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馮家往事
網 ,最快更新大唐英歌傳最新章節!
太極宮,取龍虎合一陰陽交匯之意,代表了大唐所有權利匯於一身的最高存在——皇權。這座宮殿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擁有悠久的曆史,始建於前朝開皇二年。原來稱為大興宮,先帝睿宗時改名為太極宮。
太極宮是大唐帝都長安著名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所屬的東宮,還另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太極宮整體建築風格富麗堂皇,有很多著名的宮殿,比如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淩煙閣等等。
其中,兩儀殿位於太極宮內廷,是皇帝與重要勳貴商談國事之處,隻有極少數的大臣可以獲準入內。在此處,君臣之間舉止都較為隨便,現任皇帝李隆基尤為喜歡在這裏接見信任的重臣,以示君臣親近。
如果說長安是大唐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麽太極宮就是這顆明珠的核心所在。太極宮重要的宮殿,乃是舉行早朝的太極殿。在太極殿的東側設有門下內省、宏文館、史館,西側設有中書內省、舍人院,為宰相和皇帝近臣辦公的處所。
東土大陸,大唐威壓諸夷,立國已有一千九百多年。自從玄奘法師西遊返唐後,修行之法開始在大唐民間流行起來。當時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是在太極殿頒布了新曆之法“唐曆紀元,從此沿用至今。而今年算起來,正是唐曆1862年。
在大唐民間,有許許多多關於太極宮的傳說。無論是文人筆下的樂府、駢文,還是藝人口中的傳奇、話本,太極宮這三個字就代表了大唐的最高權威。高祖、太宗在這裏君臨天下,中宗、睿宗在這裏撥亂反正,大唐所有政令皆由此地發出。總之,太極宮在大唐臣民心中,擁有著不容取代的重要地位。
從承天門進入後,李閻浮隨著父親李思泉行走在太極宮的步道上,沿路把守的金吾衛士兵看到李思泉出現,紛紛在胸前行著軍禮,以示對大唐國師的尊重。李思泉也不說話,就這麽帶著李閻浮一路往兩儀殿方向走去。
李閻浮觀察著站崗的金吾衛士卒,其中大多數都有凡人武者的水準。而幾個領頭的旅帥,也都是通心明體期的修士。一位正帶隊巡邏的將軍,則至少是引氣築基初期的修為。這負責宮禁安全的金吾衛在“劍聖裴旻地調教下,隱約有了那麽幾分強軍的氣息。坊間傳聞所說的“繡花枕頭一包草,看來純粹是謠傳。
這太極宮中隱藏了兩尊鎮壓國運的鎮國法寶“黃道遊儀和“水運渾天儀,由太史局夏官正張遂主持鑄造,借四大人仙老祖的法力在皇宮內布下了“菩提胎藏曼荼羅大陣和“金剛胎藏曼荼羅大陣。前者禁用一切法力神通,後者禁用一切武藝神通。
兩尊鎮國法寶由皇帝李隆基親自掌控,在兩陣範圍內沒有他的允許,誰也不能輕易動武。因此在這皇宮大內,任你修為通天也難敵一湧而上的金吾衛大軍。
自從進入太極宮後,李閻浮全身真氣就被封鎖了大半,剩下一小部分也無法正常使用。隻論凡人武技的話,一般的金吾衛肯定不是他的對手。要知道李閻浮十二歲之前,都在苦練凡人劍法。不過老話說的好,蟻多也能咬死象,金吾衛的數量要是多了,他也招教不住。
這樣的皇宮大內才正常,這可不是話本小說裏高打高走的俠客們能隨意闖入的地方,這裏是大唐權力的中心,文武大臣們處理朝政的場所。
就這麽一路沿著曲折蜿蜒的走廊,李閻浮父子二人走到了兩儀殿前。殿外是一塊不大不小的廣場,一隊金吾衛遠遠的在廣場上巡邏著。殿前原本應該站著兩名金吾衛士卒負責把守,現在已經全部換為身穿黑衣的麗競門修士。可以看得出來,皇帝李隆基對今天與李閻浮的會麵十分重視。
李思泉讓人前往殿內通稟,一會功夫一位麵白無須身形挺拔的中年宦官從兩儀殿內迎了出來。這位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權傾一時的內廷總管,世人稱之為“大唐內相的高力士。李隆基的諸多王子公主們,見到高力士都要尊稱一聲“阿翁。
坊間對其評價兩極分化,世家門閥有人罵他閹人幹政,也有人罵他貪得無厭。與這些謾罵相反的是,百姓們反而誇他忠心耿耿,不驕不諛。當然這些都不重要,要說這大唐朝野,有誰是真正“簡在帝心,那隻有這位高公公了。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乃是大唐名將馮盎的後人。嶺南馮氏從前朝大隋開始,世代忠良名將輩出。馮氏高祖的夫人,“巾幗紅顏冼英率領嶺南民眾歸附大隋,被當時的朝廷封為譙國夫人。冼英之孫馮盎多次平定嶺南各部叛亂,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誇讚,賜號“多謀善戰。
四十八年前,馮盎之孫,高力士之父馮君衡襲封潘州刺史,當時的大唐內憂外患,代表皇權正統的李家子弟不是被殺就是被貶。朝政被太原武氏的後人武媚娘把持,甚至改國號為“周。馮君衡因此悶悶不樂,每每酒後多有一些牢騷之言。他總以為自己身在嶺南,天高皇帝遠,不怕因言獲罪。
有時候,在這個世界上不怕你自己找麻煩,就怕麻煩找上你。武周時期的禦史台不像現在是儒家的勢力範圍,當時掌控禦史台的是一群欺上媚下的奸佞小人。來俊臣和萬國俊兩人在禦史台內一手遮天,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密匭製度很是流行。所謂的密匭,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方盒,東南西北一共設立了四個,顏色各有不同。
東麵叫延恩匭,可以投匭自薦其才,符合朝廷的要求則得以錄用;南麵叫招諫匭,百姓可以將自己對時政的意見書寫成文,投入匭中,朝廷會視情況而采納;西麵叫伸冤匭,凡有冤情者可以投書入匭,朝廷會酢情處理;北麵的叫通玄匭,百姓想表達對女皇愛戴之情,可以進賦獻頌。
女皇武則天的理想很豐滿,可惜現實卻很骨感。東南西北四匭之中,收到的投書大多是告發異己的告密信。數不清的冤假錯案,就是由這四匭之中小小的一份投書引發的。
這天,有人在招諫匭中投書,告發嶺南流放人員謀反。而當時流傳嶺南的人,確實有不少心懷李唐的忠義之輩。馮君衡和嶺南馮氏對這些人也多有照顧,不時接濟一番,讓他們得以溫飽。
武則天在收到這封匿名投書後,派遣心腹萬國俊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前往嶺南查問。萬國俊一心想著討好女皇借機上位,到了嶺南之後根本不查案,也不提審。他召集全部流放人員,假傳女皇聖旨讓他們自盡。
流放人員呼喊著不服罪,當時就在現場的嶺南大小官員,隻有潘州刺史馮君衡站出來為流放人員喊冤。萬國俊一看,這還了得。你小小一個刺史就敢擋我的路,我還正愁沒有在職官員牽連入內呢!你這是自己往我刀口上撞啊!
萬國俊二話不說,當場將馮君衡拿下。先是將所有流放人員全部斬首,然後偽造了嶺南馮氏和流放人員勾結謀反的罪狀,上報給了女皇武則天。女皇龍顏大悅,對萬國俊是越發的欣賞起來,將其提升朝散大夫、侍禦史。而嶺南馮氏上下百來口則全部問斬,偌大一個忠良世家就被萬國俊這個小人搞得家破人亡。
馮元一當時隻是一個年方六歲的稚童,在父母的保護下獨自逃往深山躲避,正好遇到了正在嶺南遊曆的李思泉。李思泉聽聞此事,是怒發衝冠,但受限於岐山派門派戒律,不得幹涉朝政走向。
李思泉一麵救下了馮元一,一麵暗中將幾位逃往他處的馮家子弟送入川中,交由風鑒派秘密保護。在征得了馮元一自己同意後,李思泉將他送入宮中,由自己的忘年之交,“大內第一高手宦官高延福撫養。
馮元一就此認了高延福為養父,改名高力士。高延福雖然修為已達煉神還真期,但身為宦官的他膝下無子,看到他人能享天倫之樂很是羨慕。現在終於如願以償,對高力士他是十分的疼愛。琴棋書畫騎射武藝,隻要高力士想學他都傾其所有毫不藏私。
高延福也是從小就入宮為宦,成年後當任梁王武三思府中的內院管事。因為修為高深被梁王送給女皇武則天,負責貼身保護女皇。高延福有那麽幾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暗中牽掛著李唐皇室。
高力士在他的培養下逐漸成才,而當時年少的李隆基聰穎之像也漸漸展露。為了防止李隆基被武氏一族暗中殺害,高延福略施手段,將高力士派到李隆基身邊。高延福對女皇聲稱此舉乃是監視李隆基,其實是暗中給予保護。
高力士對李隆基是傾心侍奉,兩人相交於危難之時,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時候,李隆基不方便出麵辦的事,都是高力士代為安排。神龍政變後,中宗李顯即位。李顯受過武氏的迫害,導致為人處世都懦弱無能。偏偏他的老婆和女兒都不是省油的燈,於是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
當時的朝局之亂,不亞於武周時期。從龍功臣宰相張柬之,被韋皇後罷免並將其驅逐出長安城。太子李重俊在韋皇後逼迫下,發動兵變攻打宮城,因士卒倒戈而失敗。官方說法是,李重俊在逃往終南山的途中,被迷途知返的部下殺死。
在這樣的朝局下,李隆基為圖自保,決定暗中召集英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聚集在李隆基麾下,為了讓李隆基避嫌,當時眾人之間的消息傳遞,都是由高力士出麵進行的。
唐曆1841年,也就是二十一年前的夜晚,當時隻有二十多歲的李隆基毅然決定發動政變,鏟除把持朝政的“韋後集團。大唐四大人仙老祖所在的門派都有嚴格的戒律約束,門派弟子不得幹預朝政決策和皇儲廢立。
因此,四大門派負責護衛長安城的力量都會在李隆基麵前保持中立,唯一的敵手就是京兆韋氏的煉神還真期高手,韋皇後嫡親兄長,太一元炁榜封號“劍出無回的高手——吏部侍郎韋宏育。
當夜,長安城的天空下著小雨。高力士手持橫刀在朱雀大街上攔住了韋宏育的車架。根據當時目睹了這場決鬥的江湖人氏所述,朱雀大街上是劍氣縱橫刀氣衝天,漫天小雨都被這劍氣和刀氣的交鋒割裂。總之,最後活下來的是身受重傷的高力士。“劍出無回這個封號,至此再也沒有出現在太一元炁榜上過。
正是因為高力士攔住了韋皇後的救命稻草,葛福順得以順利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後黨羽,策反了羽林軍,攻入玄德門。而李仙鳧亦才能從容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跟葛福順會師於淩煙閣。
之後,李隆基和陳玄禮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這一切的一切,才那麽順理成章。第二天,李隆基就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在睿宗李旦重新即位後,李隆基又得以順利成為太子。
李隆基和高力士的君臣情誼,是建立在一次次共同出生入死的基礎上的,所以在高力士心中無論世人說什麽,都不重要。
回到眼前,高力士從兩儀殿走出,麵對李思泉就是躬身一禮:“見過國師。
李思泉雙手將他扶起,說道:“每次都這麽客氣,老夫都不好意思了!
“國師當得這一禮。高力士的聲音不像一般宦官那麽尖細,他起身後看向了李閻浮說道,“這位就是名滿海西的李晨曦,李賢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