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李懷光叛變
李懷光駐軍鹹陽已經快三個月了,他還想繼續拖延戰期,因為看李晟不順眼,他就想挑起神策軍的群憤,然後慫恿神策軍士將李晟逐出軍隊。
李懷光上奏皇帝說:“軍士們合力討賊,為什麽唯獨神策軍賞厚,其他軍隊賞薄?如此厚薄不均,臣也難以號令軍隊,如今軍中因此議論紛紛,軍心動搖,陛下如果不能一視同仁,臣擔心軍士們會生變。”
皇帝眉頭緊鎖,他才看完財政大臣的一份奏章:中外經費已經隻能支用七十天了!李懷光居然還要給軍隊加薪!
皇帝頭疼得要命,正當財政困難之際,哪有那麽多錢撥給軍隊呢?要知道李懷光麾下神策軍才一萬多,其他軍士可是有六萬多啊!如果不給其他軍士們加薪,又怕真的會像李懷光說的那樣,軍士們由怨生變,那麻煩就大了。當初不就是涇原軍心生怨忿將他逼出京城而惹起這場潑天大禍的嗎?
皇帝左思右想,最後派譴翰林學士陸贄前往李懷光軍營,讓他見機行事,希望他能順利解決這個大麻煩。
陸贄才到李懷光中軍大帳,李懷光立即召集了許多將軍來開會,神策軍指揮官李晟也被請去參議此事。
李懷光明知皇帝不可能給軍士們加薪,他真正目的隻是想要皇帝給神策軍們降薪。但是,裁減薪俸這種得罪人的命令,當然不能從他那裏發出來,他就是想逼著李晟自己請求給神策軍減薪,然後他才能借題發揮大做文章:讓神策軍遷怒李晟。
李懷光不給陸贄李晟半點思考的時間,幾乎是在瞬間就把高級軍官們都召集到他帳中,陸贄才一談到財政困難,李懷光就打斷陸贄的話大聲駁斥於他,“將士們共同作戰,大家一樣辛苦一樣為國家效力,為什麽薪水卻不一樣?這合理嗎?”
陸贄是聰明人,立即看穿了李懷光肚子裏的陰謀,他生怕李晟上當自動請求裁減神策軍的薪俸,可眾目睽睽之下他又不能直言提醒李晟,於是陸贄不斷對李晟眨眼,希望他不要做什麽蠢事。
陸贄還真是小瞧李晟了,事實上,在他對李晟眨眼的同時,所有人的視線都匯聚到了李晟身上,還真難以發現他的眼神跟別人的有什麽不同。
李晟也是七竅玲瓏的聰明人,這種心都比普通人多一個眼的主,哪會識不破懷光的那點小算盤?他不慌不忙回答道:“明公才是元帥,李晟僅僅隻是神策軍的頭領,跟所有將士們一樣,萬事聽憑元帥指揮。大家的薪俸是增加還是裁減,李晟哪敢自作主張,一切自然是元帥說了算。”
李晟三兩句話輕輕鬆鬆就將燙手山竽丟還給李懷光了。李懷光見李晟不上當,而裁減神策軍薪俸的話若是從他自己口裏出來,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李懷光沉默了,李晟不願說出給神策軍減薪的話,他當然也不願意,結果減薪計劃就這樣流了產。
平息了薪俸紛爭,陸贄回到奉天報告皇帝,“李懷光拖延不戰,又在軍中挑起紛爭,其心難測,李晟的擔心不無道理呀。”
居然連陸贄都懷疑李懷光心存異誌,皇帝就更加焦急了。既然李懷光的軍隊難以號令,指望他收複長安怕是不可能了,皇帝不得不另做打算。
當李懷光遷延不戰之時,吐蕃宰相尚結讚派譴使者來請求皇帝允許他們出兵幫助大唐收複長安。皇帝本來不敢信任吐蕃人的,可是李懷光一直拖著不出兵,天下動蕩不安,紛亂不息,皇帝迫於形勢開始考慮利用吐蕃兵馬,他派譴大臣崔漢衡出使吐蕃商量借兵事宜。
崔漢衡請吐蕃讚普發兵,原本主動請求助戰的吐蕃宰相尚結讚卻磨磨蹭蹭不願出兵了,他說:“吐蕃如若出兵,必須要看到大唐三軍統帥的印信,現在你們大唐國書上既沒有李懷光的簽名也沒有他蓋的印,像這種狀況我們實在不能出兵。”
尚結讚提議助戰是想撈一大筆賞賜的,但是大唐請吐蕃助戰的國書不夠正式,尚結讚生怕吃力不討好竹籃打水一場空,國書不正式,如果日後大唐政府反悔不給賞錢,那他就虧大發了。
皇帝眼見繞過李懷光借不到吐蕃兵馬,他又讓陸贄去見李懷光,要他設法讓李懷光在向吐蕃借兵的國書上簽名蓋印。
李懷光聽到皇帝竟然要向吐蕃借兵,他堅決反對說:“當初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蕃大將馬重英攻陷長安大掠而去,吐蕃讚普還嫌馬重英搶的不夠多。如果今天借他們的兵馬收複了長安,吐蕃人必然再次縱兵瘋搶以彌補讚普當年的遺憾,這不是引狼入室嗎?這是我們堅決不能借兵退敵的第一個原因;吐蕃尚結讚說發兵五萬,我們如果用了吐蕃兵,勝利後皇上必然也要像賞賜我們大唐的軍士一樣賞賜他們,皇上曾下詔書招募士卒,攻克長安者每人賞錢一百緡,吐蕃五萬兵來,那就得賞五百萬緡錢,國家財政困難,哪來那麽多錢打發吐蕃人?這是第二個不能向吐蕃借兵的原因;吐蕃人反複無常,他們即便發兵,也必定不會奮不顧身為我們衝鋒陷陣,他們會想方設法在一邊看熱鬧的,我們打贏了他們就跟著分功勞,我們要輸了他們就落井下石,這是第三個不能找吐蕃人借兵的原因。要收複長安,隻能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為國家長遠計,懷光絕不能同意皇上向吐蕃借兵。”
李懷光因為久在西北邊疆,長期跟吐蕃人打交道,完全看透吐蕃人了。他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句句在理,陸贄幾乎被他駁得啞口無言,終於訕訕問道:“既不能向吐蕃借兵,節度使大人的兵又要養精蓄銳,這要等何年何月才能收複長安啊?”
李懷光聞言勃然大怒,斥罵陸贄道:“領兵打仗是我們武人的事情,你這個書呆子懂個屁!告訴你你也弄不懂。”
李懷光不簽名,尚結讚也不發兵,向吐蕃借兵的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陸贄碰了一鼻子灰回報皇帝,皇帝也猜到李懷光大概是因為逼迫朝廷貶了盧杞殺了翟文秀而不安,為了安撫李懷光,皇帝下詔加封李懷光為門下侍中太尉,並賜他免死鐵券。
事與願違,李懷光接到加官進爵賜免死鐵券的聖旨,他不但不感到高興反倒大發脾氣,“古往今來,做臣子的要造反就向皇帝索要鐵券,現在皇上居然賜我鐵券,這分明就是逼我李懷光造反!”李懷光越說越氣,將免死鐵券狠狠摔到地上。李懷光發怒,眾人都害怕得大氣也不敢出,更沒有人敢上前勸他。
陸贄勸告皇帝說:“逆賊朱泚退守長安,隻不過是勢窮援絕苟且偷生而已,懷光若乘勝進擊,那就是摧枯拉朽啊。如今軍隊閑得骨頭都要散架了,眾將每次提到出戰,他都千方百計阻攔,所作所為實在有違常理。陛下讓著護著他,一次次曲意包容他,我看他根本就不理解陛下的苦心。陛下一味姑息求安,隻怕變故難測,現在的情況已經相當危急,實在不可以等閑視之!陛下還須早作打算!”
陸贄說得這樣嚴重,皇帝也急得要命,一時又無計可施。“事已如此,愛卿又有何良策?”
陸贄建議道:“李懷光李晟李建徽楊惠元四將聯兵,不但不能成功,反倒容易生事。為什麽呢?一山不容二虎,四將不能同心協力討賊,反倒互相掣肘。臣曾仔細觀察過他們。臣以為這四位將軍如果防守,他們就要麽互相防著別人流言蜚語陷害自己要麽造謠生事陷害他人;如果戰鬥,他們又都怕被他人分了功勞。如此下去,必然是大魚吃小魚。兵力弱的難免覆滅,兵力強的難免有異心,一旦生變就不可收拾。李晟一直要求移軍東渭橋,請皇上先批準他的奏折。李晟移軍既可避免神策軍被李懷光吞並,也可借此試探試探李懷光。”
皇帝覺得陸贄說得有理,就命令李晟移軍東渭橋,神策軍奉旨移軍後,李懷光知道皇帝已經明顯的不信任他了,他也更加焦躁惶恐。
朱泚等人也發現了事態的變化,源休就自告奮勇去引誘李懷光叛變大唐天子。
源休化裝成普通軍士混入懷光軍營,伺機摸入李懷光中軍大帳,兩人本是相識,李懷光看到源休大吃一驚,立即喝令左右將他抓起來推出去斬首。
源休被軍士們反剪雙臂推推搡搡押著往帳外走,他一邊掙紮一邊回頭大聲叫道:“且慢,我還有話要說。”
李懷光叫人又把源休押到公案前,沉著臉道:“今天你已是大唐的反賊,居然跑到我的大帳裏來了,你還真是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了啊。”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源休不慌不忙道:“我今天冒死前來,是有一句重要的話想告訴太尉,太尉在斬我這個使者前,不會沒有耐心聽我把話說完吧?”
李懷光沉默了一下,揮手命令左右退出大帳,他不耐煩地對著源休喝斥,“你有話快講有屁快放。”
源休不以為忤,他鼓起如簧之舌開始引誘懷光,“太尉已功高震主,引來許多大臣的猜疑,太尉又不知檢點自己的言行,如此剛決犯上,逼迫皇帝貶逐奸臣不說,還當著皇上使者的麵摔鐵券,太尉讓皇上顏麵何存啊?就算他不想殺你,也難免朝中諫官彈劾於你,哪怕太尉立下再高的功勞也不管用了。淮陰候韓信曾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一旦天下安定,太尉就會成為大唐的淮陰候,既然沒用了,也就該被烹了。”
李懷光雖然不喜歡源休,卻被源休說中心事,有火也不敢發作了。他煩躁地拍著桌子大聲喝叱,“你屁放完了沒有?放完了就趕緊滾出去。惹惱了我,小心我現在就烹了你!”
李懷光發火,源休心裏雖然怕得要命,表麵卻很鎮定,“太尉如今唯一的自救之道,就是跟大漢皇帝結盟……”
“我呸,”李懷光粗魯地打斷源休的話,“朱泚算什麽皇帝?他現在不過是甕中之鱉,我一句話就能讓他上西天!”
源休不慌不忙道:“太尉可以瞧不起我家主公,但此時此刻,太尉如果繼續跟我家主公為敵,那就隻能自取滅亡。”他之前稱朱泚為“大漢皇帝”,發現李懷光相當反感,為了避免刺激他,源休再提到朱泚就變成“我家主公”了。
“少說廢話,朱泚派你前來遊說我,究竟有什麽企圖?”李懷光沒好氣地打斷源休的話。
“太尉果然是爽快人。”源休拍掌笑道:“好吧,我也不囉嗦了。太尉現在唯一的自救之道,就是跟我家主公結盟共同對抗李適,太尉如果能夠滅了李適,我家主公願與太尉平分天下;就算滅不了他,太尉也可以自立為帝,跟我家主公合作,大家仿效三國孫劉故事訂立攻守同盟,那也足可跟李適三分天下。”
李懷光沉吟半晌,終於咬牙道:“好吧,你回去告訴朱泚,我可以放他一條生路並且願意跟他聯手滅掉大唐平分天下。他若敢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我一定會讓他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