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西域少年行> 第106章:長河冰封胡滿川(十二)

第106章:長河冰封胡滿川(十二)

  “諾!”衛伯玉無奈領命,他正要催馬離去,卻聽王霨道:“衛別將,按理某應帶兵與封節帥同守東都、共禦強敵。隻是素葉軍傷亡慘重、士氣已竭,吾將先回河陽休整。請衛別將轉告封節帥,東都門戶已丟,恐難堅守,早早疏散百姓;河陽雖小,城防甚固,素葉軍絕不會在封節帥之前撤離。”


  “多謝霨郎君!”


  “衛別將孤身來救,大恩大德,某沒齒難忘。”王霨艱難抬臂致謝。


  “某並無寸功,不敢領霨郎君之謝。”衛伯玉扶住王霨雙臂,感慨萬千。他自然希望素葉軍、隴右軍能與安西兵馬合在一起,齊心禦叛軍。然經此洛川一役,粗疏耿直若衛伯玉亦知,隴右軍心不甚誠、封節帥與霨郎君間嫌隙已生。


  衛伯玉匯合飛龍禁軍離去後,南霽雲悄聲問道:“封節帥損兵折將,東都又易攻難守,為何不邀他共守河陽?”


  “南校尉,為將者,可心無旁騖,唯聽從號令、衝鋒陷陣而已;為帥者,若不識廟堂風向,即便百戰百勝,也會大禍臨頭。自太宗平王世充,百餘年來,洛陽從未經曆戰火。封節帥豈願成為國朝喪失東都第一人。即便守不住,也得奮力苦戰,決不可拱手讓之,否則無法向聖人交待。”盧杞低聲解釋其中的曲曲繞繞。


  “算了,某還是老老實實當個摧鋒陷陣的武將,任霨郎君差遣吧。”南霽雲笑道。


  “勞而受怨、抱柱含謗,換誰也受不了。若非如此,依霨郎君的心性,定會明知不可而為之,自告奮勇堅守孤城。如今保存實力、退守河陽,霨郎君已得為將之三味……”這些話盧奕藏在心裏,自然不會說給南霽雲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天寶十三載(754年)臘月二十八中午,十萬叛軍踏破武牢關,殺氣騰騰,逼近洛陽城。


  叛軍前鋒為崔乾佑統領的三萬精兵,田承嗣的一萬殘兵隨同前來,在洛陽城中被素葉軍殺得丟盔棄甲的田乾真也帶領十幾名狼狽不堪的曳落河歸隊。


  在叛軍抵達前,洛陽城中早已狼狽鹿駭、人吏奔散,或西奔陝州、潼關,或南下南陽、襄陽,或北上懷州、河東。不過數個時辰,百萬人口的雄城街市一空。


  封常清返還洛陽後,收攏兩萬多兵馬,據城而守,與崔乾佑戰於上東門。不料叛軍攻陷武牢關時奪得不少配重石砲,百砲齊發,落石如雨,唐軍不支,退守皇城。駐守河陽的隴右、素葉二軍以精騎出城,廝殺片刻,接納部分潰軍進城後,旋又閉門不出。


  崔乾佑命田承嗣率部監視河陽,自己則率兵殺入洛陽。鏖戰半日,封常清再敗,退出宮城,放倒早已備好的巨木,拋灑鐵蒺藜,以阻叛軍騎兵追擊。


  意欲複仇的田承嗣動用配重石砲圍攻河陽南城,但叛軍初用配重石砲,不甚熟練,不像素葉軍專人司之,故射程、射速均稍遜素葉軍。田承嗣攻了半日,毫無進展,隻得收兵回營、恨恨而歸。


  王霨確認封常清、達奚珣、衛伯玉等已棄城西逃,遂燒斷河陽橋,與王思禮一道護送洛陽民眾北上懷州。


  在洛水南畔遭田承嗣伏擊時,王霨擔心洛陽失守時無法從容撤退,遂請阿史那雯霞疾奔河陽,令劉驍爭分奪秒修複河陽北橋,並出兵掃清田承嗣留在大河北岸的兩個百人隊,奪取叛軍的近萬匹戰馬。重新貫通的河陽橋遂成洛陽士民撤離的通衢大道,叛軍的坐騎則變為素葉軍甩掉叛軍追擊的依仗。


  封常清帶一萬殘兵退至陝州時,正好遇到率五千龍武軍聞訊馳援的高仙芝。兩人檢點兵馬、判斷形勢,知陝州不可堅守,遂合兵一處,據守潼關。


  崔乾佑掃清道路後,馬不停蹄,窮追不舍。等他趕到潼關時,高封二人已繕修守具、加固壁壘。雖有配重石砲相助,叛軍卻無法給予巍峨險峻的雄關以致命打擊,且臘月二十九日,素葉居加急生產的數十架配重石砲送抵潼關,崔乾佑隻好退回陝州,暫緩攻打潼關。


  東都淪陷天下驚,胡馬翻銜洛陽草。


  對封常清寄予厚望的李隆基勃然大怒,本欲將之處死,後因高仙芝上表泣血哀求和李泌力勸,才改為褫奪封常清所有官職差遣,隻留下勳爵,命其以幕僚身份在高仙芝麾下效力。至於達奚珣,聖人念其並無大過,隻申斥幾句便準其乞骸骨。


  高仙芝受封常清牽連,被聖人免了潼關防禦使的差遣,返回華州大營,襄助盛王李琦參讚軍機。腿疾好轉的哥舒翰則被委任隴右兼範陽節度使,接替高仙芝鎮守潼關。


  哥舒翰克石堡、複九曲,威名不在高仙芝、封常清之下。然叛軍來勢太猛,東都淪陷的衝擊過於駭人,故哥舒翰出鎮潼關並未平息長安朝野的震蕩,長安城中人心惶惶,文武百官惴惴不安。


  右相楊國忠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卻拿不出應對之策;左相陳。希烈唯唯諾諾,於事無補;張均本非將才,隻言調兵遣將、穩固京畿,卻不知兵從何來、將從何調;京兆尹鮮於向就事論事,建言強化長安宵禁;盛王與高仙芝則聯名上折,自陳識人不明上折,請聖人降罪。


  市井街坊裏“清君側”的議論驀然多了起來,甚至有人私貼布告,乞請聖人誅“晁錯”,以安撫幽並邊將。楊國忠氣得七竅生煙,鮮於向命京兆府衙役四處緝捕,卻堵不住悠悠之口。


  中書舍人李仁之上表攻訐素葉軍使王霨,說他有意縱敵過河,實乃東都淪陷的罪魁禍首。返回絳州途中的王霨還未來得及上表辯解,高仙芝、封常清、王思禮等先後上奏章,詳述田承嗣過河之策,細說素葉軍斷後一戰之慘烈。連最先回到潼關的邊令誠也密報高力士,為王霨辯護。李隆基遂將李仁之的奏章留中不發。


  哀鴻遍野中,唯有建寧王上疏,願攜家將前往潼關前線,親領兵馬,為國分憂。李隆基對建寧王的奏疏不置可否。


  蜩螗沸羹之際,素葉居上下得知王霨受傷、素葉軍折損近千,人心動蕩不安。


  留守長安的阿伊騰格娜當機立斷,命巴庫特帶附離親衛抓出幾名信口開河的多嘴之徒,嚴加懲戒,才將局麵穩定下來。


  阿史那霄雲得知此事,又讚又歎,遂赴金城坊探視阿伊騰格娜。到了之後,卻見她捏著份來自益州的紙條愁眉緊鎖。


  “益州分號近日查清,任海川竟是被段荼羅殺死的!?太子當時為何要幫楊國忠?”雖才過數月,阿史那霄雲想起段荼羅已恍若隔世。


  “安祿山起兵前,東宮行蹤甚是詭異。”阿伊騰格娜隱隱有所悟,但無確實證據,她不敢妄言:“霄雲姐姐,宮中近日如何?”


  “宮中麵上還算平靜,並無大事,隻是聽聞高翁身邊的一名小黃門近日出手頗為闊綽。”阿史那霄雲能自由進出宮禁,王霨便囑托她留心宮內動靜。


  “此事或有蹊蹺……”阿伊騰格娜提筆記下小黃門姓名。


  阿史那霄雲走後,阿伊騰格娜翻出哥哥兩日前寄來的密信。忽都魯在信中略略提了句黑衣大食正興兵圍攻白衣大食的王城大馬士革,而阿伊騰格娜更在意的卻是哥哥字裏行間透出的厲兵秣馬氣息。


  “某還能重回碎葉城嗎?”思及故鄉,阿伊騰格娜潸然淚下。


  愁雲慘霧、黯淡無光。


  天寶十四載(755年)元日,本該莊嚴肅穆、喜慶祥和的大朝會因洛陽之敗變得冷冷清清、死氣沉沉。


  回紇朝集使曳勒羅麵上依然恭謹,暗中已開始質疑唐軍能否平定叛亂,並揣測安祿山何時會攻入長安。至於替毗伽公主物色大唐宗室子弟一事,自然要放上一放。


  而據曳勒羅觀察,各藩屬朝集使對天可汗的敬仰之心或多或少都淡了幾分,幸災樂禍的吐蕃使者恩蘭?達紮路恭更是毫無顧忌地露出嘲諷之色。


  露布直到天子墀,宮闕歡動龍顏怡。


  棲棲遑遑之時,大明宮外忽馳馬送來兩份告捷露布,李隆基閱後心神大定,遂命高力士誦讀。


  首份捷報來自河東,臘月二十四日,安慶宗率三萬河東叛軍圍攻絳州,試圖打通南下道路,威逼關中。卻不知其一舉一動早被忠於大唐的河東世家密報王正見。


  早有提防的王正見在安慶宗必經之山穀設下埋伏,同時派北庭兵馬使王勇攜妻子蘇十三娘率百餘名精兵喬裝潛入太原,聯絡對安慶宗不滿的豪門大族、親朋故友。


  遭遇伏擊的安慶宗部損失過半,倉惶北竄,王正見乘勝追擊,尾隨其後。逃回太原城後,安慶宗急忙征調壯丁,防範王正見攻城,卻不知留守太原的叛軍已被王勇組織起來的豪門部曲一網打盡,唐軍裏應外合,將其抓個正著。安慶宗的殘部除少部分逃回雁門關外,其餘均被王正見俘獲。


  第二份奏章來自朔方,李光弼的報捷奏表則言,朔方軍率同羅、仆固、黨項等部共三萬兵馬,已於臘月二十九日於武周城(即今山西左雲)擊敗高秀岩部,斬首兩千,即將圍攻雲州。


  高力士念過捷報後,大朝會上歡聲雷動,群臣跪賀,因東都失守而帶來的驚慌一掃而空。悄然退到禦榻旁側的高力士則悄悄擦了擦臉上的冷汗。


  其實捷報前兩日已由隨軍監軍密報禦前,聖人本打算當即昭告天下、振奮士氣,李泌卻別出機杼,在元日大朝會上演出好戲,震懾心懷不軌的吐蕃使者,籠絡各藩屬國朝集使。


  群臣拜賀後,建寧王忽然離席,乞請聖人準許奔赴前線。聖人猶豫再三,方同意李倓所請,但不許他前往潼關,而是敕封其為北都防禦使,協助王正見平定河東。


  熟知朝爭伎倆的曳勒羅深信建寧王毛遂自薦乃東宮深謀遠慮之舉,大唐內部的奪嫡之爭將隨平叛戰事的進行波折不斷,盛王風頭雖勁,但還遠遠算不上高枕無憂;太子蟄伏,卻仍有反擊之力。


  不過李倓的英豪之氣還是令曳勒羅頗為動容。漠北男兒並不是無城府的直腸子,但他們最敬佩的還是頂天立地、氣壯山河的英雄豪傑,而非滿肚子陰謀詭計宵小之徒。


  一瞬間,曳勒羅忽覺建寧王堪為毗伽公主的佳婿,但他也知,李倓已娶王正見之女為妻,據聞王緋已有身孕,想來可汗不會將愛女嫁個一位毫無繼承大統希望的皇孫當側室。


  十日後,完成使命的曳勒羅啟程離開長安,期間一萬五千隴右軍和三萬河西軍在火拔歸仁和董延光的率領下雲集潼關,哥舒翰夜夜燃烽火報平安,長安局勢隨之安定下來。待北庭、安西、河中和黠戛斯四路勤王軍共一萬六千精兵先後抵達京畿時,大唐朝野重新燃起收複東都、平定叛亂的雄心壯誌。


  被火速押送進京的安慶宗被天可汗梟首示眾,久攻潼關不下的叛軍士氣為之一沮,在東都宮城做皇帝夢的安祿山聞之慟哭,一日間屠戮數千俘虜方稍泄其憤。


  王正見收複太原,令河北、河南淪陷區的官吏如見曙光。在常山太守顏臬卿、真定太守顏真卿帶領下,諸郡紛紛舉兵反正。平盧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史思明則號稱要統領渤海等藩屬出兵征伐幽州。叛軍麵臨老巢不保、後路被斷的風險,奪取洛陽的喜悅感蕩然無存。


  氣急攻心的安祿山怒斥高尚誘惑自己起兵,結果淪落到腹背受敵、中年喪子的田地。若非田乾真苦勸,安祿山險些要揮刀砍殺高尚。雞飛狗跳之時,田承嗣帶了名粟特商人進入宮城,說有要事稟告。


  何處一川風,故人天際逢。


  曳勒羅剛過渭橋數裏,迎麵忽來一彪騎兵,為首之人溫文儒雅、精光內斂,赫然正是葛羅祿部小葉護謀剌思翰。


  “葛薩阿波,別來無恙乎?”彬彬有禮的謀剌思翰滿麵春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