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石敬台
過去的大宋有楊家名將鎮守雁門關,有楊業號稱楊無敵,曾經在雁門關以數千人大破遼兵,威震天下,後來蒙當初的太宗皇帝賞識喜愛,原來是北漢大將的他在大宋也能闖蕩一番事業。
打敗大遼皇帝的十萬大軍,一時間楊業大名威震華夏,甚至連遼人的兵甲見到楊字大旗便會縮著腦袋速度逃遁,避其鋒芒。
太宗知曉了,也隻是欣喜於自己得到一員大將,能夠威懾北遼,他更是能夠將國內一切盡數安撫平定,太宗沒多久就決定了,要出兵北方,從北遼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
十六州之地曆來都是中華之地,華夏之胸懷,卻把持在北遼人的手中,太宗帝怎麽會放心,日夜不得安眠,力排眾議,用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大軍朝著北,直麵北遼。
消息傳到北遼,潘美與楊業二人的大名已經震懾到了北遼國中,乃至於連蕭太後也日夜難眠,最後還是率領契丹十餘萬大軍,要與大宋爭奪燕雲之地。
天下氣運,若是分成十分,那燕雲十六州可算得上是其中之一,誰得到了,都算是大好事。
大遼經營燕雲十六州已經太久了,到手的肉要割,他們如何舍得,氣勢洶洶,一時間,大宋的兵將莫不能敵,接連大敗,連著被遼兵追殺至朔州,此時雲、朔、寰、應四州百姓被宋兵護送遷走,楊業擔任護送,隻是這一次大劫到頭,來此截殺的遼兵,正是時任五京府兵指揮使的李樵克,李樵克年少成名,卻遠比不上楊業這樣威名遠播,他追殺的就是楊業,遼人蕭太後要活的楊業,但是李樵克克不想留他,隻是帶來了五千的雲州軍,隻是一夜便行路六百裏,終於截住了南逃的楊業。
楊業的楊家槍法舉世無雙,傳名在外,與其二子楊延玉力敵契丹騎卒。
雲州的騎軍也是凶悍,由李樵克率領,將宋軍圍殺在一處,楊延玉先被殺死,楊業也被契丹人擒拿住了,那場大戰,最終楊業絕食三日,氣絕身亡。
雲州、應州、寰州、朔州,雖然百姓盡數被遷走,可來投的人,敗軍之兵家,通通化作了地方百姓,隻是不久,原雲州觀察使楊業死在遼人手中的消息傳回了大宋,這才是天崩地裂,許多北境的百姓大哭,隻覺得大宋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再也沒有了,一些儒家士子甚至日日酒醉,大罵潘美,連宋太宗都不敢當著世人的麵,保住潘美的名位,連降三級,責授檢校太保。
而雲州也總算落到了李家的手中,李樵克善於變色,大宋雖然掠回許多人丁,可是並不影響北遼入關,而李樵克為了雲州人丁興旺,特地養了許多為了涉入中原,能夠無懼山川高地的大馬,甚至這些馬長得高大,披掛鐵鎧,神采奕奕。
隻是一年時日,宋遼修沐,雲州便出兵掠奪人口,美其名是要奪回被宋人擄走的雲州百姓,連北遼國的皇帝也覺得李樵克所做的不錯,而宋遼雖然修沐了,可本就是戰爭未斷,宋太宗遭遇過大敗之後,也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誌,隻想要與遼人休和,至於邊境被擄走的人口,也隻能盡量驅散那些還在中原城外的百姓,增兵守軍和哨軍,卻並不敢再動幹戈了。
殊不知,太宗的心思早已被任命為雲州都護的李樵克摸的一清二楚,知道宋人不敢再生事端後,便更是大舉進軍大宋境內,無視了地緣關隘,最遠甚至到了大宋汴京城外。
雲州城崛起,這些人口被擄走後,李樵夫也深諳法門訣竅,治理雲州做得井井有條,這些擄來的人口也被安置妥當,百姓們安居樂業,雲州城的人口一時間暴漲,甚至一段時間變得異常的繁榮,有人說與汴京都有三分形似了。
李樵克死後,由其子李郴代掌雲州城,雲州城繼續做大,不但李郴與他爹一般,大力支持南下劫掠大宋的人口資源,甚至雲州一地關閉了馬市,所有養馬的牧民隻有將馬匹賣給李郴的都護府,都護府則用劫掠的錢財和遼主的支持,打造鐵甲和披掛,最後這些跑起來如同風吹的鐵馬,便成了雲州城最大的底牌,甚至雲州還因為組建鐵騎的事,叫代州城的百姓日夜戰戰兢兢,隻擔心那些可怕的騎卒會有一日突然降臨代州,將代州人屠戮一空。
不單單代州的百姓這樣想,整個北方的百姓都在南遷,一是害怕不可一世的契丹人,二就是怕凶神惡煞的雲州騎軍。
這樣的擔憂,非但是叫北方百姓惶惶不安,甚至叫許多世代存活在北方的百姓,逼不得已的南遷,這種事情叫儒門的士子們知道了,也是沒奈何,這些人留在北境,誰知道哪一日,會不會有遼騎和雲州騎卒到那些村中掠奪人口,要知道,北方無數的大宋百姓,才是國之棟梁。
天上星光鬥轉,這些騎卒在黑影之中,帶起一陣塵殺,有人來不及破口罵人,隻見到這些人都是披著鎧甲的騎軍,大旗子上刻著李字騎,這些人好奇的同時,也被同伴捂住口鼻,知道鐵騎遠去,瞧不見影子了鬆開手。
“不要命了?這是雲州李家的兵甲,你罵一個試試。”這人大聲道,他方才嚇得腦袋上冷汗都流了出來,方才甚至他看到了一個騎卒刻意放慢了步子,牽著馬頭,似乎是在確認又或是考慮這些人,是不是要留著。
“他們是李家的雲州鐵騎!”這人驚呼,他們身在儒州,一個在西,一個在北,能在這裏瞧見雲州的鐵騎,實在是運氣。
他朋友點頭,隨後說:“行了行了,今天真是晦氣,竟然遇上了雲州人,準是今日我出門沒瞧見好時辰。”
這些人說著,都驚魂未定的拍拍胸口,像是安慰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騎卒,殺伐的太多,連陽天見著了他們也是心頭一涼,這些人之所以害怕雲州騎卒是因為,這些個雲州鐵騎身上的血氣實在太重,以至於他們的馬蹄灰中都能問道一股子濃濃的味道,倒像是什麽肉腐爛了似得,這些人身上之所以留著這樣沉重的血氣,自然是因為這些人一生都在浴血奮戰的打拚,衣著上遺留的血跡遺留了太久了。
“聽聞大汗得病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大汗身子確實不如過去了,對戰西邊,兩場皆敗,恐怕遼主就是因為這個才鬱鬱不得誌。”
遼主是個有雄心壯誌的契丹皇帝,而宋帝也同樣是個極為自負的皇帝,兩個人是英雄對英雄,皇帝對皇帝的比試,將天下化作棋盤,滿地都是棋子。
如今的雲州騎軍,也成了遼主手中的一枚棋子。
北遼皇帝生病了,一場大病突如其來,遼主還沒來得及出秋山,這場大病不知道何故,隻是來勢洶洶,叫遼人的太醫束手無策,隻是幾日的功夫,這遼帝大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北遼國內,人們憂心忡忡,此刻多事之秋,北遼皇帝病情嚴重,而大宋如今又是一副要再次北上的姿態。
至於西邊,遼帝禦駕親征,兩次大戰皆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民間已經有人說遼帝長子,燕趙國王耶律洪基,為人昏庸無能,酒色沉迷也就罷了,竟然還是忠奸莫辨,喜好宋人文墨。若是將來用他繼位大汗帝位,恐怕大遼從此沉淪,再無今日的威勢。
如今的耶律洪基不過是二十四歲的少年,童心未泯,竟然還是娃娃心思,也沒有其父皇的雄才偉略,也沒有他先祖的武功境界,繼承了宋人的那一套詩詞歌賦,酒色沉淪,就是遼人自己也擔憂,契丹往後,是否還能有此時的盛世。
遼朝雖然兩度大敗,卻仍舊沒有傷及根骨,仍舊能夠震懾住南方的大宋,可若是再換一位沒有遠見的皇帝,恐怕……
不過雖然遼帝垂危,至少這帝位傳承還是早已安穩好的,沒有引得國內大亂,這便已經是一件好事了。
這幾個少年遼人從儒州要去北遼國,除了他們,有數百人在儒州行走,這些人裝束文雅,都是真正的儒生,人人配著刀劍行路,有十餘匹快馬在人群中穿行,儒門中的三尊之一,戍尊石敬台第一時間讓人前去探望,之所以這位儒門尊者如此著急,隻是因為這遼帝對儒門的照顧,皇帝喜歡儒門,所以儒門在北遼國能夠順風順水,人才濟濟,若是皇帝死了,下一個皇帝,也就是燕趙國王耶律洪基自然是儒門要拉攏的對象。
大遼與大宋如何不對付,於儒門而言,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兩者誰指的儒門支持,而這兩個國誰有支持儒門。
三尊之中,隻有戍尊石敬台留在北遼,支持北遼對抗大宋,其餘兩位,有孔家後人的孔道輔在大宋,以至於其實兩邊雖然都得到了儒門的支持,可是兩邊仍舊是大宋這邊儒門的籌碼更多。
戍尊石敬台,他不過知命年紀,連額上的褶皺都沒有,瞧上去還不過三十,他修煉到了這樣的境界,連相貌也沒有顯得老去,反而愈發年輕了,和一些門內弟子比起來,除了身形有些不自然外,都要年輕許多。
石敬台的兵器說是戍,其實是一柄長槍,槍尖寬長,瞧著比一柄短劍還有長些,這兵器是名師鍛造,卻是唐時兵器,傳承至今,家傳的兵器。
沒人知道石敬台真正的來曆,他的家世,甚至是他的祖籍,也已經無人知道了,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隻不過他成名,便已經是這儒門一尊者了。
《中庸》,石敬台捧著書看,坐在馬上,不驕不躁,也不催促,倒是手拉著韁繩,也不鬆手。
“中庸之道,即是論述天命,若隻見修身養性,那人人皆天驕,可這人間,沒有了中庸普通的人,豈不是人人皆才人,人人皆才人,那人人又何嚐不是庸人,行了庸人之道呢?”
這位尊者自說自樂,根本沒有人問他問題,不過是他自言自語,聲音並不大,被這十餘匹駿馬給亂了節奏。
“戍尊,聽聞這一回大汗得病,前去見過的太醫都不說好,隻是搖頭走了,恐怕大汗這回啊,是凶多吉少了。”一個弟子說道。
儒門的人說話也不帶頭腦,真是什麽話都敢說,怎麽話題都敢多嘴,石敬台看了他一眼,搖搖頭道:“不可胡說八道,咱們到了再說。”
那弟子撇撇嘴拱手回應:“是,戍尊。”
戍尊並非是個休閑的尊者,相反十分刻苦,這十幾年整頓了在北疆的儒門,叫儒門弟子越來越多,甚至說這儒門弟子中,有些儒門弟子還將戍尊石敬台比作是亞聖轉世,不但愛玩,還喜歡與人講道,孜孜不倦,熬夜也要講完,而南方潮平城的劍尊孔道輔,則與戍尊完全不同,那是個真正的劍道瘋子,因為與人比不過劍,大怒之下,從此封劍,白玉長劍再無劍出鞘,他老人家說道做到,真的封劍不用,還從此修煉內功掌法,練就的百川沙掌法精妙絕倫,天下人都震驚於這位老人的手段和本事。
與劍尊孔道輔不同的戍尊,沒有淩厲的氣勢,也沒有天賦異稟的能力,唯有一顆心,用手中的鐵槍打出如今威名赫赫的槍技,連能與他對招,門檻之高都叫人覺得十分的難。
戍尊不是沒有過與劍尊比武,甚至二人交手了,之後對付不了戍尊長槍,唯有暫時撤退。
遼人皇帝很是喜歡戍尊,覺得他年少輕狂,不過用一支槍,連孔道輔都當著江湖人們的都曾說過自己的武修還不如戍尊的武功紮實。
其實這一點,根本就沒人反對過,戍尊的武功用長槍做兵器,而孔道輔,卻是劍法、掌法一起用,何況他的閉關中的時候修煉的真氣,與孔道輔完全相克,孔道輔束手束腳,自然難以接受。
眼前有人等著他,一個劍客,抱著一口劍,等了他許久了他才終於到這裏,垂著頭,鬥笠下見不到這劍客的麵龐,隻是一個劍客罷了。
有儒生見到這人的出現便已經皺起眉頭來,有人大聲問道:“前麵的小兄弟,麻煩路讓一讓,叫我們先過去。”
劍客紋絲不動的站著,甚至風吹在衣裳上,他毫不在意,隻是抬起頭道:“西川散人柏邵陽,特來儒門,靜候戍尊多時了。”比武,這人的目的就是要和戍尊石敬台交手。
柏邵陽數年前與何逍等人被李純、殿長欽包圍,隻有帶著碧衣石奍一個人走。
如今他卻出現在了北遼國,甚至此次前來,隻是為與戍尊石敬台比武。
石敬台聽見前邊的聲音,抬起頭看了過來,是一個中年劍客,他一眼看過去,正巧柏邵陽抬起頭來,二人對視,石敬台微微皺眉,他一想看人很準,眼前這個亓官修為的劍客,顯然是另有其他目的,不可能是單純的來尋他比武。
石敬台在馬上看著他,放下了手中的《中庸》,說道:“你是西川散人柏邵陽?”
柏邵陽的大名,自從在江南對敵魏正絕後,成功攔下了要第三次在江南謫仙樓刻字,而據石敬台所知,這人很不凡。
這柏邵陽收斂氣機,武功不俗,可對於眼前這位戍尊石敬台來說,差的太多了。
一步之差,往往就是天差地別,石敬台要殺他,也易如反掌。
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情,石敬台雖然要趕著朝北遼去,可是被眼前的柏邵陽擋住了去路。
這柏邵陽如同送死,他的境界差了石敬台一整個大境界,竟然還敢叫囂著。
石敬台點頭,從馬上下來,口中說道:“既然如此,那來吧。”他從馬腹的囊中抽出長槍,鐵槍生的奇異,乃至於槍頭瞧著都真像是短劍的劍刃,寬而長。
柏邵陽拔劍,身法便已經踏著地麵朝前射去,石敬台冷哼一聲,身子甩動周圍,一記槍風卷著自己的身周,和柏邵陽對戰在一起。
柏邵陽劍快,真氣孤僻怪異,攻人腹部,卻根本進不了,這石敬台的武功確實要壓他一線,不過大多都是他主動攻擊,而石敬台輕鬆的一一接下。
柏邵陽一劍還沒用完,被石敬台手中的鐵槍抵擋住了,再戰一起,兩個人一劍一槍,普通交手,石敬台沒有一點答應,他可不知道柏邵陽還有什麽後手沒有,沒有後手,這怎麽行?
兩個人揮灑氣浪,有是柏邵陽的劍氣,有的則是石敬台的長槍槍尖快風。
“三十招了”
儒門戍尊,一直沒有全力出手,他一直都在隱忍跟著,如今兩人又是一劍一槍碰見,整個人都大喝一生,劍氣縱橫而去,飛快至極!
戍尊石敬台冷笑,他沒有用刀,而是聚自身內功,一掌打在了那形成氣浪的劍上,兩人之間有憔悴的爆響聲,這柏邵陽皺著眉,整個人已經被他打飛起來,在半空打著轉,安然落地,好在沒有受傷,這是石敬台留手了,否則剛剛那一下,自己是必然受傷了。
柏邵陽心中清楚,他的目的,就是與儒門戍尊比武,看看自己的差距。
他已經是少年天才中的天才了,隻是眼中的人沒有想這些天才有何用,能叫自己喜歡的女人,不再為了生活四處奔波,這柏邵陽的武功卻果然深不可測,分明五十餘歲的年紀,卻已經成了少有的頂尖高手的實力,這世上三尊,都是真正的高手,和他們交手,自己的本事卻並沒有增加。
“行了,比試完了,你走吧。”石敬台將長槍丟給邊上馬匹的儒生,露出一點笑容,這樣的比武,他甚至連大喘氣都沒有,品韻著眼前少年的本事,柏邵陽來自西川,散人無門無派,他都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太不一般,柏邵陽肯定他的努力。
什麽樣的武功境界能夠叫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對付,柏邵陽不知道如何說,他有些落寂,他想起了碧衣石奍說的那番話:等你能夠對付儒門了,他們也不會留著你。
柏邵陽覺得她說話很是直白,之所以自己還在這活的好好的,還是那些武功高的人物小覷了自己,覺得自己無門無派,將來定然做不到那樣的程度。
“你無門無派的在江湖上闖蕩,就沒有打算入個宗門?”石敬台說,他很欣賞眼前的這個劍客,說實在的,石敬台與柏邵陽,就年紀上來說,差不了幾歲,石敬台的修為卻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地步,他很賞識柏邵陽的天資,覺得他這樣的年紀,能夠達到現在的地步,還是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做到的,試問天下,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本事能夠無師自通,達到這樣的程度呢?
太少了,不用多想都知道,這樣的人物可遇而不可求,這石敬台自己便是一個,無師自通的槍法,足夠他在江湖上縱橫一世,天下無雙,可是他沒有真正的後人,他看中了柏邵陽,若是將自己的槍法能夠傳授於他,自然是最好,皆大歡喜,不僅僅自己多了一個弟子,還叫這柏邵陽不至於埋沒了才華,能夠一展抱負,成就一番事業。
儒門缺的就是人才,人才濟濟的儒門如今人才凋敝,劍尊身死,自己的槍法又無人繼承,恐怕將來的儒門,他不敢多想。
石敬台也會老,他也要傳人。
知音又稱天象,便是值得天象上能看出一人的境界是否足夠踏入這一步,知音境界的人,可聽見百丈外一枚銀針落地,所以又稱之為知音。
方寸高手,真氣已經到了攻伐自如的境界,運功對敵,招式威力大增,行雲流水,一氣嗬成。
與知音的高手間雖無特別鴻溝,可重要在於其是中承後繼,若是修煉不到這方寸境界,往後的境界自然是再無可能。
這樣的高手,若是說石敬台教到他,或許真的能夠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