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5章 禁武棄文
朱重陽聞言立刻來了精神,他回過身來問道:“蓮花派?究竟是蓮花派,還是白蓮教?”
青竹有些難堪地說道:“我也記不太清楚,隻記得有個蓮字,至於是白蓮還是紅蓮,那我就說不準了,朱大俠若是想要弄清楚,我可以帶你過去親自看看。”
此事朱重陽當然不能不管,他當即跟著青竹去了鎮江渡口方向行去。
路過一家火燒鋪子,青竹眼睛不停向裏瞄,口中還吞咽著口水,朱重陽看出青竹餓著肚子,又不好耽誤自己的正事,便說道:“我肚子餓了,咱們吃些東西再走,不知道這裏有什麽能填飽肚子的?”
青竹大喜,連忙說道:“朱大俠餓了?那當真是太巧了,這一家火燒鋪子掌櫃乃是從河間過來的,做的好一手驢肉火燒,配著驢肉羹吃,當真是再美不過了。”
當下兩人在火燒鋪子坐下,招呼店家送上火燒驢肉。驢肉滑嫩,火燒酥脆,當真是天下少有的美味,就連朱重陽就讚道:“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古人誠不欺我。”
一邊吃著,朱重陽一邊詢問青竹這幾年的經曆。
原來青竹自從上次被朱重陽救下後,便一直在鎮江附近討生活混日子,有時候給人做個短工,討個苦力,掙幾個銅板維持生計,他是個光棍漢,正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要數做的最長的,則是在鎮江的明月樓做小夥計,這明月樓乃是青樓,青竹做了一年多的茶壺,其間認識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其中一個人乃是鹽幫的小頭目,看青竹還算機靈,便給他介紹去了一個沿江的小門派,這個門派叫做飛沙幫,名字聽著氣派,其實不過是負責給采沙之人聯絡買家的掮客罷了。
飛沙幫原本是鹽幫下轄的一個小分支,采沙油水不多,飛沙幫也不怎麽受鹽幫看重。後來朝廷對鹽鐵監管嚴厲,鹽幫逐漸式微,也沒有餘力去管飛沙幫的事,飛沙幫便脫離了鹽幫的掌控,成為一個靠水吃水,靠江吃江的小門派。
而青竹此刻已經是飛沙幫的二當家了。
聽到青竹的講述,朱重陽不禁對他另眼相看起來:“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已經做到了副幫主一職。”
青竹靦腆一笑:“說得好聽是副幫主,其實我們飛沙幫從上到下也隻有十幾人,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小子,否則我又何用受那鮑老大的氣?”
朱重陽道:“鮑老大一事畢竟是你的不是,你和人家小妾有一手,他不找你拚命才怪。”
青竹解釋道:“其中的事不是你想的那樣……唉,我跟你說這些幹什麽?朱大俠來鎮江做甚?難道就是為了那蓮花派?”
朱重陽自然不能跟他說其中的事,含糊道:“有些關係,我在這裏主要是等一個朋友,若是你飛沙幫的人見到了,立刻跟我說一聲。”接著他將慕容雲海的樣子說給了他聽,慕容雲海氣度不凡,聽他描述過後,如果青竹遇上,定能認得出來。
青竹拍著胸脯擔保沒有問題。但朱重陽卻對他並沒抱什麽希望。
吃飽之後,朱重陽結了賬,兩人繼續向江邊行去。
路上青竹不停地沒話找話,他今年不過十五六歲,卻想要表現得像個老江湖,這讓身為老江湖的朱重陽感到有些可笑。尤其是青竹為了證明自己可不是個小子了,故意拿青樓的姑娘來開玩笑,還說什麽鎮江的姑娘都眼紅揚州的姑娘等等,因為揚州的青樓生意要好得多,之所以如此,並非揚州鎮江之別,而是她們姿色的差距,什麽姿色好的才有資格去揚州,長得醜的才留在鎮江雲雲,朱重陽有些聽不過去,對他說道:“青樓女子做這一行的,大都迫於無奈,常若有別的門路,有哪個願意賣身的呢?她們也都是可憐之人,不許你再取笑她們。”
青竹默然,不過對於朱重陽的批評,也沒能打消他說話的欲望,他又談起朝廷頒布的禁武令,說這些禁武令對江湖中的大門派並沒有多少影響,受影響的隻是一些規模較小的武行,而他們飛沙幫靠的並不是武功,而是人脈等等,還頗有以此為榮之感。
這番論調讓朱重陽哭笑不得,不過他也因此明白了一些人對於朝廷頒布禁武令的反應,那就是武林日衰,已是不爭的事實。
朱重陽問青竹:“如果能讓你去讀書考舉,你去不去?”
青竹立刻大搖其頭。
朱重陽問道:“為什麽?”
青竹道:“我每日隨便做些什麽,總能掙夠一口吃的,讀書那是隻賠不賺,朱大俠想必也聽說過,縱有萬貫家財,不如日進鬥文,不是那種大戶人家,讀書隻會讀到連肚子都填不飽,我才不會去做這種傻事呢。”
朱重陽道:“如果由我來出錢,讓你去讀,你去不去?”
青竹還是搖頭。
朱重陽再問為什麽。
青竹道:“讀書又什麽好?你看看整個鎮江有多少讀書人?多了不說,一兩萬人是有的吧?能考中的才有幾人?剩下考不中的,人讀書都讀傻了,常年不出力,又沒有本事,有關係的,還能到衙門裏謀個寫字的差使,沒有關係能說會道的,最多也不過是開個私塾,勉強糊口,其他的人大部分連個媳婦都娶不上,成了整日餓肚子的老光棍,還整天坐著考舉的夢,這也不願幹,那也不想幹,一副高人一等的模樣,卻不知背後受盡了多少人的笑話,我才不去做這樣的人呢?就算你給我錢讓我去讀,我也不去。”
朱重陽傻了眼,原來現在世人看待讀書人是這種心態,固然青竹的看法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看不起讀書人,那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今朝廷采取徐圖漢土的策略正在蠶食著漢人的反抗之力,並從文武兩個方便下手,天下文人盡皆想著考讀書來攫取功名,其中佼佼者為朝廷所用,不能考取之人,不是成了廢物,至少也沒有了反抗之意,其他人練書都不讀,到時候就算偶有反抗之心,也是難成氣候。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情況,就是朝廷故意尊崇八股文策略,表麵上尊崇文采,實際上卻是讓讀書人沉溺在無用的知識上,算是一種馴化的引導。
對於習武之人,朝廷則直接頒布禁武令,使得大部分人沒了強身健體,習武練功的途徑。
這看似並不殘酷的禁令背後,卻讓朱重陽感受到了朝廷的高明之處。
禁武令並不禁止那些名門大派,而是禁止數量最多,百姓最能接觸到的小門派,小武行,這樣既避免了和那些有名望的大門派,比如少林武當峨眉崆峒等的直接衝突,又不給他們反抗禁令的理由,看似維護了大門派的尊嚴,實則是將他們高高抬起,讓他們脫離了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像朱重陽這樣的世家子雖不會有什麽影響,但很多有心習武之人,卻從此沒有了門路。
朱重陽猶記得自己以前接觸的一些朋友,這些人從小習武,練到一定的地步後,教他們基本功的師父或者說領他們入門的武師就會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沒什麽能教他們的了,他們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想要更進一步,就要去哪個門派繼續修煉。
很多有天賦的少年,就是通過自己師父的引薦,而進入名門正派的。
如今朝廷的禁武令可以說是直接斬斷了這一條路,這對於名門正派來說,想要吸納有天分的弟子也會變得艱難,甚至他們教導一個有了一定根基的弟子,和教導一個什麽都不會的弟子,這其間的差異也大了。
久而久之,整個中午武林的實力,必然會出現急劇的衰退。
而這一切,都隻不過是朝廷在不知不覺間就做到了。
文,沒有人才,武,沒有幹將,再施以利民之政,讓漢人再無法興起反抗之心,就算有反抗之意,也無反抗之法。
然而,就算明知朝廷用此計策來對付漢人,朱重陽也想不出化解之法。
他心中隱隱覺得,既然中原之根本就是漢人,朝廷這麽令國民軟弱,令百姓唯唯諾諾,遲早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