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其樂融融
村民們一言一語的聊了起來,幹著活呢,總要聊些八卦的。
“黎小姐身世可憐,無父無母的,多靠家裏的留下的生意過活兒。”
“一個嬌滴滴的女子過的很不容易呢。”
“是啊,九王爺和黎小姐真是天生一對。”
“但是黎小姐隻是個孤兒,又不是權貴,九王爺會和黎小姐在一起嗎?”
“唉,皇家的事哪輪到我們說閑話,快些幹活!”
……
每日君廷燁都能聽到一些閑言碎語,在他們眼裏的黎若和自己眼裏的黎若一樣,都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子。
隻是自己,配得上她嗎?
如果黎若了解自己足夠多,會不會感到害怕?
“主子,這是近期京城的動向。”夜十一將暗哨傳來的消息遞給君廷燁。
君廷燁翻看著內容,越看眉頭越緊,近來京城內已經有不少滇州災民到達了,但是去的人數眾多,加上又靠近年關,每年京城除夕夜,皇帝和皇後會舉行祈福儀式,生怕災民進城搗亂,引起事故,所以不能放人進來。
每日從郊外進城的農民叫苦連天,因為那些災民總是會半路截取他們的食物。
甚至災民聚眾衝擊城門,被守城將士一箭射殺,引起災民慌亂。一些儒學士在朝廷上啟奏建議將災民放進城裏,集中一處地方讓他們休息,供應粥水。
但是被木奉天反對,認為滇州已經撥了糧食下去,這些災民應該原路趕回滇州接受朝廷救濟。如今國庫空虛,北關隨時有可能被北楚侵犯,戰爭一觸即發,不能再開倉賑糧。
木奉天的建議受到了朝中大部分武將的認可,比較戰士作戰,吃不飽可不行。
皇帝不表態,但是眾人亦是知道皇帝的態度是傾向木奉天的。
一些書生在自己老師的帶領下,自發在城門派粥,但是很快因錢不夠,派了幾天就結束了,更引起災民怒罵。於是這些書生更是挨家挨戶敲門,求捐糧,但是鮮少有人搭理,範鴻自從醒了之後,性情暴虐,儒生上門時不僅不給糧,甚至出手打傷了幾位儒生,因為範家夫人是季雄超的親妹妹,還連累季雄超被其他儒生在朝廷彈劾。
除此之外,京城尚且還算安生,沒有其他事端,木奉天的人並未有動作,近期也沒有和北楚的人聯係。
朝廷發現慕容家常常會運送糧食到滇州,但是經過探查,是一位姓黎的小姐讓慕容家購買運往滇州賑災。
如今滇州糧食不缺,朝廷更是大力稱讚這位不知名的黎小姐,但是也有人提出既然有善心人士,朝廷便隻需要籌備糧食運往北關。
奇怪的是,城門口聚集的災民明知滇州有糧,依然不肯走,賴在城門腳下。
因下雪,凍死了不少災民,由守城士兵幫忙埋葬。
哪怕今年是收成不好的一年,國庫也空虛,但慕容家在京城新起的一家火鍋店,名叫小龍坎的,卻生意火爆,常常有官家光顧。
另外傳言慕容家尋了一位高人,做出的胭脂細膩好聞,更是自然無比,一經推出就火爆京城,售價從五十兩一罐提升到八十兩一罐,依舊供不應求。
君廷燁看完,一切都很正常,可一切似乎不對勁,可卻抓不住不對勁的地方。關於黎若出資購糧的消息是君廷燁可以安排的,為的是更好的洗幹淨黎若的身份,誰也想不到剛剛死去的李若離會家財萬貫,還牽掛滇州。
如今京城的人都猜這位黎小姐是以為年紀頗大的富商夫人,因出生滇州掛念同胞才這般慷慨救助。
就讓他們誤會吧。
等黎若回京城的時候,才會更加的驚豔他們。
他的黎若,才不是他們以為的那個一事無成膽小懦弱的“李若離”。
“堂裏的事情如何。”君廷燁看完後,把紙條放在手心用內力將它化成粉末,手一揚,就消散了。
“主子,堂裏並無其他大事,主要還是青龍幫和武林大會的事情。”夜十一說到,“老堂主讓我們不要去插手青龍幫的事,靜觀其變,另外,他希望主子能回去參加武林大會。”
君廷燁活著很累,他一方麵要為母妃報仇,殺了皇帝,可中途卻發現皇帝不能殺,因為自己體內有蠱蟲,隻能繼續聽從皇帝的安排,找到時機逼問皇帝要母蠱;另一方麵,他從夜陌手裏繼承了暗夜堂,夜陌因為救自己而受了重傷,無法完成讓暗夜堂成為江湖第一幫派的心願,而這個心願也轉移到了君廷燁身上。
他似乎從沒有為了自己而活過。
夜十一看在眼裏,也很替主子心疼。
外人看來暗夜堂的新堂主殘忍嗜殺,可是他們誰又知道主子的難處。
“武林大會什麽時候。”君廷燁歎了一口氣,問到。
“暫定在明年五月十二日,在華山。”夜十一回到。
“本王知道了。”
“那主子要去嗎?暗哨等著回話。”夜十一說到。
“此事日後再說吧。”君廷燁的神色更加暗了。
日子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滇江的堤壩建起的速度比黎若想的快許多,果然人多力量大。
除夕夜君廷燁讓趙兵橋將肉分下給各家,雖然不多,但是旱災導致饑荒以來那麽久難得吃上一回肉,大家都很感激君廷燁和黎若。
因為除夕是團圓夜,大家都各回各家,並且通知了年初一停工一天。
君廷燁和趙兵橋照例去安撫災民,而黎若則顯得很開心,這是她穿越後第一次過年。
所以打算悄悄在家裏“奢侈”了一把,關起門來包起了餃子。
等君廷燁回來的時候,發現奴仆們都被黎若放假了,菜糧米油也都有發下去給他們。
而來到黎若的院子裏,隻見夜十一,夜十二,梧桐和桑梓都在那包餃子。
其樂融融,若是在九王府就好了,君廷燁心裏想著。
除夕前一天
,君廷燁才收到了京城送來給自己的皇家賞賜,說是慰藉九王爺在異鄉過年,等滇州賑災一事了解後在回去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