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沙場點兵震宵小(五)
“啟稟陛下,自停折衝府上下魚書後,府兵遂廢,鎮守邊疆者皆漢家健兒與團結藩兵。今天下有十一節鎮,統率雄兵四十餘萬、各族兵馬不可勝數。節帥中位高權重者不乏王爵在身。然朝堂中樞唯有兵部一衙掌管兵事,雖有陳相兼領兵部尚書,然諸節鎮事宜繁雜,陳相難以逐一親力親為。至於兵部侍郎,官階不過正四品下,威不足號令四方節鎮、力不堪統領天下兵馬,致使各地邊鎮各行其是、互不照應,糾紛蜂起。故微臣鬥膽奏請陛下改易更革,在中書門下設立衙署協助陛下統禦天下節鎮。”高仙芝起身侃侃而談。
“陛下,微臣以為高相說得在理。”楊國忠急不可耐接話道:“某接任右相以來,總覺得空落落的,使不上勁,卻不知緣由何在。今日聽高相國一席話,方知根子在於政事堂下無衙署和吏員。依微臣淺見,中書門下不僅要增設執掌兵事的部曹,還應比照六部九寺五監廣設官衙、征調能吏。如此,政事堂才能為陛下分憂。”
“咦?楊國忠什麽時候變得如此深謀遠慮。”王霨暗自驚詫。了解古代政治製度發展脈絡的他清楚,因皇權日益集中的緣故,中國曆史上反複上演內朝機構權力膨脹取代外廷機構,然後又被新的內朝機構壓製的戲碼。
秦漢時代的丞相,在春秋戰國時其實是諸侯的家臣;取代丞相的尚書,本和尚衣、尚食等同屬於內侍;明代煊赫一時的內閣,起源其實就是隨侍擬詔的翰林學士;有清一代,南書房和軍機處先後掌權,始終還是內朝取代外朝的那些套路。而在唐朝中晚期,介於內外朝之間的中書門下內設機構越來越多、權力日益膨脹的根源依然還是帝王為強化權力,選擇親內遠外。
王霨全盤計劃的發軔點,就是沿著製度變遷的必然路徑順勢而為,以充實中書門下為幌子,進而有所作為。但他不曾料到,鼠目寸光的楊國忠忽而竟有如此遠見卓識。
正詫異間,王霨忽聽跪坐在對麵的李仁之低聲咒罵:“豎子可惡,竟敢剽竊祖父所思所慮!”
“果然如此,又是吉溫搞的鬼。”王霨頓悟關竅所在。
“亨兒、琦兒,你們怎麽看?”對高仙芝提議不置可否的李隆基有意考校兩位皇子。
“父皇,兒臣以為楊相國與高相國皆老成謀國之言,政事堂分曹設衙勢在必行。”李亨斟酌道:“正如高相國所言,當務之急是設曹掌兵,然兒臣愚鈍,不知中書門下之衙署與六部之權如何切割?不知何人掌兵方可服眾?”
“回殿下,兵部下設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和庫部司,掌天下軍衛武官選授之政令,凡軍師卒戍之籍、山川要害之圖、廄牧甲仗之數,皆由兵部掌管。然國初沿襲前朝舊製設置兵部時,天下並無節鎮,征伐不臣皆靠府兵。今兵製已變,單憑兵部難以掌控四方軍鎮,故某奏請在中書門下設置衙署,供陛下谘詢軍略。各地節鎮但凡用兵,均需此衙首肯後方可報陛下裁決;多鎮出征、跨鎮調兵,亦由此曹協調。”高仙芝出言釋疑:“至於何人掌管此衙署,自當由陛下聖裁。以某之愚見,此衙執政軍機要務,不知兵事者難以勝任。”
“謝高相解惑!” 拱手致謝的李亨用陰鷙的目光掃視高力士、安祿山和王霨。
“麵黑腹更黑的李亨果然一下子就猜出此提議是我和高力士發起的,也大致摸清我們的進攻目標。但此事對其有利無害,以他的心性,應該在琢磨如何趁機謀取更大利益。”王霨坦坦蕩蕩,視李亨的猜疑若無物。
“啟奏父皇,高相所奏益國利民,兒臣深以為然。隻是不知掌管兵事的衙署該定何名?”李琦趁李亨與高仙芝問答之際,扭頭瞟了幾眼李仁之。見李仁之也在皺眉苦思,摸不清其間深淺的他決定謹言慎行。
大半年來,盛王李琦在李仁之和羅希奭的扶助下收攏李林甫遺留的大部分黨羽,又許以從龍之功籠絡住平盧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史思明,加上右相楊國忠或多或少的襄助,他漸而滌清莊園被焚、賑災無果的頹勢,恢複與東宮一較高低的勢頭。
在李琦眼裏,高仙芝算是雖非嫡係黨羽,但其追隨李林甫多年,從未投靠過東宮,所奏所議想來不會有利於太子,故他打算先靜觀其變。
“琦兒與朕想到一塊了!”李隆基撫須大笑:“兵者詭道也,不可不密。‘樞密院’此名如何?”
“軍機樞密,再妥帖不過了!父皇聖明!”李琦搶在太子之前,高聲喝彩。
“父皇聖明!”李亨神情冷峻。
“陛下之才,非微臣能及。”楊國忠拍馬屁道。
“樞者,天下之中心也;密者,隱而不示人也。僅憑此二字,便可窺陛下爍古今之文采!”陳。希烈引經據典,極力吹捧。
“文縐縐的話某不懂,但聽陛下起的名字,如聞仙樂,頓覺耳朵都清明許多。”安祿山仿佛不知設立樞密院劍指何方,仍舊插科打諢討好天子。
“陛下聖明!”高仙芝、張均、吉溫、李仁之和王霨見聖心已定,懷著各自不同的心情齊聲拜賀。
“霨郎君上前擬詔,朕意已決,在中書門下設樞密院,統領天下節鎮。樞密院設樞密使一人,樞密副使二人。樞密使入政事堂,品階與諸相國同。樞密院與兵部各司其職,並無上下之分。”
早有準備的王霨筆走龍蛇,彈指間將草詔擬好,呈給高力士。中書舍人李仁之則趨步向前,接過李隆基審視後的草詔,出殿詔旨製敕。
“中書門下其餘各部曹,待政事堂商擬定後再徐徐議之。”李隆基興致甚佳:“諸位愛卿可先舉薦樞密使人選。”
宮闕如沙場,言語藏殺機。
參與廷議的朝堂重臣紛紛打起精神,因為他們都清楚,慘烈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兒臣以為,東平郡王赤膽忠心、驍勇善戰,封王也最早,就任樞密使必可號令天下節鎮。”李亨神情複雜地掃了眼高力士、高仙芝和王霨。他方才已猜出設樞密使的肇因。但他也立即意識到,安祿山與楊國忠關係惡劣,逼迫安祿山入朝將會激化兩人爭鬥,為自己打擊盛王爭取時間,可謂有利無害。因此,明知被王霨等悄然利用,李亨也不得不選擇讚成安祿山就任樞密使。
“若安卿入朝,亨兒以為範陽、河東二鎮當由何人統領?”李隆基舉手示意楊國忠和安祿山稍安勿躁,淡淡發問。
“啟稟父皇,前年冬至大朝會時,東平郡王辭去平盧節度使之職,由盛王遙領。兒臣以為,永王年紀也不小了,之前巡察荊揚、清理漕運頗有功績,無論才德,均可遙領一鎮。”李亨之前對元載言奏請永王遙領北庭雖非實情,但他的確早有借重李璘壓製盛王的打算。
“永王?”李隆基撫顎沉思。侍立一旁的高力士凝眉不語。
“陛下,何人接任河東、範陽二鎮,微臣不敢置喙。然以微臣之愚見,論戰功、論威望,東平郡王均是樞密使之不二人選。”高仙芝趁熱打鐵,咬住安祿山不放。
“兒臣附議高相之見!”盛王李琦回頭望了望,發現李仁之出殿尚未歸來,他恐坐失良機,遂趁機進言:“但兒臣不敢讚同太子殿下之言。永王雖小有功業,然其容貌寢陋、生性浮躁,德不足統領將士、威不足鎮服狄戎。兒臣以為,平盧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史思明起於行伍、熟知邊情,由其接任河東或範陽,方是陛下之福、社稷之福。”
“豈有為弟者非議兄長容貌之理?”李亨起身怒斥道:“孝悌之道何存?”
“父皇召吾等廷議,乃籌劃國之大政。進諍言、謀良策乃大孝,某據實而言,有何悖逆人倫之處?”盛王據理力爭,毫不相讓。
作老僧入定狀的陳。希烈偷眼暗窺爭執不下的兩位皇子和默不作聲的聖人,若有所思。而詔旨製敕歸來的李仁之則站在大殿角落裏,冷冷盯著王霨尋思片刻,然後從盛王身旁擦肩而過。
“太子殿下、盛王殿下,陛下還未裁定何人就任樞密使,你們怎麽就爭起來了?”急不可耐的楊國忠插話道:“陛下,微臣覺得範陽軍肩負羈縻契丹、奚、室韋等部重任,離不得東平郡王,樞密使一職應另選賢能。”
“哦?”李隆基玩味笑道:“除了安卿,更有何人堪任此職?楊卿以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如何?”
“哥舒翰……”楊國忠嚇了一跳:“陛下,哥舒翰腿疾複發,正在鄯州休養,如何來京?”
“某聽聞隴右山風苦寒,既然哥舒翰有腿疾,何不進京養病,正好兼任樞密使。”安祿山與哥舒翰交惡多年,自然樂得落井下石。
“父皇,北平郡王王正見數次西征、戰功顯赫,又早有入朝任職之心,甚是適宜。”盛王李琦朗聲為楊國忠解圍。
“王正見?”李隆基睨視高力士,叩榻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