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進宮稟報要事
謝衍拱手道,“臣不知。”
“從獵場之案,到萬小姐之死,還有今日宋丞相拿出的匿名奏折,這一切,都像是一根繩串著的一樣。”周堯禹皺著眉,問,“你有什麽看法?”
“微臣認為,這三件事,對準的目標都是紀府,而紀府,是皇後娘娘的娘家。”謝衍點到為止,他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周堯禹自然也清楚。
若是再說得明白些,就是在挑撥是非了。
與其說是針對皇後,不如說是針對周景珦。
周堯禹道,“謝衍,方才在朝堂上,朕之所以沒有允許你和景瑜一起去查此案,便讓你在背後,將這三件事的關聯找出來,你來同時查這三件案子。”
“皇上的意思是?”
“謝衍,這普天之下,隻有你深得朕心,朕隻信你一人,你要替朕守住這東魏的大好江山啊!”周堯禹語重心長的說道。
謝衍拱手道,“臣誓死效忠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臣在,定護東魏安平。”
周堯禹拍了拍謝衍的肩膀,道,“所以,朕要你將那在背後作祟的人給朕揪出來!”
“臣遵旨!”
“你退下吧。”
“微臣告退。”
謝衍拱手行禮,緩緩退去。
他才出宮門口,天上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這雨一直沒有停歇,下了一天一夜,京城低窪之地,都已經積滿了水。
此時,天空仍然下著蒙蒙細雨。
丞相府。
宋清歌的院子。
西籽望著滿院被暴雨洗刷過得鮮花,輕歎了一口氣,昨日電閃雷鳴,她正好在霓裳閣忙碌,見下大雨,想回來收拾花草,可是,那雨實在太大,她都無法出門。
恰好,眉俏又陪著宋清歌去了鳳閣院。
此時,看著滿院凋落的鮮花,黯然神傷。
她抱起一盆忘憂蘭,緩緩走進屋,對宋清歌道,“郡主,這忘憂蘭都成這般模樣了,今年田裏的莊稼,怕是又要減少收成了。”
宋清歌和謝衍隔著案桌而坐,案桌上,是她親手煮的香茗,謝衍過來,特意說昨日在朝堂上的事。
此時聽聞西籽所言,她秀眉微蹙,道,“這才下了一天一夜,若是連著下數日,怕是今年顆粒無收。”
“江南盛產大米,若是大米顆粒無收,又有多少百姓要挨餓了。”西籽擔憂道。
“好在如今暴雨已經停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謝衍道。
“謝將軍,這京城的雨倒是緩了下來,可是離京城遠在千裏的江南,就不得而知了。”西籽道。
宋清歌聞言,眉頭一皺,臉色瞬間嚴肅起來。
西籽忙問,“郡主,可是奴婢說錯什麽了?”
宋清歌沒有言語。
謝衍側目,道,“丫頭,怎麽了?”
宋清歌回憶起過往,前世的時候,也是這一年,她還在莊子上。
也是下了暴雨。
那年,莊子上顆粒無收。
東魏舉國上下,都挨了餓,朝廷開倉賑糧,又引出了幾多貪官。
今生,若是還如前世,怕是又要重蹈覆轍了。
她又仔細回憶當年的情況,確定前世,是這一年發生了水災。
最慘不忍睹的是,江南一個縣城,被全部淹沒,無一生還。
起因就是那縣城位於堤壩之下,堤壩垮了,全城被淹沒。
想到此處,宋清歌臉色一白,那些是活生生的人命。
“丫頭!”謝衍心一緊,擔憂的說道。
“西籽,今天是什麽日子?”
“五月二十五。”西籽不明所以,疑惑的說。
“謝衍,若是你此刻進宮,稟報皇上,半月之後,江南的玉屏縣城會被洪水淹沒,皇上是否會信?”宋清歌急切的說。
謝衍微微震驚,他已經察覺出,宋清歌能夠提前預知一些沒有發生的事。
雖然,他仍舊相信宋清歌,但是,要讓天子也相信此事,便有些為難了。
“丫頭,皇上估計不會信。”謝衍無奈道。
宋清歌眉頭皺得更深了。
如果沒有皇上的旨意,是不可能讓全縣城的百姓都搬遷走的。
“郡主,如果真如您所說,那些百姓豈不是很快就沒了命了?”
宋清歌點點頭。
今生,她一定要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
“謝衍,我進宮去向皇上說。”宋清歌堅定道。
“丫頭,若是皇上不信任你,還怪罪你危言聳聽,這樣你就有危險了。”謝衍緊張道。
宋清歌淺淡一笑,道,“謝衍,即使這樣,我也必須進宮去,我不能置玉屏縣城幾萬人的性命不顧。”
“丫頭,我陪你。”
“不,我自己一個人去見皇上,這件事,不能將你牽扯進來,若是皇上信我,屆時,定是讓你去處置此事。”宋清歌道。
“丫頭,我不放心你一人去,我會在殿外等你。”
“好,趁現在雨勢減小,我們立即進宮。”
二人說完,連忙起身,向皇宮而去。
皇宮。
禦書房。
王公公進殿稟報,然後出來,將宋清歌領了進去,而謝衍則在殿外等候。
宋清歌進殿,款步而行,到了周堯禹的麵前,然後跪下行禮,道,“永安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安,快起來。”周堯禹高興道,並對宮人說,“快給郡主搬椅子過來。”
“多謝皇上。”宋清歌起身,謝恩,落座,動作嫻熟而優雅,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高貴的氣質。
“永安今日怎麽有空來看朕了?”周堯禹笑著問。
宋清歌道,“永安多日未見皇上,又因下雨,擔心皇上,便進宮來了。”
“哈哈……”周堯禹大笑道,“還是永安關心朕,比朕的琅兒還貼心。”
“永安不敢。”宋清歌淺笑道。
“永安,你今日進宮來,除了看朕,是否還有要事給朕說?”周堯禹問。
“永安的心思,都被皇上猜透了。”宋清歌道,“永安的確是有要事給皇上稟報,但是,此事聽來有些匪夷所思,或許皇上會不相信。”
“是什麽稀奇的事?說來朕聽聽。”周堯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