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小肖的日常> 第二十四章 孔融之死

第二十四章 孔融之死

  原始社會是母係社會,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那是一個沒有禮儀的時代,古代社會是父係社會,人知其父而父為其綱,那是一個沒有女權的時代。


  我們現在的時代就進步了許多,生命權與發展權都在法律上賦予了,再怎麽演繹精彩就看個人,和際遇。


  猶記得當年的長輩喜歡一個有趣的命題,當眾人齊聚,兒童嬉戲。眾人取笑兒童時,便會問他或者她,“你喜歡你爸爸,還是喜歡你媽媽?”


  這是一道送分題,也是一道送命題。


  聰慧的兒童會回答說都喜歡,然後列舉爸爸媽媽的好,愚鈍些的,就沉默不語,自顧自的思索到底喜歡哪一個,活潑的就說喜歡爸爸或媽媽其中一個,可能另一個最近剛揍了他,內向的就沉默不語還在心裏嘀咕,我們家關係可好了,我都愛,才不回答這種挑撥離間的話題。


  有笑話說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會選擇都要,所以說都要並不是成年人思維獨有的的權力,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愈發聰慧,隻是當前教育體係還並不能將其靈性充分發揮罷了。


  在現代社會,單親家庭出人才並不罕見,但在古代社會,失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以讓梨的那個孔融為例。


  孔融是孔子血脈傳承者,孔家在古代士林中地位崇高。聰讓梨一事可看儒門禮儀與與謙遜,孔融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據宋洪適《隸釋》卷七所收《泰山都尉孔宙碑》,孔融父孔宙卒於漢桓帝延熹六年(163)正月,其年孔融十一歲。此時孔融正是少年心性,或許也是就此開始放飛自我,無牽無掛。


  孔融是個名士。


  孔融曾任北海相,時人稱作“孔北海”,《三國演義》中劉備聽孔融派人來遣時曾有“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的感慨。


  孔融與名士禰衡,楊修交好。禰衡稱孔融為仲尼再生,孔融稱禰衡為顏回在世,這兩人臉皮都挺厚,楊修則是那個雞肋。此二人為孔融後進,可見孔融在失怙之後,生活中依舊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身影。


  而孔融與禰衡的彩虹屁在謝靈運身上發揚光大,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那個時代名士的厚臉皮是代代相傳的。


  孔融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掉的。


  這個罪名在古代是重罪,違背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白臉曹操能用這個罪名殺掉孔融,在大漢王朝上也並非指鹿為馬,殺掉孔子的嫡係後人。


  細讀史書,此乃石破天驚。


  孔融是一個失怙之人,他的父親早在他十一歲時就去世,那孔融能如何不孝?


  據《禦覽.秦子》記載,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為自己的亡父哭泣,臉上毫無憔悴之色,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還有史料記載他當北海相時,手下人抓住一個盜竊鄰家新麥的竊賊,當他詢問得知是因為該賊家中無糧,不忍母親挨餓故盜麥食母後,訓誡一番後就免罰賊人,並對其孝心表示嘉許。


  以這兩份史料來看,孔融不僅是一個有孝心之人,而且對他人形式上的孝非常厭惡,厭惡到要從肉體上毀滅對方,效仿孔子誅少正卯。


  那麽在孔融看來,悼念就要哭的悲從中來心中大慟,孔融有失怙經曆,用現代心理學來講這是他的心理陰影也不為過。


  那麽既然如此,曹操如何以不孝之名殺掉孔融。


  史載孔融說過這樣一段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這是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不提近兩千年前的三國魏晉時期,放到今天也不為人所接受。


  接著結合前文,拋開政治因素不談,單單從孔融思想上聊聊孔融之死。


  孔融之死是自討苦吃。


  這句話大抵是沒錯的,孔融自幼失怙,思想激進不加掩飾,為當權者不容是遲早的事。


  孔融之父孔宙若在會如何?

  孔融是五十多歲被殺掉的,孔宙那會也就七十多歲。在這五十年裏,孔融有了其父教導,那麽便會有其父這個天花板,在突破這一天花板之前,不至於放浪形骸,思想也不至於如此激進。


  孔宙若在,孔融會說這樣的話嗎?

  小肖認為是會的。因為這樣的話並不是孔融不孝的罪證。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越是愛整個人類,就越是不愛具體的人。”


  小肖認為孔融的言論與此作家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融將父母的形象分割開來看待了。


  在孔融看來,值得親近尊敬的不是父親母親這個關係、這個稱謂,而是其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與關懷。如果問孔融親生父母與養父母誰更重要,那麽孔融定然回答是養父母更重要。


  有史料記載孔融有“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言論。所以說孔融並非不孝,而是給孝加上了先決條件,對固定的君臣父子提出疑問,發出戰鬥的號角,然後被曹操殺掉。


  孔融的戰鬥可以稱作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不是因為他說父母不重要,而是他強調了自己,他說父母的肉欲與肉身不足以成為個人的枷鎖,個人在出生後就可以依據父母的愛來作出反應,而不是純粹的血脈聯係與稱呼。《哈姆雷特》的經典不也正是男孩子在突破父親這一天花板,想要追尋自我,而不是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


  這是一場公元1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


  孔融生於孔子世家,那麽他的人生必然承接著孔子世家的餘蔭。孔融比其他人更在意在社會人角色扮演中,他扮演的是自己,而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以他的天賦才情,加以時日,即是孔宙複生,也阻止不了孔融想要做孔融的想法。


  不過孔融的言論明顯忽視了含辛茹苦的母親們與孩子長大叛逆期之前的幼稚。這番言論少年不宜,成年人方可體會一二。


  孔融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在目前仍然是不現實的,更不用提生產力低下的東漢王朝。他的觀念超出了孔子世家,超出了東漢王朝,超出了後世西方的啟蒙運動。


  追求自我,突破父係的天花板,對男孩子來說很難的。畢竟我們不再愚昧無知,生活在弱肉強食的大草原上。是故,虎父常養“犬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