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八 再次拜師
想到這裏時,黃昶不禁抬頭,又朝師父長青子那邊看了幾眼。
後者立即猜到他的想法,輕聲笑道:
“你猜我有沒有得到過這份機緣?”
黃昶幹笑著哈哈兩聲,卻見長青子解開衣襟,向他展示出胸口一塊烙印——隻有龍紋,而且是盤踞在胸口,然後便聽長青子微笑道:
“早就說過,我在修仙路上的氣運可比你好——以前遇險時用掉過一次了,本來倒也是跟你一樣的:龍虎分列左右。”
在交談的最後,長青子整理好衣服,看著黃昶,又語帶欣慰道:
“雖然這並不是單純的紋身印記,但是從古昆侖時代起,能帶著龍虎烙紋出山的,向來都被認為是昆侖派最為出色的精英弟子。如今更是這樣——阿昶,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仍然能得到這烙紋符印,我很高興。”
…………
大約半個月之後,紫霄峰頭,紫霄宮大殿之前。
黃昶,金榮,以及另外幾位新近打過了銅馬堂的宗門弟子,莊嚴肅穆站立於彼處,等待著入殿進行拜師典禮。
慕容英和吳大牛雖然也成功過關,卻並沒有參加這一次的儀式——拜師這種事情是雙向選擇:師父可以挑徒弟,徒弟也能選擇師父。在這方麵昆侖還是相當仔細的,有意收徒的法元仙師能查看到所有新晉白衣弟子的名單和介紹。反過來也是一樣:對於每一個打過了銅馬堂的弟子,宗門也會向他們詳細介紹這幾位仙師的情況,以便於他們做出選擇。
如果是在山上時間較長,早就熟悉情況的灰衣弟子,多半早就有了衷心敬佩,想要追隨的師長。不過藍衣弟子往往就要懵懂一點了。宗門會推薦擅長相應功法的師父,但選不選還是取決於自己,如果覺得都不合適,暫時拖一拖,等待下一批也是個辦法。
黃昶是完全沒這問題的,他早就拜過師了,如今不過補辦一下正式手續而已。金榮被選中也挺容易——能夠在藍衣階段達到六重天的,都是好苗子,仙師們是很願意收入門下的。金榮天生利於火行,有一位擅長火係功法的師父願意收他,那自然是一拍即合,迅速拜師。
而慕容英其實也已經作出選擇了——他是劍修,對宗門劍道高手相當熟悉。而且他自己也十分優秀,很容易被劍修強者看重。慕容英早就與一位前輩高手有過約定,隻是那位法元劍師如今並不在山上——劍修的宿命:在江湖上到處找材料,碰機緣,提升本命劍呢。所以隻能等他回山後再說。
隻有吳大牛是被諸多仙師一致拒絕了——卻不是嫌他不好,而恰恰是覺得他太優秀,走的修煉道路也有點奇特,一般法元仙師怕帶歪了好苗子,才不敢收他。當然宗門在這方麵已經有了計劃,打算是等一位前輩大能出關後再行推薦,但吳大牛恐怕需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不過隻要是宗門真傳弟子,必然會得到最精心的栽培,無非遲早而已,這一點大家毫不擔心。
…………
拜師儀式是依次舉行的,黃昶等待了不少時間,金榮都進去過了,終於見到那個永不長大的小道童青鬆向他走過來,招呼他前往紫霄殿中行禮。
黃昶來過紫霄殿多次,跟青鬆已經很熟悉了,平時來的時候肯定要青鬆嘮嗑嘮嗑,混點鬆子吃。但這一回,他和青鬆卻都沒說話,就這樣默默進入到殿宇之中。
紫霄殿裏一切依舊,黃昶對這裏也算熟悉了。隻是這一回,大殿中多了不少人。除了那些收徒的仙師,還有若幹前來觀禮的——光是黃昶認識的,便看見有元真子,夏侯炎,鐵冠道人,夏元吉等多位大佬立於此處。
而師父長青子則站立在那天地牌位之前,所說的話卻也與當年沒什麽不同。
“黃昶,你可願意拜我西昆侖長青子為師麽?”
“弟子願意。”
黃昶長輯跪倒,恭恭敬敬的向長青子磕頭。一個,兩個,三個……當他磕到第六個的時候,旁觀的一眾法元仙師發出些動靜,似乎是想要祝賀,但隨即卻見黃昶又繼續磕下去,而長青子也沒阻止。
——七個,八個,九個……當黃昶完成九叩首之後,大殿中倒是頗為安靜,一眾仙師居然都沒說什麽話,臉上也都略有幾分驚訝之色。
——昆侖仙師收徒,並不搞什麽繁雜儀式,就是弟子給師父磕幾個頭,從此收為門徒,傳道授法。黃昶當年是完全不懂,師父讓他磕九個頭就完全照做。但在山上待得久了,才知道這磕頭數量可也是大有講究的。
一般就是三個——金榮先前拜師就是磕了三個頭,他想多磕人家還不讓呢。而磕三個頭拜入門的,隻是普通弟子,或者說叫學生也行。師父傳授道法技能,學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師,以後保持良好關係,也就行了。
之上,有磕六個頭的,稱為親傳弟子,他們和師父的關係可就要比尋常師徒密切的多了——師父若死了,親傳弟子是有資格分遺產的。地位相當於家人和親屬,即所謂“拜師六叩首,生死皆相關”。
至於再上麵的九叩首呢——“入門九叩首,從此傳衣缽”,衣缽弟子乃是繼承師父道統傳承的唯一傳人,如果還用上麵的例子:師父死了,如果門下有磕過九個頭的徒弟,那麽就是由他來主持遺產分配,或者,幹脆不分也行——他理所當然有權繼承師父的一切!
修仙者壽命漫長,一生中可能會收錄無數門人弟子,但真正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的親傳弟子肯定不會多,而衣缽弟子更是隻能有一位。
所以,很自然的,大部分修士都不會輕易做出決定。大部分修士連親傳弟子都不會直接收錄,有合適的,先作為普通弟子收入門下,然後經過耐心觀察,設下多次考驗——這個過程往往以年計數,甚至長達十年以上也不稀奇,直到各方麵都非常滿意之後,才會考慮這徒弟是不是值得自己悉心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