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袁紹的謀劃
比如這次,南匈奴於夫羅便停步在河內郡的漳水附近,不再向前攻擊董卓。而一直在河東郡進攻的白波軍也沒有趁勢追擊。
顯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他們與袁紹是臨時的盟友,可不是手下,沒有必要、也沒有任何理由非要聽袁紹的命令。
自然是怎麽對自己一方有利怎麽來!
此次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大撈好處,實力急劇膨脹。在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各方諸侯罷兵返回之後,就應該為這次副本畫上一個不太完美的句號。
但袁紹不這麽想,他想的更長遠。他要讓董卓這個副本繼續發揮餘熱,為自己的下一步行動做鋪墊。所以他留在了這裏。
袁紹很清楚,他一旦撤軍回歸,那必然要返回自己的渤海郡,因為那裏是他起兵之地。是世人眼中他的根基所在。
而那裏有什麽?能為他袁紹帶來什麽?
那裏有青州的三十萬黃巾軍在猛烈攻打渤海郡,想要攻占渤海郡與張燕的黑山軍匯合。他袁紹要是這個時候湊上去。手裏這點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還不要損失慘重?
再者說,就算擊潰了青州的黃巾軍,返回渤海郡有什麽好處?
渤海郡不過是冀州一郡,彈丸之地也!難道還要回去繼續仰韓馥那個蠢貨的鼻息?繼續受韓馥的壓製?
他袁紹要的不是這些,他要的是冀州!
他需要一個理由繼續停留在洛陽,繼續刷討伐董卓的副本,一方麵撈政治聲望,一方麵整頓兵馬。
等到公孫瓚、韓馥與青州黃巾軍打的差不多的時候,他再回去收拾殘局。
此次為了奪取冀州,袁紹做的許多手打算,結好幽州的公孫瓚是一方麵,南匈奴的於夫羅也是一方麵,至於白波軍的郭太,不過是十餘萬流寇罷了,他還沒放在眼裏。
不管是幽州的公孫瓚還是南匈奴的於夫羅都有大規模的騎兵,而且幽州、並州正好將韓馥的冀州半包圍了起來。
冀州東麵是大海,西麵是並州、關中。北麵是幽州,遼東。南麵則是青州、徐州等地。
隻要半包圍之勢成型,他袁紹便可借他人之手奪取冀州!到了那個時候與周圍的鄰居是敵是友,就要另外算了。
張楊此番奉袁紹之名,隻帶數百輕騎一路疾行趕往河內郡的漳水河畔責問於夫羅。
他雖被袁紹表為河內太守,實際上他壓根沒掌管過河內。
當年他張楊因為武勇過人,被並州刺史張懿任命為武猛從事,為州刺史屬官,掌領兵事。
結果沒過多久,天下大亂,並州刺史張懿被胡人攻殺。張楊隻好換了一個老板丁原。
後來老皇帝非要搞什麽西園八校尉來分大將軍何進的兵權,這本來沒啥。但老皇帝錯就錯在用官宦做西園上軍校尉,統領洛陽軍隊。
天底下的官員對宦官把持朝廷不滿已有多年。宦官與外戚之間,他們更傾向於外戚。再加上長幼有別。
老皇帝這是擺明了要廢長立幼。這在天下人眼中就是禍亂之源。所以很多人都支持大將軍何進。
當時老皇帝已經快嗝屁了,上軍校尉、大宦官蹇碩知道一旦老皇帝死後,小皇帝年幼,自己孤掌難鳴、怕是壓不住何進。於是大肆征召天下豪傑用為自己的偏將。
這就給了人安插內應的機會,袁紹和曹操早已經投誠何進,卻不聲不響的都被征為校尉跟隨蹇碩。妥妥的無間道。
而丁原更狠,直接把派遣他張楊率領士兵去蹇碩那裏投奔,蹇碩見丁原居然讓張楊帶著兵來投奔。不由大喜,還以為自己這是得到了並州一係的支持。
便讓張楊暫行軍司馬。替他掌管兵馬。卻不知這正是他的取死之道!
自己的兵馬都被張楊這個二五仔、無間道給掌控了。蹇碩還能翻出多大的浪來?等老皇帝一嗝屁,蹇碩也就被何進送著追隨先帝而去。
他張楊因為此戰有功,很受大將軍何進的器重,便派他回並州招募兵馬,然後回京聽令。
張楊回並州的時候是滿心的歡喜,還以為自己這次飛黃騰達了。隻要招募完兵馬,便可跟著何進大將軍步步高升。等上大漢的政治舞台。
卻不成想,自己剛回並州召集兵馬完,留在上黨平定了上黨的山賊之亂。何進就被宦官張讓等人誅殺了!
董卓趁機進京,掌握朝中大權。當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董卓哪裏知道他張楊是何人?在各種分贓,安置部下。拉攏天下群雄的時候。壓根沒提到他。
於是張楊反了!率兵進攻上黨太守於壺關,壺關既是關卡,也是縣城。是因壺關口山形似壺,因此得名。
壺關地勢如此險要,又有上黨太守再次坐鎮,張楊當然攻不下來,隻能帶著自己的兵馬攻占其他縣城,一路砍瓜切菜,隊伍發展到幾千人。
這才拉著人繞道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副本。卻不料在這裏遇到了袁紹,兩人在洛陽時同時二五仔、無間道。自然是惺惺相惜。
一個郎有情、一個妾有意。就此搞基成功。
策馬疾馳之間,張楊已經看到了漳水河畔成片的軍營,不由緩緩的將馬速降了下來。
很快便有南匈奴的騎兵斥候迎了上來。待勘探完身份,張楊便隨著斥候一路奔向了軍營大門。
在那裏,南匈奴於夫羅已經立於轅門等候!
遙望飛快奔來的張楊,一身匈奴貴族打扮的於夫羅不由露出了一絲愁容。
他於夫羅,本名欒提於夫羅,並非是匈奴的單於,隻是匈奴的一個王子。一個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歸的流亡王子。
在劉玄的印象裏,匈奴一直都是大漢最強大的敵人。是不死不休的存在。
可是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匈奴從秦朝的時候便存在。秦末漢初,匈奴強大了起來,屢次進犯中原,對大漢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製西域。
後來漢武帝勵精圖治、秣兵曆馬,終於將匈奴擊敗,迫使匈奴退居漠北,並逐漸分裂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