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古怪的頌詞
我一摸石碑,石碑上竟然沁出了血水,順著碑麵就蜿蜒而下,嚇得我一下縮回了手,整個人都石化了。
“唉呀媽呀,鬧鬼了,這石碑活了,流血呢。”小賤一蹦三尺高,驚訝的不行。
蕭大瞎子和冰妃同樣是倒吸了一口涼氣,不可置信的看著這塊石碑。
石碑通體由石塊打磨而成,裏麵都是實心的,根本沒有血管,這怎麽會流血呢?
我立馬聯想到張大牙所說的話,他說這蘑菇村就是鬼村,奶奶的,真是邪性啊。
這時候萬裏雲趕緊過來,說:“你們千萬別緊張,這不是血。”
說著,抹了一把石碑,把掌心遞到了我的近前。
開什麽玩笑,不是血怎麽會這麽紅?我將信將疑的用鼻子聞了聞,我一蹙眉,的確沒有血腥味兒啊。
“萬大哥,這是?!”我想不通了。
萬裏雲指著碑麵說:“你們過來看看,這上麵其實附著一層格外細小的植物,這種東西叫做血蔓蕨,細的跟絲線一樣,最喜攀爬,它們從土裏長出來,然後爬滿了石碑,而這種植物的汁液是紅色的,且根莖十分脆弱,不知道的用手一碰就會碎裂,從而蹦出血色汁液,就以為是流血了。”
我日,還有這麽神奇的植物?!
我們四個人全都貼近了石碑,瞪著眼珠子就看。
果然,在灰色石碑上的確有一些細小的植被,竟是灰褐色的,跟石碑的顏色基本一致,本來就很細,顏色還一樣,難怪我們看不出來呢。
小賤用手一摁,一股血色汁液就擠壓了出來,附在石碑表麵,流進了字體的凹槽裏。難怪這些字體痕跡有很多暗紅色的汙垢,肯定都是血蔓蕨的汁液造成的。
“我的個姥姥,這東西還真有點意思啊,冷不丁的就跟人血差不多,我以為這石碑要成精呢。”蕭大瞎子咧著嘴笑,大拇指一下一下的摁過去,血紅色的汁液撒的滿世界都是。
“你趕緊打住吧,哪兒這麽上癮。這石碑可不是俗物。”我看蕭大瞎子玩兒起勁,一腳沒踹死他。
蕭大瞎子一邊擦著手,一邊嘿嘿笑:“咱這不是沒見過麽,對了,上麵到底寫的啥啊?”
“對啊,你說頌詞,到底是給誰寫的頌詞?”小賤也問。
我眉頭就蹙起來了,看了萬裏雲一眼,因為這頌詞很古怪。為啥呢,因為這是一篇歌頌康熙年間,準葛爾部落一位首領的。
這位首領名叫查幹巴日。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康熙跟準葛爾大汗準葛爾丹的較量。當時康熙為了穩住準葛爾丹,換取作戰時間,就把愛女藍齊兒嫁給了這個家夥(當然,這都是電視劇裏演的,真正曆史裏並沒有藍齊兒這個人物),但十年後,雙方還是發動了戰爭,康熙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裏麵的故事太占篇幅,老陳我就不多講了,咱們首要說一下查幹巴日,也就是石碑上的這篇頌詞。
我先前為什麽感覺到古怪呢,因為歌頌蒙古將領的頌詞竟然用漢族的小篆去雕刻,這種錯誤,在封建社會下根本不可能發生,你想想啊,清朝和準葛爾部落都快打翻天了,有可能再去立碑歌頌仇人嗎?要是康熙知道這事兒,肯定滅九族啊。
所以我就摸不準到底是怎麽回事兒了。
“這上麵寫的東西都是一些陳詞濫調,什麽勵精圖治,愛兵如子,寬宏大量,用兵如神等等,反正把一個人誇的跟王八蛋一樣,並且還是用漢人的手法。”我向蕭大瞎子和小賤他們解釋起來。
小賤對曆史不太感興趣,懵懂的點點頭,也沒言語。蕭大瞎子擠著眉毛嘀咕:“這個這個,這個這個,怎麽這麽別扭呢。蒙古族跟清朝是冤家對頭啊,汗人去歌頌蒙古將領…….有些說不通吧。”
嘿,這老小子的腦袋真靈,一點就透。
冰妃看我們幾個猜悶兒,也不搭理我們,直接問萬裏雲,這頌詞到底有什麽緣由。
萬裏雲深吸了一口氣,平視著石碑,淡淡道:“其實查幹巴日是蘑菇村的恩人,之所以有汗人歌頌他,還得從幾百年前的清朝說起。”
而萬裏雲在講之前,先跟我們交代了準葛爾部落的由來和具體位置。
明朝後期,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遊牧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遊牧於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魯特蒙古(一作額魯特、衛拉特,為瓦剌之後,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準噶爾是西部衛拉特蒙古中的一個部落。衛拉特蒙古在元時稱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稱瓦剌,清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國外學者又往往沿襲突厥語族習慣,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遊,以狩獵為生。十三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部。
1640年,衛拉特各部和喀爾喀蒙古諸部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在塔爾巴哈台召開聯合會議,準噶爾部落的稱呼正式出現聯盟會議上。1640年以後,在巴圖爾渾台吉的治理下,準噶爾部逐步發展起來。
而發展起來的準葛爾部就位於外蒙的阿爾泰地區,挨著泰山不遠(不是山東的泰山)。那時候跟康熙發動戰爭之後,雙方交戰粘稠,戰況慘烈,其中就有一支騎兵插入了內蒙,來到了我們所在的這片區域內,而率兵的正是查幹巴日。
為什麽要來這裏呢,是因為清朝視大興安嶺為龍脈,被重兵守護。連打獵的都不能進山,隻能是一些打官圍的,獵到了動物進貢朝廷。而查幹巴日的目的就是率兵搗毀清朝的龍脈。
其實普天之下,龍脈很多,但真正能匡扶一朝之社稷的,那就少之又少了。大興安嶺算一個,昆侖山也算一個。當時都是重點保護的地區。所以準葛爾部的偷襲就是一場釜底抽薪的博弈。
按理來說,都過去斷龍脈了,抓住之後起碼扒皮抽筋,肯定不會去歌頌的。可後麵的事情就有意思了。
那時候大興安嶺地區被稱做關外,俗語說得好,關外有三寶,老參,靈芝,鹿胎角。那時候闖關東的人,都奔著深山老林裏的寶貝去的,其中挖參就比較熱門。
常言道:“七兩為參,八兩為寶
。”過去的秤小,十六兩為一斤,八兩就是半斤,如果挖到半斤的老山參就算得了寶了,下山賣給背了銀子收棒槌的關內老客,但凡遇到識貨的,也能發上一筆橫財。
可前文我提到過,大興安嶺可是朝廷龍脈所在,多少軍隊駐紮在此,想要在這裏麵找參,無異於自己找死。不過也有很多變賣家當,孤注一擲來此地挖參的,正所謂靠河的吃水,靠山的打柴,你不叫挖是你的事兒,鋌而走險是我的事兒。
所以有些人就自發的組織在一起,形成了‘參幫’拜的是五山老爺,還立下幫規,怎麽找棒槌,怎麽挖棒槌,這些個都有講究,道道兒深了去了,一般外人也混不進來。
當時查幹巴日偷襲龍脈的時候,正巧有一個一百七十人的大參幫合夥去挖棒槌,這挖棒槌有講究,你不能拿著棍子,低著頭在山上扒拉,你得往天上看,看啥呢,看鳥。
有一種鳥,關東人叫做棒槌鳥,又叫人參鳥,紅嘴兒黃腹,小巧玲瓏的。等啥時候參籽紅透了,這種棒槌鳥就會往有老山參的地方飛,你聽到有棒槌鳥叫喚,就趕緊往天上看,它往哪兒落,你就往哪兒追,那兒肯定有大棒槌。
那時候也巧了,大參幫一進山,好家夥,一下看到了十幾隻棒槌鳥,那是滿天飛呀,一百七十多人都傻了,心說這是山神爺顯靈啊,怎麽這麽多棒槌,於是乎這些人就分散開來,各自追趕,但這麽一折騰不要緊,可就驚動了朝廷的官兵了。
上山挖參抓住了就是死罪,能直接就地正法,一場大屠殺就在老林子裏上演了。別看一百七十人,可真跟朝廷較勁,真不是對手,被殺的人仰馬翻,屁滾尿流,半個時辰就死了幾十口子,漫山遍野都是慘叫。剩下的那些人也不追棒槌鳥了,趕緊跑吧,就這麽一直跑到了蘑菇村這裏。
當時這裏沒有村子,最先就是這一百多挖棒槌的人,官兵圍追堵截就追下來了,這一百多人都快嚇死了,心說這次沒跑兒,都得死這兒。可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那時候查幹巴日帶著騎兵正好過來,幾乎和官兵們撞了個滿懷。
官兵當下蒙了,不知道為什麽會碰到蒙古軍隊,而查幹巴日也傻了,這次行動明明沒有走漏風聲,為什麽會被阻截(當時都以為中了埋伏)。
所以一場凶殺惡戰在所難免,官兵開始不敵,但增援部隊源源不斷的過來,最後就把查幹巴日的蒙古騎兵全殲了。查幹巴日也被亂刀砍死(特麽的,死的真冤枉)。因為一幫挖參客,從而贏了一場戰爭,避免了龍脈的損毀,當時清政府得知消息,派八百裏加急,要犒勞三軍,康熙都動容了。
也正是因為戰爭勝利,跑到這裏的一百多挖參客,豁免了死罪,說起來他們也算是間接性幫了忙,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些人就成了苦力,專門幫朝廷往大興安嶺裏運送輜重物資,這麽一來二去,這些人就在這裏安了家。
那時候漫山遍野都是蘑菇,索性就叫了蘑菇村。
這些挖參客之所以能活,說到底還是因為查幹巴日的偷襲,所以他們就一門心思的認為查幹巴日救了他們,就暗中雕了石碑,刻了頌詞。但這玩意兒不敢露,露出來就是死,一直就隱藏在了山洞裏麵。
但是就因為一件特別邪乎的事兒,這尊石碑才重現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