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走為上計
九月中旬,閻圃領軍折返南鄭城,一路未遇伏擊,閻都督心中越發疑慮。
時城門處,天蕩營仍能聽見遠山擂鼓,山凹馬蹄,張公則目顯煩躁,即向閻圃請命。
“閻都督,末將願領兵甲去會一會敵軍!”
“將軍隻需領百餘騎便可踏平山前敵營。”閻圃望著山麓處迎風飄揚的旌旗苦笑搖頭,心歎潼關營毀了漢中。
“這……”張衛止馬遲疑:難不成閻垣籬要讓自己去送死。
“將軍隻管去,定可大獲全勝。”閻圃說罷策馬入城,潼關營的計策再拙劣,他也必須像羊兒一般跳入圈套,這就是子午奇兵的威力,此間憋屈,亦是無奈。
遂,張衛領三千騎攻向敵營,山凹兵甲如鳥獸散,擂鼓士也不知了去向,隻得一座空營。
閻圃入城,疾走太守府拜會張魯,張魯這幾日宿夜不敢眠,見了閻圃才鬆了心中恐懼。
“垣籬先生,總算回來了,本師君差點亡於敵軍之手啊!”
“明公且安心,圃率大軍折返南鄭,定可保明公周全。”閻圃隻字不提城外疑兵計,笑臉安慰張魯。
“唉!是貧道誤了垣籬先生的計策。”張魯惋惜定軍山戰況。
“明公何罪之有?世上策略萬千,哪有麵麵周到。幸有明公保全,我等可圖後計。”閻圃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似乎忘了自己在天蕩如何做的艱難決定。
“垣籬先生,如今漢中門戶已丟,朝廷大軍源源不斷入漢中,我等該如何抉擇?”張魯問詳策。
“圃本想保南鄭,後退上庸,再連劉焉作守,但如今這條策略行不通了。”一朝失謀,便是連鎖反應,漢中塞城不複,漸變四麵楚歌。
“為何行不通?上庸有竹山,竹溪,仍能守境。”張魯現在有些後悔讓閻圃施行請君入甕之計,若一開始依靠劉焉,也許攻勢大不相同。
“圃自天蕩撤退,未遇伏兵,潼關營即不西進,那便向東,三險之計抽調了漢中大部兵馬,上庸城空虛,隻怕已入敵手。”
閻圃也看出張魯臉色不佳,君上隻願接受勝果,至於敗績便會歸罪於施行者,更無奈的是請君入甕並非唯一可行策,那君上心中就能找到更多厭棄的理由了。這便是謀士尷尬的處境,有了此間顧慮許多聰明人都選擇閉口不言,或者計出平庸,不奢有功,但求無過。畢竟比起身首異處,一世富貴翁更有誘惑力。
“哼!這漢中要拱手送人了。”張魯的輕薄語氣不知是在怨自己,還是在說閻圃。
閻圃低頭沉默,潼關奇兵敲碎了他的布局,在敗績麵前任何辯駁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垣籬,本師君還有退路嗎?”張魯強行壓住心中悶氣,和顏悅色開口。
“有!圃已為明公想好了兩個退路:
第一便是歸降朝廷,明公可將閻圃的頭顱交給雍帝,化解雙方刀兵,回歸最初策議,明公可當一世富貴翁。”雍帝得了兵權地盤,少了一個圖謀不軌者,定不會吝嗇一副金絲鳥籠。
“垣籬先生何出此言?貧道向來倚重先生,日後還需先生謀劃,且事已至此,都怪貧道無能,埋沒了先生的才華啊!”
張魯聽出了閻圃的怨氣,立即轉換口風。君上與謀士思維大不相同,每一位君上都恨不得榨幹謀士的才華,且屍首和智囊的價值豈能同日而語?另外誰又能保證雍帝會善待張魯,畢竟籠中雀無翻身之力,任人拿捏,想殺便殺。
“既如此明公可選第二條,棄了漢中,率軍原路折回廣漢郡,轉走巴郡,憑借明公在巴郡寅人中的聲望與米教信徒的崇敬,可立足再起。雖然會受劉益州些許轄製,但兵馬仍在,無需任人擺布。”
漢中現況擺在張魯麵前,除了南鄭有兵,其餘都是空城,且前有征西將軍部,後有潼關營,一旦成圍勢,那張魯就是當日的馬騰。
“回川蜀?”張魯對劉焉頗為忌憚,生怕偷雞不成反蝕米。
“明公,昔年犍為太守任岐有漢誌,雖被劉焉所殺,但其舊部仍在犍為諸地。除此之外,犍為與蜀郡有大部馬相餘孽,再加上王鹹,李權等豪強的遺部,若明公可暗資這些人,劉益州每日疲於應對,哪裏還有閑情顧得了明公?等明公坐穩巴郡,進圖廣漢,犍為,與劉焉分庭相抗,豈不比漢中彈丸之地居的痛快!”閻圃為張魯畫了一張藍圖,與劉焉二分益州。
“垣籬先生,若貧道讓出漢中,朝廷大軍便可直入川蜀啊!”
“憑借三輔,漢中四郡,雍帝想要吞並益州是癡人說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關東沃土不比益州更肥美嗎?且等明公積蓄實力,亦可反取漢中。天下如潮,朝夕亦幻,誰又能料定明日事呢?”閻圃要幫張魯打破這固定思維,漢中是把雙刃劍,朝廷想守亦需重兵,且到時候劉焉也不會善罷甘休。
“唉!說到底貧道還是沒能守住漢中啊!”張魯心中不舍,漢中才是他夢寐以求的沃土。
“明公且早些決定,若等朝廷大軍成圍,一切為時晚矣。”閻圃也知這都是下下策,但守不住卻要強拚是滅亡策。
“也罷,馬相亦可稱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的這句話害了多少人,又興了多少家,古今澎湃第一言,引無數英雄向往之。
“明公睿智。”閻圃欣慰點頭,張魯能棄車保帥,那米教仍有再興日。
“貧道日後還需先生多加指點,望先生鼎力扶持。”張魯起身行禮,做的重視。
“主公乃仁義之輩,天道庇佑,可成不世之基業,圃定當誓死相隨。”謀士一生,隻需一位伯樂。
“哈哈哈!貧道幸得垣籬先生。”…………
翌日,張魯集結重兵向金牛道方向撤離,臨行前三顧南鄭城,百姓也多出城相送,比起蘇固,張魯的作為更使百姓信服,苦日子過久了,總會期許一二善心牧方者,天下大勢紛紛,百姓隻求一碗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