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一章 朱扒灰的《經界》
攤丁入畝、兔除雜稅。
雖然是宛城執行的新政。無論宛城是叛軍也罷,義軍也罷,賊軍也罷。
可這條新政卻是實實在在的。
在韓絳暗中安排人傳播之下,可以以臨時城為中心五百裏範圍內連孩子都知道了有個新詞叫攤丁入畝。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宛城新法,窮人不交稅。
周必大是一個好相公,他這些一直在思考著宛城新法是不是一個陰謀,一個針對大宋的陰謀,一群泥腿子搞出來的陰謀,就是為了讓大宋與金國內亂,給他們足夠的生存空間。
相比周必大,趙汝愚卻是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在曆史上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什麽義軍能成大事的。
大宋立國以來,國內造反起義三百多起。
強大的有宋江、方臘這些,結果還不是一樣。要麽就是借機抬高身份求招安,要麽就是被消滅。
比起宛城來,趙汝愚擔心的是當下。
朝中開始有許多牆頭草的立場已經變的不夠堅定了,不能追隨自已的人,注定不是好人。
可就在這時,任憑誰也沒想到。
什麽攤丁入畝,這隻是一個伏筆。
在一次大朝會開始前,都院的一個的書筆吏在進皇宮前,將幾本疏掉在宮門外,偏偏不巧的是,這疏卻被幾個臨時從太學中征召,在朝會上作記錄與打雜的太學生撿到了。
雖然疏被送回了都院,可疏中的內容卻流了出去。
兩個字:經界。
經界的意思就是土地的分界。
瞬間,整個臨安城炸鍋了。
某某勾欄。
一個九流勾欄姑娘一邊穿衣服,一邊問正在準備付錢的吏:“聽到一個傳聞,朝廷準備效仿宛城實施攤丁入畝?”
這吏就是一個流外品。
聽到這提問他驚呆了。
“什麽?你從何得知?”
九流的勾欄姑娘一邊整理衣服一邊道:“雖奴家是賤民,可也買有幾十畝田地,誰還不為自已將來有個打算,宛城的攤丁入畝臨安府內誰人不知,你是官,怎麽可能不知道。”
不是官,這位隻是一個吏。
可對於普通人來,他就是官。
這吏回答:“知道是知道,隻是……唉!”這吏重重的歎了一口氣:“這事怕瞞不住了,我也有聽聞。但聽到的法和你不一樣。”
九流的勾欄姑娘給這個吏倒了一杯水,那意思就是你別急著走,。
吏道:“我也是聽來的,朝堂上這麽傳的。官家的老師聽到宛城攤丁入畝這事,或是想蹭這件事給自已長的臉麵,雖然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傳聞有件極齷齪的事情發生在這位帝師身上,他稱病躲了好久,想借這事再回朝堂。”
什麽事勾欄的姑娘也不關心,她關心的是攤丁入畝。
吏其實也不知道,隻道:“這事,沒有人辦得成,這位帝師不死也要被貶雷州。我沒敢看你,還有這勾欄的人,你們的見識不低。這事,下間誰能辦得成?韓家怕也不成。”
這話到點子上了。
和下權貴、大地主作對,韓家別是行不行,要問敢不敢。
勾欄姑娘歎了一口氣,什麽也沒。
吏也沒再什麽,把原本要付的錢收回,從懷中取出幾枚亮晶晶的錢放在桌上:“這錢是友人給我的,聽聞是金國一個大貴族用金銅礦的礦石精製,一當十。現在黑市上已經抄到了十二枚舊錢換一枚這錢。能花,也可以留著。”
謝過。
勾欄姑娘沒什麽,將錢拿起看了看,這錢當真是漂亮。
不過,發現了一個不樣的地方。
這錢背麵的浮印象是汴梁街景,金國的貴族怎麽會用汴梁的街景呢。
誰也沒再什麽。
吏離開,他還要急著回家去,雖然家裏沒人,可他這幾一直在忙著準備材料,他要申請低級官吏的廉租房的資格。
韓家的白雲坊已經建的非常漂亮了,這幾有風聲傳出來,韓家沒動自已原有的四個坊,卻是有韓家的泥水大匠悄悄的在丈量白雲坊北邊兩個坊的土地。
這事才是當下臨安城官吏最關心的事情。
白雲坊有廉租、孝子孝女福屋、寒門士子廉屋等等作善事的院落。可數量實在太少,少到一個院總共三十六戶,上千人去爭。
所以韓家要開新坊這事,那怕韓家沒承認,也沒公開,隻是匠人去丈量了土地,便讓許多人激動。
吏跑著回家去了。
勾欄的姑娘收拾屋子等下一位恩客,空閑的時候和其他人聊一聊這攤丁入畝朝廷會不會實施這事。
話這吏跑著回家,和他一起租單屋的人見他回來,拉著他就跑:“快,快,韓家少君出門了,聽聞往白雲坊去了。”
韓絳確實去白雲坊了。
他隻是去轉了一圈,看了一下進度,以及關心了一下第一批正式入住的人。
在白雲坊真的隻是轉了一圈,韓絳便往北走,和白雲坊一條路之隔,這裏還是一塊無名坊。
兩坊之間的路是新修的,修路的時候無數人看著呢。
四層路,先是三合土,而後是煤渣打底,接下來是碎石,最後是細土鋪路又加了一層青磚路邊,路寬八丈,分有人行與車行道,兩邊有雨水溝,而後是陶製埋在路邊的排汙溝,再種上花草,有樹。
再看屋。
白雲坊這一邊,屋外有花草,有亭子,幹淨漂亮的店鋪一間連著一間,雖還沒有一間正式開門,可店鋪內釘釘的響了好久,各家店鋪的東家都在裝修自家的店鋪。
店鋪門開至少一丈高,真正可以寬敞明亮。
一路之隔的無名坊呢。
路邊雨水溝有,排汙卻沒有,也沒有種下花草,更不用需要韌頭才能進去,髒亂差的屋子。
韓絳站在路中間,往來有馬車都全部停下了。
無論是路過的,還是需要進坊的人也都停下了。
因為站在路中間的是韓絳。
韓家少君。
停下的馬車當中,還有朝中兩位四品官,他們也沒叫家丁繞道,可是吩咐直接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