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沮授和荀彧
忙活半日,沮授也從後方的聯軍營中來到了洛陽,還是在那間偏殿中,沮授見到了李信。。
“主公,洛陽不可久留!”
“哦?”李信與荀彧相視一笑,“公與可能還不知道,我們正準備撤軍呢?”
“什麽?”
“惡來已先行押運物資離開了,現在隻待諸侯聯軍到來,我們做完交接就退回並州。”
沮授聽完李信的話後,像是稍稍鬆了一口氣。
“原來主公都安排好了,早知如此,臣下也不必那麽費力的趕過來了。”
李信笑了。
“難道聯軍又出現了變故?”
“這倒沒有。”沮授搖了搖頭,隨而臉色卻一臉凝重,“不過今日一大早,汜水關那邊的探子傳來急報,袁紹已率軍攻破了關隘,正領著大軍向著洛陽而來。”
李信輕笑,並沒有感到意外。
“想必袁本初隻是發現了汜水關是空殼的事,攻破了也不奇怪。”
“隻是主公,”沮授頓了頓,“昨夜袁營還沒有任何動靜,據說一眾諸侯飲酒一直到天亮,聯軍是匆匆集結的,巧的是時間剛好是我軍進入洛陽之時。”
“公與的意思是我們這邊有人在和袁紹暗通款曲?”
“不排除這種可能。”
李信又笑了。
“這就有趣了。”
這邊的諸侯中,有這種算計的,恐怕隻有曹操,隻是李信想不到,此時的諸侯都急著進軍洛陽搶占功勞,但曹操卻還有心思暗地裏給自己使壞,看來這家夥以後當真會是一個勁敵。
不過也無礙的,自己進入洛陽的事袁紹遲早會知道,李信也早有了對策。
“文若,勞煩你走一趟。”
李信淡淡一笑,荀彧卻愣了。
“主公是要我去哪裏?”
李信拿過身旁的木匣,向眾人展示裏麵那塊暗紅色的印璽,狡黠一笑。
“將這個給袁紹送去。”
荀彧頓了頓,隨即明白了李信的用意,他心領神會淡淡一笑。
“臣下明白了。”
荀彧說著接過了印璽,退到了一邊,隻是沮授這時也湊了過來,他看到盒中之物,大驚失色。
“這是傳國玉璽?”
“嗯…”李信淡淡的點了點頭,隨而繼續對荀彧說道:“文若到了袁營之後告訴袁紹,我軍有意與他結盟,如今董卓敗逃,洛陽城毀壞嚴重,山匪流民趁機為禍,我們占據洛陽隻是為了平息洛陽城的動亂,隻待袁公到來,洛陽城必將完璧歸趙。但為了避免其他眾諸侯猜忌,希望袁公暫時保密我們結盟的事。”
荀彧欣喜應諾,沮授的臉色卻有些難看。
“主公當真要將這國之重器送與袁本初?”
“公與難道還有別的想法?”
“主公可知道這方印璽代表的是什麽?是天下正統,九五之尊,主公有了這方印綬…”
“夠了…”李信歎了一口氣,他有些失望,沒想到沮授看到傳國璽竟然也動了這個心思,可能隻是因為他和荀彧的立場不一樣,他可能也明白這方印璽後麵的弊端,隻是如同孫文台一樣,被這表麵的榮光蒙蔽了雙眼。
“這隻是一方石頭而已。”李信重複了自己的論點,“如今天子尚在,任何人藏匿此璽都有謀逆之嫌,我可不想成為第二個董卓。”
李信歎了一口氣,有些複雜的望著沮授。沮授有些震撼,李信考慮的顯然比他長遠,自己作為臣下,自然時刻想到的就是主公的大業,見到印璽的第一反應是為他後麵的霸業作謀劃,隻是一時忽略了這樣做所造成的影響。
沮授惶恐,急忙跪在了李信的麵前,李信又怎麽真的會去責怪這位一開始就跟隨自己的創業元老,他攙扶起了沮授,並語重心長的說道:“這是一塊至寶沒錯,如今卻更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沮授恍然大悟,此刻才終於明白李信將寶璽送出去的意義,他頓了頓,卻又接著說道:“主公送璽沒錯,隻是為何要將他送與袁本初。袁家本有四世三公之望,如今又有寶璽加持,難道主公就不擔心袁本初得到寶璽之後,生出不臣之心?”
李信莞爾一笑,與荀彧對視了一眼,卻發現對方似乎明白了自己的心思。
“公與可知道今次聯軍討董的動機是什麽?”
“難道不是因為董卓倒行逆施嗎?”
李信淡淡一笑,
“董卓的原因隻是其次,歸根究底,是因為這亂世。從黃巾之禍開始,亂世之苗已現,諸侯在那次動亂中收獲了無數聲望和地盤,所以才有了這次的聯軍討董。董卓戰敗攜主西逃,天子雖尚在,但諸侯心中,洛陽宮殿卻早已無主,有權勢野心之輩早已生出不臣之心,隻是沒人膽敢做這出頭之鳥。”
“主公的意思,是要蠱惑袁紹去做這出頭之事?”
沮授有些明白了,除了佩服李信的心思,漸漸也跟得上李信的節奏了。
“是的。”李信笑了笑,“袁紹誌大才疏好謀無斷,他不足為懼,玉璽和洛陽城就算給他,也隻是讓他暫時保管。天下諸侯是不會容忍一家獨大,我不行,袁紹也不行。”
李信的話讓沮授徹底頓悟,他敬佩的向著李信拜了一拜,主仆倆也至此化解了隔閡。隻是這時,荀彧卻突然歎了一口氣。
“隻是可惜了孫堅,我雖在洛陽城中,但卻也耳聞江東之虎在聯軍中的威名,主公今次這麽輕易的放他們東歸,恐怕他日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
孫堅的事,李信也很無奈,看到荀彧提起了,他歎了一口氣。
“此人既不是囊中物,也非池中魚,他暗藏雄心大誌,隻是迫於形勢才屈身在我的陣營,今日放他東歸,隻是希望他能看在這份恩情,將來不要於我為敵。”
眾人沉默不語,誰也不會料到將來之事。雖然李信卻是知道,他並不是沒有想過,提前消除一些潛在的隱患,像孫氏父子、曹操還有劉備。隻是轉過頭來一想,卻又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凡事存在即必然。今天將他們消滅了,說不定日後還會冒出更大的威脅出來,他們三人李信算是了解的,也有基本的應對之策,但是如果新的危機出來,李信就會很難應付了。
當下李信並沒有跟他們再多言,隻是吩咐他們按照自己的計劃各自行動去了。在謀士和諸將都離開了之後,李信把身邊的驍衛也趕出了這座偏殿。
這段時間都是這種勾心鬥角的事情,他有些乏了,至少在下一次的風波到來之前,他要好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