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四 出兵(二)
——大周王朝實行的是兵製乃是征募並舉,平時保持的幾支常備軍皆從良家子中招募而來,武器糧餉皆由朝廷供給,作為終生製職業。基本上都是二十多歲入營,一直要幹到四五十歲,年老體衰之後方才歸家。他們在退役時會得到朝廷賞賜的一大筆財物,加上平時積攢的戰利品,回鄉後做個捕頭差役,或是給人做保鏢護院之類,基本上都能過得很好。
由於大部分都曆經過長達十餘年的軍事生涯,這些職業士兵在廝殺技巧,戰鬥經驗,對各類武器的掌握和熟練程度等方麵當然都是極其優秀的,其中少數甚至能夠成長為先天武者。其餘就算達不到這個程度,戰鬥力也絕非一般江湖武者所能比肩——哪怕在同樣裝備下。
而更不用說朝廷在對常備軍的武裝方麵也從來都是不遺餘力——戰車,良馬,甲胄和弓弩等等都是選最好的配置。故此這幾支常備軍的武力之強悍,其實遠遠超過了黃昶前世裏那些“古代軍隊”,如果沒有仙門力量介入的話,他們便是大周王朝姬氏家族用於震懾國中各路諸侯世家,以及其他小國的最主要力量了——隻有大國才不怕這個,大國之間實力高下,還是要看彼此的仙門靠山強弱,修仙者的數量和質量起決定性作用。
當然了,這類常備軍武力強悍,花費也同樣巨大,每一支都是朝廷花費了巨資建立,之後也要大量投入金錢才能維持的。即使大周王朝號為天下共主,也養不起太多這樣的常備軍。主要集中在鎬京城周邊,以及在某些軍事要地才會安排一些。
那麽當其它地方的官府需要武力支持時怎麽辦呢——在這個仙俠世界中強者遍地,官府若沒有足夠的武力支撐,根本不可能實現統治。而這也正是當今天下諸國,大部分的地方官往往會被豪族世家成員所壟斷的緣由之一了:地方上的統治者,比如縣令或郡守,依據其官職大小,會被允許自建一支親兵衛隊,但數量上是有限製的。而且裝備糧餉都是要他們自己提供,背後沒有大家族支撐的話,肯定養不起太多。
在此之外,如果他們還需要動用更多軍隊的話,就隻能征召郡兵了——臨時征發城中丁壯成軍,這也是朝廷規則所允許的,但在軍事行動結束之後便要解散。征發過程中花費的錢糧物資則要地方官員自行設法解決——倒不是說要他私人承擔,但至少當地官府要能拿得出這麽一筆錢才行。這樣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戰鬥力當然不能和常備軍相比,但大多數情況下也夠用了。
至於那些諸侯世家,自家封地安全當然是由自己組建的軍隊來負責,朝廷基本不管。如果管的話往往就要借機收回了——以朝廷直轄的常備軍為骨幹,以地方征召郡兵為補充,對諸侯的軍隊則既拉攏又防備,這便是大周王朝最主要的軍事製度。
臨泉郡作為受大周朝廷直轄之地,在郡城附近倒也派駐有這麽一支常備軍,旗號為“飛熊軍”。不過這支軍隊的統兵大將並不受臨泉郡守管轄,而是由大周朝廷直轄。想調動這支軍隊出兵,非得有朝廷兵部指令,以及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的虎符印信方可。
當然郭守桓作為臨泉郡守,在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比如這次的“救世教事件”,他還是能夠向這支軍隊請求幫助的,畢竟飛熊軍駐紮在這裏的根本目標還是安定地方,震懾不臣。隻是調動的手續比較麻煩些:他需要和六扇門統領司馬介一起聯名上書,向朝廷說明此地確有出動常備軍的必要,在取得兵部的許可,以及經天子本人同意之後,才能與軍隊聯絡——但是卻又不能把情況說的太嚴重,以免影響到他在朝中的風評。
所以郭守桓原本是很不想打這張牌的,寧肯動用私人關係向昆侖山求救,花錢征召郡兵,甚至不惜耗費大批錢糧臨時雇傭江湖好漢來打擊救世教,也不想麻煩朝廷的正規軍。隻是後來這裏的局勢愈加惡化,無法完全隱瞞下去,據說朝中敵對派係的大佬已經從其它方麵得到奏報。這時候他再強要隱瞞,如果能把事態鎮壓下去還好,若壓不下去,免不了又是一頂“以私心而誤國事”的大帽子再扣上來。
考慮再三,不得不向上頭求助,也算是證明自己確實竭盡全力的在平息事態了。好在郭守桓畢竟是從鎬京城裏出來的,在京城中還算有些老關係。一番折衝樽俎之後,他在京中的後台幫忙把朝堂攻訐之辭暫且壓下,同時臨時賦予他可以調動一部分飛熊軍協助作戰的權限——但也就這一次機會了,若是再把事情搞砸了,那肯定是前後賬一起算。
故而郭守桓這回也算是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本來他是打算親自跟著一起出征的,總算被司馬介和手下幾個知兵謀士給苦勸住——說若是全軍盡出,郡城空虛,萬一被對手乘虛奪了這根本之地,那才叫一點翻盤機會都沒了。
最終商議下來,還是讓郡守大人領著部分郡兵守在城中,而出戰的職責則主要由此次統兵前來的那位飛熊軍統領,以及六扇門司馬介兩人負責。前者主要指揮他自己麾下的軍隊,而後者則統帶著六扇門精銳,以及這回招募來的諸多武林高手和散修人士一同配合。
姬若自然是作為主力成員參與了這次行動,而她所帶來的那批武者——姚家寨眾人也理所當然的隨同出發。此時此刻,黃昶正以護衛身份,陪侍在一輛裝飾精美的清油小香車之旁——這輛車是郭守桓家眷平時用來遊山玩水的,出現在行軍隊列中顯得有些突兀。但以姬若的郡主身份,不想混雜在一群粗魯大兵中間拋頭露麵,乘坐這樣一輛小車行動倒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