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各風格的代表性建築
“下一個,是美式風格,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這也造就了其自在、隨意的不羈生活方式,沒有太多造作的修飾與約束,不經意中也成就了另外一種休閑式的浪漫,而美國的文化又是一個移植文化為主導的脈絡,它有著巴洛克的奢侈與貴氣,但又結合了美洲大陸這塊水土的不羈,這樣結合的結果是剔除了許多羈絆,但又能找尋文化根基的新的懷舊、貴氣加大氣而又不失自在與隨意的風格。美式家居風格的這些元素也正好迎合了時下的文化資產者對生活方式的需求,即:有文化感、有貴氣感,還不能缺乏自在感與情調感。”太皓說完停頓了一下:“我這樣說,你可能也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等我畫幾張圖紙,來給你看看。”天音點點頭:“有圖會好一些”
太皓點了點頭,起身去拿紙筆,“嘶,毛筆這個東西,還是不適合畫圖紙,得弄一隻鉛筆。”這樣想著,太皓到了廚房,拿起一塊碳,把它削成細條,然後用紙緊緊地包裹住,最後封上蠟。“不是很舒服,但是,將就著用吧”既然要展示各個風格,那麽,自然是用代表性建築來進行介紹會好一點。“首先是哥特式建築,巴黎聖母院自然是最經典的代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NotreDamede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曆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曆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裏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正麵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裏麵,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接著是巴洛克風格,說到巴洛克風格,太皓第一個想到的,是聖彼得廣場,但是,他是要建房子,用一個廣場來做參照,不合適。所以,他想到了聖卡羅教堂。聖卡羅教堂建築立麵的平麵輪廓為波浪形,中間隆起,基本構成方式是將文藝複興風格的古典柱式,即柱、簷壁和額牆在平麵上和外輪廓上曲線化,同時添加一些經過變形的建築元素,例如變形的窗、壁龕和橢圓形的圓盤等。教堂的室內大堂為龜甲形平麵,坐落在垂拱上的穹頂為橢圓形,頂部正中有采光窗,穹頂內麵上有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格子,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室內的其他空間也同樣,在形狀和裝飾上有很強的流動感和立體感。
再然後,是洛可可風格,
而代表嘛,丹麥皇宮就是。阿美琳堡王宮位於哥本哈根市區東部歐爾鬆海峽之濱,是丹麥王室的主要宮殿。丹麥女王伉儷每年多半時光在這裏度過。十八世紀中葉,王宮位於克裏斯欽堡內。在規劃阿美琳堡宮所在地的城區時,菲特烈五世國王決定在這裏建造一個新的中心。為此,他把這塊地皮贈送給丹麥的四大貴族,要求他們必須在此各建一座外觀完全相同的宮殿。該宮殿由最著名的建築師尼古拉·伊格維設計,並要為國王塑製一座騎馬銅像。經過緊張的施工,四座宮殿在1754年至1760年期間相繼建成。根據設計,這四座宮殿的前麵形成了一個八邊形廣場。1768年請法國雕塑家薩利製作的菲特烈五世國王的騎馬銅像被安放在廣場中央。當時,寶隆洋行還用對華貿易賺取的金錢,為銅像修建了圍欄。後來,這四座宮殿曾幾易其主,但一直由貴族居住。1794年克裏斯欽堡宮被大火焚毀,王室決定移駕阿美琳堡四宮殿。自那以後,此處一直是王室的住所。每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住在王宮時,其所在的建築物上便會升起丹麥國旗。
接著,是古希臘式建築,代表嘛,就是大名鼎鼎的帕特農神廟了。帕特農神廟位於希臘共和國首都雅典衛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崗上,聳峙著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築物,神廟矗立在衛城的最高點,這就是在世界藝術寶庫中著名的帕特農神廟,又名巴特農神廟。神廟曆經兩千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廟頂已坍塌,雕像蕩然無存,浮雕剝蝕嚴重,但從巍然屹立的柱廊中,還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豐姿。帕特農神廟也譯為“巴特農神廟”,是雅典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帕特農神廟之名出於雅典娜的別名。拉丁字母中Parthenon即希臘文∏αρθενωνα?的譯寫,意為“處女的”(詞根παρθενο?,“處女”)。柱式上,帕特農神廟采用的多立克柱式。
再之後,是羅馬式建築,代表嘛,萬神廟。萬神廟(Pantheon)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後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聖馬利亞圓廳教堂。萬神廟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製,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築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接下來,就是太皓最熟悉的中式風格了,而代表,那就是故宮啊。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
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麵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說到日式建築,太皓首先想到的,就是鹿苑寺(也就是金閣寺)。鹿苑寺(ろくおんじ),是位於日本京都市北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其中,內外都貼滿了金箔的三層樓閣建築(舍利殿)也被稱為金閣,包括舍利殿在內的寺院整體也被稱為金閣寺(きんかくじ)。該寺為相國寺的山外塔頭寺院。鹿苑寺寺名源自於寺院的創立者即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山號為北山(ほくざん)。寺紋為五七桐。該寺院是在義滿死後,將他原來的北山山莊改成的寺院。舍利殿本是室町時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築,但是於昭和25年(1950年)的金閣寺放火事件中被完全燒毀,並於昭和30年(1955年)重建。平成6年(1994年)12月,鹿苑寺全境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曆史建築。
至於東南亞風格,當屬吳哥窟了,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那裏的台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曆許多艱辛。隻有一條建了扶手,因為在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從這個樓梯摔下去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