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回村
相信在他的帶領下,他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既然村民們這麽願意相信他,他怎麽能讓村民們失望呢?
因此這一次回來葉強決定如果不能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水平提升一個檔次,他就不走了,更徹底地將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水平提高,他在去解決自己所要解決的事情。
畢竟他現在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村子裏的村長,雖然官兒小可是責任重大,這一點葉強深知肚明,因此在下了小巴士,走上北坡村村口的這條路的時候,葉強心中滿滿都是思鄉之情。
當他看到這一條嶄新還散發著瀝青香味兒的柏油路時,棱角分明的臉上忍不住露出了一抹會心的笑意,看來王衛國那小子並沒有陰奉陽違,自己臨行之前交代的事情想來他現在已經辦的差不多了。
村裏那些特別困難,直到現在還住著茅草屋的村民也應該已經住上了大別墅,這是葉強臨行前吩咐王衛國要做的事情,原本葉強還擔心王偉國這小子會陰奉陽違,不按照他之前所說的去做,可是看到這條柏油路的時候,他終於放下心來。
隻要王衛國沒有陰奉陽違就行,讓那些到現在還住著茅草屋的村民住上大別墅這就是他臨行之前所要做的事情,不過由於事發突然這件事情不能讓他盡力而為,隻能說讓王衛國這小子帶他去做當然,這其中的資金是他出的。
最近這段日子張桂蘭過得很不好,因為她那個小舅子總是來找她詢問工作給他找工作的事情,上一次葉強返回北方的時候,張桂蘭就親自找過葉強說過這件事情。
因為她小舅子現在已經康複,而且也是一個三十好幾個人了,總不能一直待在家裏靠著自己的老爹老媽養活,所以她在看到葉強如今生意做大,傳言中也當起了大老板,就想讓葉強給她的小舅子謀一份差事。
葉強當時也是滿口答應下來,可是這一連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葉強連半點音訊都沒有傳回來,但是自己因為當初葉強滿口答應下來,並且說得信誓旦旦。
張桂蘭在葉強離開之後便趕緊去了南坡村告訴自己小舅子這件事情已經有眉目了,讓他安靜地等待消息,所以這個小舅子是一個急性子,人等了差不多有一兩星期的時間就等不及了。
隔三差五的就跑到北坡村來找她詢問葉強給他謀個差使這件事情怎麽樣了,張桂蘭又聯係不到葉強,她也沒辦法找到葉強說明這件事情,如果說餘青青還在北坡村的話,那麽找餘青青去說這件事情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可是餘青青和葉強一起離開了北坡村,要說在這北坡村能隨時隨地聯係上葉強的人也隻有餘青青一個,可是現在北坡村餘青青根本就沒有在,那麽誰也聯係不上葉強。
眼看著她小舅子隔三差五的找她,讓村民們漸漸生起的流言蜚語,背後地裏說三道四,張桂蘭那是愁眉苦臉,同時她心中冒起了一個疑惑,難不成葉強當初隻是為了敷衍她,所以就滿口答應下來?之後並沒有放在心上?
要不然的話,為什麽過去這麽久葉強都沒有返回北坡村,更沒有說是主動將電話打到村委會,告訴她該怎麽做。
因為她是一個寡婦,一個男人隔三差五的登門拜訪,就算這個男人是她的小舅子,可是南坡村和北坡村不一樣。
北坡村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李柏川是她的小舅子,還以為她不守婦道,在外胡搞,這讓張桂蘭十分的苦惱,同時心裏也期盼著能早些回來。
……
“大家夥在聊什麽呢?聊得這麽開心,看來我不在的這些日子你們過得很好啊,怎麽樣?王衛國那小子有沒有按照我說的去給村民那些特別困難,直到現在還住著茅草屋的村民們修建別墅?”
就在一幫大老爺們聚攏在村委會曬著太陽嘮著磕兒的時候,突然一道極為有力的聲音猛然響徹而起,讓原本還在談論劉晴晴事情的一幫大老爺們瞬間停了下來,紛紛轉頭向聲音來源處看去。
不過等他們看到來人時,個個臉上洋溢出驚愕的表情來,但緊接著便露出了會心的笑容,甚至一些大老爺們主動站起來,揮手示好,因為這聲音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闊別已久的葉強。
他沒有想到他剛一返回就看見一大幫子村民聚攏在村委會門口,好像是在談重要的事情,這讓他心頭不好,難道這些日子發生了什麽事情嗎?於是乎他就沒有上前去打擾。
而是站在原地聽了大概有三四分鍾之後,這才明白這一幫大老爺們簡直就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閑的無聊竟然討論劉晴晴的終身大事,人家好歹也是一個黃花大閨女。
並且葉強可是知道王衛國那小子正在瘋狂地追求著劉晴晴,盡管王衛國這小子已經年近三十,這種做法是老牛吃嫩草,可是人家有一顆疼愛劉靜靜的心,這就足夠了。
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嗎?女人活在世上找一個男人找一個能疼愛她的男人,就已經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被人疼愛就很好,不管疼愛她這個男人是多少歲,隻要這個男人愛她疼她懂得她,就好了。
這一大幫子老爺們兒操心這件事情幹什麽,所以聽了一陣子之後,葉強覺得索然無味,便主動走上前來打招呼。
“哎呀,我說葉小子,你還舍得回來,我們還以為你現在發家了,生意做大了,當上大老板了,把俺們這一大幫子村民都給忘了呢,你可別忘了你現在是咱們村子裏的村長,又是村支書,你要不在俺們就和沒有主心骨似的,做什麽事情都不得勁兒。”
“李娃說的一點都沒有錯,葉強啊,你回來就好啊,你不知道你不在的這些日子,俺們大家夥兒就好像沒有主心骨一樣,整天慌慌張張的,生怕發生什麽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