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皇後是一國之母,不能以身作則,如何統領各宮妃嬪,天下人又當如何看?雖然皇後有莫大的權利,可是這規矩不守組訓不受,就是一大錯處。
小了說是失德,大了說就是藐視皇威。在皇宮之中,皇子是不允許私自出入的,自皇後不允許君宸軒出宮後,長閔郡主可是跟女兒生了好一陣子氣呢。
畢竟是郡主,自然懂得分寸,自是生氣,但也無計可施。濫用職權這種事,私下裏做任何人都不敢說什麽。可若是做的太過明顯,就是一個把柄,永遠要擔心,哪一天要被人垢病。
君宸軒被禁足沒多久,宮中大擺宴席,長閔郡主既是皇帝的姑母又是皇後的母親自然是坐上之賓。郡主見了君宸軒是好一陣子親熱,皇帝素來就對這三兒子頭疼,見了老郡主如此喜愛此子。
老郡主又在宴上嗔怪女兒,做了個皇後倒是個死心眼的。‘按說自己也是個郡主,雖說嫁到了梁家,可也算是半個皇家人吧!讓自己的外孫來府上走動走動,也不算為過吧。
就算這樣不行,自己好歹也是軒兒的姑奶奶吧。讓軒兒來去幾日又何妨?皇後你現在是君了,老太太指使不動你嘍!你整天隻想著你的宮規威儀,不顧你娘嘍。’
聽了長閔郡主如此說,皇後也亦是坐不住了,可是礙於群臣具在,也不好壞了規矩,隻是來到郡主身邊低垂著頭。按規矩來說比皇後大的,隻有皇帝皇太後,其餘的任何皇家之人都需向皇後行禮。
但正如長閔郡主所說,她既是皇後的母親又是皇後的姑母。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層特殊的關係,皇帝對這個姑母也是禮讓三分。先帝姊妹兄弟具少,梁家也算是扶皇帝的上位的一大助力。
且梁家人又不居功自傲,所以皇帝很是敬重這位姑母。至少在眾人麵前的表現是如此,在眾人眼裏這就表示了皇帝對梁家的恩寵,實際上梁家付出的代價也是別人不可比擬的。
隻是人們往往隻能看到別人那些燦爛的光環,進而忽視了背後的心酸苦楚。皇帝聽了長閔郡主如此說,當即訓斥了皇後。服侍皇姑奶奶並不有悖於宮規,更是皇子該學的孝道。
皇帝就此下令,君宸軒每月必須去長閔郡主府侍榻三日。對於宮禁中的皇子來說,這可是莫大的恩賜。還是那個關係,誰讓人家的母妃是皇後呢?誰讓人家的外婆是皇帝的姑母呢?
特權是給有能力的人享受的,公平永遠是無法用一個水平線去衡量的。正因著是皇後的小兒子,既沒有嫡係的儲位之爭,也沒有需要刻意討好皇帝太後。
太子素來寵愛弟弟,若是日後太子登基,君宸軒必然是親王,又有皇後梁家,各家自然想把女兒嫁進進三王府。
不單單是在新天子接位時的安然若素,太子懦弱中庸有道,實在不適合做一位君王。天下之事瞬息萬變,若是太子真的扶不上位,那皇後必然會扶持自己的小兒子坐上皇位。
但是可是有了爭議,按組訓來說,傳位於長子,若是太子坐不上皇位,按說該傳位給二皇子,可君宸軒又是皇後的嫡子。按說傳位嫡子也是祖訓所雲。到時拚的可就是權利和聖心所向了。
君宸軒現今已20歲高齡,既沒有側妃又沒有正妃。各家之間都曉得中間的厲害關係,自然是擠破了頭的想把女兒嫁進軒王府。就連長閔郡主也想把自己寶貝的小孫女,梁月容嫁給君宸軒。
君宸軒好男色的流言流傳鼎盛之時,皇帝皇後都曾勸他納妃,皇後自然是屬意自己的侄女梁月容。皇帝被鬧的頭疼,也就不管了,隻要他納妃,哪家的小姐皇帝都同意。
可君宸軒還是堅持不納妃,有人當是君宸軒好男色才不肯納妃,而更多的人,則認為君宸軒是為了楊卿卿。君宸軒愛慕楊卿卿的事,京裏鬧的沸沸揚揚,而君宸軒與楊丞相的關係則不鹹不淡。
君宸軒不止一次的暗示楊丞相,有結親之意,而楊丞相隻是裝作不懂。而君宸軒又沒有施用強權,又沒有去求陛下賜婚,此事也就擱置下了。
“本王也沒有別的要求,隻要這一路上你服侍好本王。本王也就不治你這不敬之罪。按說這也是你應當的,本王千裏迢迢的親自護送於你,這是何等的恩賜。你服侍本王也是應當的。”
君宸軒翹起二郎腿,居高臨下的望著林沐汝。眼裏閃著陰謀得逞小人得誌的欠扁樣,好像偷腥的貓既興奮又得意。
實際上君宸軒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非要為難她,隻當是男人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卻是不知道是想多多的和她接觸,相處熟識了解。莫名的想靠近林沐汝,不僅僅是新鮮。
“宸軒,別在意氣用事的可好?沐汝是大家閨秀,這若是傳出去,不但閨譽受損,林家門楣受辱,你的名聲也會受損。而且不是一般的名聲受損,如此做了你就被扣上了個荒淫無度的帽子。
人言可畏,你說是侍奉可若是被別人大肆宣揚,那不是侍奉是侍寢了!讓一個未出格的小姐侍寢,你這不是荒淫是什麽?還是你要故意給林家難堪,讓林家抬不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