嗒吧嗒”地吸了一大口水煙,和大哥閑扯了一會,便回家了。
粵西農村有一種說法,就是有人在野外撞見了一些不幹淨的東西。
比如碰見放在墓地裏尚未封土的棺材,或者一些看似黑氣的不明物件(比如散落在野地裏的老人的衣服,孩子的紅鞋,布娃娃等)。
怕某些東西會跟著回家作祟,所以這人在晚上睡覺之前都要在大門外的空地裏插上五支香火,或者撒上一把糖果,叫做“送客”。
光頭四做完這些,道兩句“好走”之類的祝語,便關門安心臥床。
到了下半夜,家裏的木門突然“啪啪啪”地被人拍得震天響,“小叔,快快開門,救救阿細(侄子小名)!”
光頭四立刻從床上翻滾下來,一手打燈,一手把門扇開。
大嫂這時連手電都不打,這個平時極少情緒的女人就這樣滿臉眼淚鼻涕。
驚慌失措地哭啼道:“阿細……就是……阿細可能撞客啦!(農村說法,就是撞邪的意思)”
“不好!”光頭四大呼一聲便衝向對麵燈火通明的大哥家,傍晚纏繞在心頭的預感最終還是來了……
隻見小侄子一改之前呈大字形的仰臥姿態,這時正被大哥和鄰家的幾個男人死死地按倒在木床上。
但此時的侄子似乎力大無窮,他的四肢孔武地抖動著,木床快要崩塌,幾個男人也差點被他掀翻。
床上全是從他口中翻滾出來的粘稠涎液,眼角布滿血絲。
細嫩的臉蛋上不知何時也沾了一些血漬,嘴裏含糊不清地發出撕心裂肺的吼叫。
光頭四仔細聽了一陣,原來是在喊“媽媽”,隻是發出來的是一個女童的聲音。
見是光頭四靠近,小侄子反而難得的靜了下來,隻翻著一雙黑少白多的大眼瞪著光頭四。
嘴裏斷斷續續地喃喃道:“媽媽……我要媽媽……”
這就奇怪了,大嫂明明就站在身邊,小侄子怎麽還在哭喊著媽媽呢?
大嫂又哭了起來:“阿細別怕,媽媽就在這啊……”
沒等大嫂說完,小侄子忽而往大嫂身上大眼一瞪:“我要我的媽媽”那眼神哀怨、仇恨,而又冰冷、嘲弄……“天啊!”
光頭四心裏一涼……這不是河潭灌木叢裏遇到的布娃娃的眼神嗎……“嘻嘻嘻……”
小侄子忽而令人驚悚地笑了起來,望向光頭四。
天真地說:“光頭叔叔,你為什麽不陪我玩啊?”
光頭四手上的汗毛頓時豎了起來,原來這東西到底還是跟著回來了……
光頭四顫動著嘴唇,勉強地嘴角一彎。
壯起膽子對小侄子說:“夜裏不好玩,等你一覺睡醒了就帶你去玩好不好?”
小侄子呆呆望著牆根,一臉詭秘:“是去玩水嗎?”
不等光頭四回答,小侄子忽而激烈奮起,差點把幾個大漢掀翻。
滿臉暗青,充滿怨毒仇恨地大吼:“不!你騙人!你們為什麽要丟下我?我沒抬胎,你們也別想安生!”
光頭四一聽,心中頓時了然,原來這是一個來找人做替死鬼的女童怨魂。
雖說這光頭四在前些年做過墓葬道工,學了些淺薄道術。
但最近幾年隨著科學火葬的推行,大多墓葬道工都像光頭四一樣失業改了行謀生。
這本來就淺薄的道術也就更生疏了。
平時村裏哪家的祖墳要改葬,哪家的孩子出生不久要“送胎神”(為嬰兒驅邪祈福的一種儀式),光頭四倒也勉強應付得來。
但這怨魂,特別是附體生人的女童怨魂,喜怒無常,不怕天譴報應,憑喜好取人性命,異常難纏,那就不是這小小道工對付的了。
眼看侄子口吐白沫,瘋狂更甚,光頭四急中生智,急忙吩咐幾個人去敲響各家各戶的門。
叫來年輕力壯,陽氣剛強的男人前來聚陽驅陰。
且特別吩咐一定要叫村頭的資深屠夫帶上他常用的幾把殺豬尖刀前來。
我們廣大農村依然保持著一家有難,八方支緩的純良作風。
這才一會工夫,夢中被叫醒,不明就裏的鄉村壯年依然火速集合了。
大哥家裏陰怨的氛圍立時減了不少,特別是當村頭大屠夫踏進屋裏。
那幾把殺過無數豬王、磨得雪亮的長尖刀往小侄子的木床邊一插,屋裏方剛之氣大盛。
小侄子即時安靜了下來,這時,屋外這黎明的曙光已經若隱若現,小侄子終於安靜睡下了……
這夜算是熬過了,光頭四輕撫著小侄子的冒滿冷汗的額頭,憐痛萬分。
待得天亮,夜裏被叫來的男人們正要在大哥大嫂的萬分歉意與感激中散去。
光頭四發話了:“大夥有聽說最近幾年我們這上下村落哪家孩子那個……那個……
唉,大清早的就說這晦氣話,確實對不起大夥,但大夥也見到了,我們家阿細……”
大夥手一揮,說道:“不需說,懂得的,這上下村落的雞毛事逃不過我家長毛婆娘的耳朵,大夥回去都問問就是了。”
臨走,村頭大屠夫還留下了三把尖刀。
喊道:“還要什麽幫助的,盡管說。”大哥大嫂自是又一番感激涕零農村從來就不缺少這屋前屋後的新聞或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