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廣義建築學》
“小樓,你這個新項目做得好啊!能夠因地製宜用建築設計的手段來解決物資短缺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的竹筋混凝土建築。”今天吳委員難得悠閑,到林樓這邊聊天來了。
“就跟您舉得例子一樣,都是權宜之計罷了,竹筋混凝土項目當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鋼材稀缺的問題,但也留下了許多隱患;我用連橋來代替電梯的功能,雖然不會出現安全上的問題,但在居住的便利性上,終究和電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我也讓他們在設計的時候,預留了外部安裝電梯的空間,將來等條件具備了,想重新安裝電梯,也是可以的。”林州和重慶不太一樣,這棟樓大概也不會變成網紅建築,所以以後應該還是會安裝電梯的。
至於林樓和吳委員所說的竹筋混凝土建築,則是特殊時期的產物,這項技術原本是法國人蒙尼亞於1867年發明,因為當時對於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著力增強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沒有得到普及。
到了一戰期間,因為戰爭的緣故,鋼材異常稀缺,廣州建築師譚勝負責修建現在的中山醫科大學主樓,被迫嚐試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鋼筋混凝土,因為竹子韌性強,抗拉抗壓力好,能增強混凝土的整體性,所以這次嚐試獲得了成功。
後來,另一位建築師周良對竹筋混凝土技術產生很大興趣,開始著手在譚勝的基礎上對竹筋混凝土技術加以改善,1918年終於設計並建成王廣昌寄宿舍;在其後的一些年裏,周良在廣州設計並親自參與建築了100多棟竹筋混凝土建築樓
他對竹筋技術做了細致的鑽研,選用的竹筋經過縝密的防蛀處理,灌注混凝土時有細致的操作規程,比如操作時絕對不能留氣孔,竹筋必須排得很細。
所以由他設計建造的建築質量都比較好,其中王廣昌寄宿舍,梁和樓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樓沒有用過一根鋼筋,樓柱用紅磚砌成;該樓任憑風吹雨打和人世變遷,直到林樓穿越來的年代已久安然矗立。
建國之初,同樣麵臨著鋼材緊缺的問題,於是又有人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們來到王廣昌寄宿舍考察,有專家還曾鑽取竹筋標本,看見裏麵的竹子絲毫無腐爛趨勢,都禁不住擊節讚賞,並認為這是一個解決鋼材稀缺問題的好辦法。
於是便在武漢、長沙、廣州、上海等地建造了不少這樣的項目,但是由於材料取自天然,竹筋常有難以批量生產,不同種類竹材的性質差異較大,竹筋質量較難控製,彈性模量相較鋼材過小,截麵變形較大等缺點,到了1953年,竹筋混凝土建築就被叫停了。
但是此後,依舊有一些地方在繼續使用這項技術,直到六十年代之後才慢慢消失,不過在一些特殊場合,這種技術仍然在使用,林樓記得上一世看新聞的時候,有媒體曝光某地在打地坪的時候,竟然用竹子來取代鋼筋,並將其視為豆腐渣工程的典型。
然而這卻是媒體記者不懂裝懂了,地坪對強度的要求並不算高,在混凝土中加入竹筋主要是為了防止開裂、增加穩固性。
純鋼筋混泥土的地坪不牢固,遭受重力的壓迫會導致開裂。而竹子的柔韌性好,可以起到緩衝作用,加進混凝土中的抗壓效果變強了,也不會擔心遭受重力而開裂,減少了修補的費用;同時竹筋的價格隻有鋼筋的五分之一,所以選擇竹筋反倒比鋼筋更合適。
“現在想起來,當年那批竹筋建築,早的有六七十年,晚的也有三十來年時間了!竹筋的使用壽命差不多快到了,我覺得應該對此類建築展開一次大規模的摸查,盡量避免悲劇的發生。”想到這兒,林樓順口提醒了一句。
其實要是竹筋加工技術和施工技術過硬,竹筋房依舊能使用很長時間,王廣昌寄宿舍跨越了百年時光依舊完好,武漢青山區四十六街的紅房子,也使用了六十年之久,許多老居民在這裏度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曆經三代人,這些房子也沒出過啥大問題。
但在實際操作中,竹筋建築出問題的幾率就比鋼筋混凝土建築大多了,選用的竹筋韌性不夠,加工的時候沒有進行充足的晾曬導致竹筋內依舊保留有水分,防腐塗料技術不過關,導致竹筋腐爛或者蟲蛀嚴重等情況時有發生,所以進行一次比較全麵的排查還是有必要的。
“嗯,你說的有道理!”林樓隻是在資料裏看到過,吳委員可是親身經曆過這些的,自然比他更明白問題的嚴重性,“回去我就開始整理資料,給武漢、長沙、廣州等竹筋建築比較多的地方打幾個電話,讓他們選幾個項目先看看,幫我收集最新變化,然後再去匯報。”
吳委員在建築界地位崇高,說出來的話大領導都會重視,正是因為如此,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比較嚴格了,盡管根據自己的判斷,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還是要有詳細的論證過程,這樣進行匯報才更加負責。
說完了這件小事兒,吳委員又聊起了自己最近正在琢磨的東西,“人類是在有意識地創造並美化居住環境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一些係統的思想,建築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的成長起來。”
“傳統建築學發展至今天,其技術和藝術成就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但是當我們用傳統建築學的眼光去審視今天遇到的問題時發現,傳統建築學似乎陷入‘束手無策’的境地。”
“我們現在能夠使用的建築材料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各種建築設計理念也是層出不窮,但是這些經過了多年學習和嚴格訓練的建築師,似乎卻越來越愛鑽牛角尖了,目光往往隻落在建築本身上,而忽視了人和環境的重要性。”
“是的,不管是國內也好,還是國外也罷,我和其它建築師打交道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就看到他們在‘就設計而設計’,建築師僅參與設計環節;在建築的功能上,他們也更看重物理上的、科學上,而忽視了居住者人文上的、心理上的需求。”林樓點頭附和道。
大師不愧是大師,就在大家夥都一門心思鑽研技術的時候,大師卻看到了更深遠的地方,同時林樓隱隱也有些激動,吳委員該不是要提出那個東西了吧?
“是啊,建築學固然是一門科學,但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現在大家對前者的學習激情很足,但對後者就有些忽視了,如果一直這麽下去,他們最後設計的就隻是冷冰冰的房子了。”吳委員歎道。
後世房地產開發領域也有類似的話,低層次的開發商是賣房子,而高層次的開發商銷售的則是生活理念,為信奉某種生活理念的人送上適合他們的居所。
然而這隻是說說罷了,到了最後,這些開發商全他娘的玩資本遊戲去了,看重的是縮短開發周期,增加資金滾動速度,怎麽樣才能快速把房子賣出去,快速回籠資金,然後快速開始下一個項目的開發,誰還有閑心思管這些啊。
“藝術和技術的進步與建築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建築技術的進步和建築藝術的創新絕非憑空而來。”
“一方麵,建築技術的進步要求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運用,現代建築的萌芽與後現代建築的興起與鋼材、玻璃等新材料的運用直接相關;另一方麵,建築藝術的創新則是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變更的外在表現,哥特式建築衰落和古典建築的複興與文藝複興中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有著莫大的關係。”
“建築產生於人類對於遮風蔽雨的需求,但是,在當今社會賦予建築過多本質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築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許多建築師在設計中追求建築的個性,追求形體上怪異的同時卻忽略了建築最基本的要求。”說起這些年來建築界的亂象,吳委員也是連連搖頭。
“我畢生追求的目標是,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上的發展是絕對的前提,但建築師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如果繼續這麽發展下去,不糾正這些錯誤的話,我想就算到時候咱們國家有錢了,還是會出現大量造價高昂,但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建築來!”
這一點,林樓可是親身經曆過的,每次看到網友們評選十大最醜建築的時候,他都無言以對;每次看到那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搗鼓出來的四不像,他也唯有歎息;在看到開發商為了利益,搗鼓出來一堆住著憋屈無比的房子,他隻想罵娘。
“中國文化講究返璞歸真,我覺得在建築學領域也該如此;當然,我說得並不是技術層麵上,既然已經有了鋼筋、水泥、玻璃等各種性能更好的新材料,我們肯定不會返回到泥土、石材和木材的時代去,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不管是牢固程度還是居住的舒適性都比土房子好多了。”林樓順著吳委員的話題說下去。
“我所說的是建築設計的核心要點上,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兩千年前提出的‘’堅固、實用、美觀’的基本法則到今天依舊適用。”
“從某種程度上講,在進行建築創作中追求藝術上的完美、設計中保持個性,同時增加一些政治寓意、文化含義也無可厚非,但絕不應該舍本逐末,隻為了追求這些而忘了建築的經濟性、安全等因素的觀念與建築的本質相背離,是不可取的。”
“對,就是這個道理!從微觀上來說,建築師在設計項目的時候,一定要秉承這樣的原則;而從宏觀上來講,建築也不隻是建築本身。”和林樓聊天讓吳委員覺得很愉快,因為林樓說道他心坎上了。
隻是他並不知道,林樓所說的這些東西,其實大多就是從吳委員日後的著作中得來的,用吳委員的論述來回答他的問題,那能不喜歡麽?
“現如今的建築師在做項目的時候,視野有些太狹窄了,往往隻關注建築本身,而忽視了周圍的環境、城市的未來發展;一名優秀的建築師,應該涉足更多學科,把城市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等因素也融入其中。”
“在我看來,未來建築學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把城市與建築、建築與地景、建築與生態融為一體。”
“建築涉及的領域很多,例如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業務、教育、方法論等,以此為出發點,著眼於‘時間-空間-人間’為一體,探討建築若幹方麵的科學時空觀;例如,建築的人文時空觀、建築的地理時空觀、建築的技術經濟時空觀、建築的文化時空觀、建築的藝術時空觀等。”
“你之前的觀點就很有道理,建築應根植於本國、本區域土壤,在此基礎上吸取外來文化精華並加以整合,最終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說著說著,吳委員便興奮起來。
待他稍微冷靜下來之後,林樓趁機提出,“吳委員,您的這些論述對中國建築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我覺得您應該抽出時間來,把這些理論好好整理一番,最終寫一本書出來,用於指導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其實早就這麽想了,指導發展方向不敢當,供大家進行探討還是可以的!”吳委員謙虛地說道,“這本書的名字我已經想好了,就叫《廣義建築學》,小樓,你願不願意來幫我編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