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隨後,她不失時機地以戈壁灘的署名在校報上先後發表了數篇文章。一係列文章的登載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篇篇文章都能引起巨大反響,甚至轟動效應,她的名聲也為之鵲起。第一篇文章發表後,首先得到了授課老師的充分肯定,這個老師是三江大學的知名教授,在學生中聲望較高,但在校方未必直得很開,這是後話,先按下不說。老師在宣布投稿後的再次授課時不僅詳細分析了署名戈壁灘的《華夏文化頌》的文章,而且向同學們推薦了葛碧潭,讓她讀給同學們聽。全文是這樣寫的:
在中國,文化之神聖在於奠定華夏文明之根基,“人更三聖,世立三古”—伏羲、周文王、孔子先後從與自然現象密切相關的卦開啟了華夏文化之源頭。到今天看來,《易經》仍然有著神奧的特質,正因如此,更突顯了華夏文化之神聖。自此以後,繁盛的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屹立於世界東方,成就了文明古國的美稱。
戰爭催生了文化之繁榮。戰爭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原始動物性的文明爭鬥形式而已——集團代替了個體,取代了械具,智慧產生了戰略戰術。戰爭對於當代的人們是一種災難,但對於社會的發展乃至進步未必不是幸事。春秋爭霸二百餘年末期誕生了老子與孔子這兩位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難道這是偶然的嗎?老子麵對紛爭的社會靜靜地思考,喊出了無為的箴言,要那些當權者不要擾民民自安之。孔子遊說諸侯難於製止亂局卻創立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等級學說。
戰國爭雄又是二百餘年的生靈塗炭,與之相伴的百家爭鳴呈現出了文化繁榮的空前局麵。文化雖未能停止當時的戰爭,但在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潛能作用,正是在這一曆史時期,中國社會從奴隸製轉型為封建製,也正是文化使社會從野蠻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文化的社會效應是巨大的。漢初奉行無為,數百年戰爭創傷得以平撫。漢武高呼儒術獨尊的響亮口號,北征匈奴,南服蠻越,開疆拓土,國勢空前,國威強盛,民族的尊嚴至此真正樹立起來,這也可能是華夏民族稱為漢族之由吧!文化是民族的魂靈,是社會的神經,決定著國家的走勢與強弱。
文化是有感召力的。漢末曹操籠絡人才也以文化為手段,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叫得響的一段。
文化是有抗拒力的。正始時期的竹林七賢,嘯傲山林,飲酒賦懷,不與當權者合作。萬曆時期的東林黨人,以書院為陣地,嘲弄朝政,使本已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失去了統一的意誌,為明朝走向滅亡起了不想起的作用。
中國文化之根深植於華夏大地,是華夏民族的意識基因,是華夏民族的標識,是華夏民族引以自豪和驕傲的精神財富。我為擁有這樣的基因、標識、財富深深地感到幸運與滿足。
文化對於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曆史的教訓是深刻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愚蠢,雖有統一之雄舉與胸襟,意識裏卻容不了幾本書,沒有了文化的秦王朝不僅沒能萬世反而成了最短的統一王朝。或許沒有必然的內在關係而隻是偶然的巧合,但必定有了這樣的結果。
我生存的半個世紀裏經曆了破壞文化的切膚之痛,一場所謂對“封、資、修”文化的大革命,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厄運。
可喜的是時隔近半個世紀,重拾中國文化,乃文化之大幸,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文化強則國家強,文化昌則民族昌!
讀罷,群情激奮,甚至在課堂上出現了歡呼雀躍的異常,老師並沒有阻止,反而有與同學們互動的歡樂。一陣過後,同學們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葛碧潭的身上。她聽課以來有一個習慣,隻要是自選座位,她都會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今天也沒有例外,並不是要朗讀自己文章的特意安排,這一點同學們是有目共睹的。不同的是之前坐在這裏的隻是一個不顯眼的女生罷了,此時此刻則有了文化名人的標簽一般,但同學們看到的隻是她的背影,朗誦時看到了正麵。不管是正麵還是背影,能夠看到便有滿足的享受,這一點可能也是追星者的一種普遍心理。
葛碧潭心裏明白一點,如果沒有這位老師慧眼識珠的才能以及培養新人的宏大心胸,自己的文章寫得再好也不過如過眼雲煙一般會被人忽視掉的,老師的獎掖在她的成名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她打心眼裏感謝老師為她開辟的一塊新天地。不誇張地說,這片新天地就是三江大學這片天這塊地。她的名聲在校園內很快播揚開去,這不僅是校報的影響作用,更重要的是聽課同學的宣傳效應。正式選修這門課的學生有二百多人,但每次講座時都會聚集很多旁聽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傳統文化的吸引,也有老師授課知名度很高的名師效應,聆聽者各個學院的學生都有,消息很快在全校傳開,見不到寫文章的人,校報便成了一睹為快的不二選項,用洛陽紙貴形容不知恰當與否,但校報所受到的熱捧是多年未曾有過的。老師為之欣慰,葛碧潭更是為之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