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鳩占鵲巢、偏安一隅
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擁立的徐弘基、趙之龍、馬士英、阮大铖、錢謙益等人迅速的將權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趙之龍為吏部尚書。
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右副都禦史、鳳陽總督。
當然,這鳳陽總督幾乎沒有實權,僅僅是掛個虛名,因為鳳陽總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禎任命的。
他們如此做是故意給崇禎難看的,因為馬士英的鳳陽總督被崇禎摘掉了,現在他們又故意給續上,表明他們與北方朝廷對抗的姿態。
阮大铖為文淵殿大學士兼兵部右侍郎、錢謙益為禮部尚書。
還有其他勳貴,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文武百官也是趁機竊取各種權力,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禎登基以來,戰亂不斷,倒是南方,特別是南直隸幾乎沒出現過什麽大的動亂。
勳貴、士紳階層,依然在過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無憂無慮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戰亂與他們毫無關係似的。
可沒想到這幫庸人這次居然搞出了這麽大的動靜,消息傳到京師,沈浪意外的同時,也不甚意外。
看看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勳貴就不說了,他們怕京師的事情也會在南都發生,為了自保不惜鋌而走險。
而其他的諸如馬士英、錢謙益、阮大铖之流,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貪戀權力和虛榮罷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這事最先要從阮大铖這個投機分子說起,他在天啟朝出仕之後,最先依附東林黨。
隨後因東林黨內部內訌,阮大铖受到牽連而與東林黨決裂,改為依附閹黨,從此被打上閹黨的印記。
崇禎上台後不久,閹黨倒台,阮大铖被牽連進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東林黨,被東林黨忌恨,一直被打壓,所以在崇禎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這家夥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采取迂回的方式為自己的仕途鋪路,他四處結交,並解囊相助,周延儒競爭首輔時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財力支持。
周延儒當上首輔之後,還算知恩圖報,準備舉薦他,可東林黨依然全力阻撓,阮大铖隻得作罷,轉而向周延儒推薦了自己的好友馬士英。
馬士英在周延儒的幫助下平步青雲,沒有多久就坐上了鳳陽總督的位置,位高權重。
可沒想到周延儒最終也倒台了,這還不是關鍵,最關鍵是沈浪的出現。
崇禎從正史中知道了馬士英的無能和劣跡,於是在去年年底找個機會將他鳳陽總督的位置給擼掉了,丟到南都一個沒什麽實權的位置上。
連好友馬士英都仕途盡毀,阮大铖深感在崇禎朝入仕的機會更加渺茫了。
恰逢這時徐弘基等南都勳貴策劃擁立新主,阮大铖立即意識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禎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還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門來,他便主動靠攏了過去,出錢出力幫著一起謀劃。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铖結交甚廣,而且其好友馬士英雖然失去鳳陽總督之職,但時間並不長,影響力還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極需要這些有影響力的人來撐場麵,徐弘基等人沒有理由拒絕阮大铖的投懷送抱。
阮大铖入夥之後,又迅速的將馬士英拉了進來,馬士英本就對崇禎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勸誡,沒怎麽扭捏就答應了,並積極聯絡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涼錢謙益,他在崇禎十年,溫體仁為首輔時就因事被削籍回鄉,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這個東林黨的領袖才沒有被清查,逃過了一劫。
崇禎原本也不怎麽再關注這個被後人戲稱水太涼的錢謙益了,隻是偶爾當成笑柄調侃一下,沒想到他在這個時候跳了出來。
果然是不忠不義,無君無父,和正史中四處投機的性情沒有絲毫改變。
可徐弘基等人不這樣想,他們對錢謙益非常的歡迎,這種人就像是一麵旗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也會吸引到同類人轉投而來。
畢竟再怎麽標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統,這就需要不停的造勢,造的勢越大,擁護的人越多,不正統也會慢慢的變成正統的了。
除了這些光有影響力,而手上沒有實權的人,徐弘基等人還在盡力拉攏掌握兵權的各地總兵、守備等。
新廷成立之後,先不管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來就是大封。
如總兵方國安,冊封其為威遠侯。
蘇鬆總兵王之仁,被冊封為武寧侯。
這個王之仁是大太監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來到大明之後不久,就被他聯合崇禎給搞死了。
這些人為了拉攏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盡力離間他與崇禎。
還有身處福建的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他的兄弟鄭鴻逵、鄭芝豹還有從子鄭彩都被封為伯爵。
還有身在湖廣,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冊封為寧南侯,其子左夢庚被冊封為伯爵。
另外被崇禎派出來平亂的劉澤清、劉良佐皆被冊封。
就連對崇禎非常忠誠的黃德功都被冊封了,之前崇禎已經冊封黃德功為靖南伯,他們就直接給晉升為了靖南侯。
此舉無疑又是故意打臉崇禎,好像在說,崇禎刻薄寡恩,給他效命得不到重用,來我們這裏,絕對不會虧待。
對於這些人的舉動,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總兵方國安。
有的人選擇觀望,想待時局明朗之後再做選擇,如鄭芝龍、王之仁、劉澤清、劉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還有的人直接表示敵意,發兵征討,如黃德功。
有拉攏,當然就有打壓,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現成的領導班子,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馬士英等人關注的對象,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嚴密控製起來。
若是願意跟隨他們一起起事,他們自然是歡迎之至,並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禎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處理的就是你們。
如史可法、韓讚周等人,皆因不願同流合汙而被處置。
史可法因為影響力比較大,這些人權衡了下利弊,沒有直接殺了,而是將其軟禁了起來。
而韓讚周隻是一個守備太監,本身份量也足夠,既然冥頑不靈,那隻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懾之下,南都的其他文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餘者立即見風使舵,迅速改換門庭,與北方朝廷對立起來。
所以整個過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沒有引起多大的動亂,僅僅是與黃德功的大軍在揚州府爆發了一次大的戰鬥。
由於黃德功的軍力與方國安、趙之龍相差懸殊,劉良佐和劉澤清又借故拖延,援軍遲遲不達,黃德功不敵,隻得退回廬州。
不過,這些人在擊退黃德功之後,並未急著北上,甚至都沒有製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簡單,他們可沒有那麽大的魄力想要收複北方,隻想著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現在的榮華富貴就可以了。
再說了,北方朝廷正在與流寇打得你死我活,何必打擾他們,讓他們互相消耗吧,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難道不好嗎?
若是真的趁此機會北上,說不定崇禎會丟下流寇,轉而全力對付靖難軍,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所以,他們早已經為自己的懦弱找好了借口。
至於北方朝廷怎麽做,那隻能看崇禎如何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