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穿越千年的聲音
考古隊失聯,可絕對不是小事,更令周建軍不解的是,這一次考古隊去的地方,是浙西南,雖說是浙西南的一個小山村,可環境絕對算不上多麽偏遠,更加算不上多麽惡劣,而且王教授帶領的那支考古隊伍,都是研究所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個都有至少三次以上的現場考古經驗,在加上考古隊配備了國內最為先進的各種設備,其中就包括通訊設備,就算是到了東北原始森林裏頭、到了大西北的無人區、也能夠和外界保持聯係。
可偏偏這一次考古隊就失聯,而且在失聯之前,還曾向研究所發出過求救訊號。
顯而易見,這一次考古隊遇到了麻煩。
周建軍坐不住了,急忙聯係了浙省文物保護局和當地的安保局,結果這一聯係才知道,浙省文物保護局所派遣的第一批進入那一處曆史遺跡的考古隊,也在研究所考古隊進入現場的前一天失去了聯係,並且浙省那一支考古隊,也在失聯之前,向浙省文物保護局發出過求救訊號,還傳回來了一段錄音。
讓周建軍大驚失色的是,浙省文物保護局接收到的那段錄音,在經過解密播放後,傳出來的聲音,竟然也和周建軍之前聽過的那段錄音如出一轍。
錄音裏像是有人在說話,可那人說的話,聽來就是讓人覺得很奇怪,不是外國的某種語言,像是華夏土生土長的一種語言,可它絕對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語言。
早年間,混江湖、跑江湖的有專屬自己的一套暗語切口,那並不稀罕,可這一次失聯的是正兒八經的考古隊,這考古隊是官方認可的,怎麽可能用得到黑話暗語呢?
越來越多的疑團接踵而至,一時之間讓周建軍這位經驗老到的考古教授,都不知道如何解決了。
在略微沉思了一會之後,周建軍當即決定,暫時放棄研究那段神秘錄音和那些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的古怪象形古文字,而是先組織人手趕赴位於浙西南的考古現場,先去救人。
人命大於天的事兒,刻不容緩,周建軍這個提議,很快也得到了研究所和浙省文物保護局方麵的一致認可。
原本研究所是打算另外選一個人,重新帶隊去到浙省,和浙省方麵的人手會和,在一塊去位於浙西南的那處遺跡,追查兩支考古隊失蹤的這件事兒。
可周建軍這一次卻是主動請纓,而且態度很是強硬,研究所裏幾個領導拗不過周建軍,又考慮到周建軍的確是研究所裏現場經驗最豐富的一位考古教授,更是進入過塔克拉瑪幹沙漠,有著相當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便同意讓周建軍帶隊去浙省和浙省方麵的人馬會和,繼續調查這件事兒、尋找失聯的兩支考古隊。
周建軍當天就帶著幾名學生,去了浙省,也成功和浙省方麵的人聯係上了。
兩支考古隊失蹤、幾十條人命,這可不是小事,弄不好浙省方麵的文物保護局、安保局都得受的牽連,所以浙省方麵也很重視這件事兒。
安排十五名經驗豐富的武警官兵,還安排了幾名有過現場考古經驗的考古人員加入了搜救隊伍。
算上周建軍從研究所帶去的人手,一支接近三十人的隊伍,在周建軍的帶領下,連夜趕往了那處位於浙西南的遺跡。
開始的一天,周建軍帶領的隊伍還和研究所和浙省方麵一直保持著聯係,可就在第二天,浙省方麵和研究所,就怎麽也聯係不上周建軍帶領的哪支隊伍了,算算時間,正巧就應該是周建軍他們抵達那處遺跡的時間。
這一下子可不得了了,浙省方麵慌了神,研究所更是炸開鍋了,算上周建軍,一下子失聯了兩位教授,在算上前後三次陸續趕赴那遺跡的三支隊伍,失蹤人數已經過百了。
而且這多達一百多人的失蹤人員當中,大半都是清北、浙大一類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人才。
這事要是鬧大了,不僅浙省方麵會被嚴厲追責,隻怕研究所都要被摘牌解散了。
這些還隻是後續影響,更加令人費解的是,就在周建軍帶領的第三支考古隊伍失聯的第二天,研究所再一次接到了一段神秘錄音,錄音解密播放後,和之前兩次的錄音一模一樣。
錄音裏有人在說話,可就是讓人聽著很奇怪,像是能夠聽得懂幾個字,可聯係起來,就是聽不明白錄音裏頭那個人,到底是在說什麽。
研究所裏幾十個工作人員,對著那錄音是束手無策,愁眉不展,這個時候研究所裏負責打掃衛生的一個阿姨,無意間聽了錄音,說那錄音裏的聲音,很像是蘇浙偏北那邊的方言。
如今江浙一帶,包括皖北、皖南一些地區,所說的方言,都是吳語。
吳語又叫江東話、江南語,曆史上也被叫做吳越語,源自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是曆史十分悠久的一種古老方言。
一聽這話,研究所裏的工作人員也愣了,並且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江浙、皖南包括贛西南地區普遍使用的方言吳語,雖然是十分古老的一種方言,外地人乍一聽,很難聽得懂。
可研究所裏頭,就有好幾個土生土長的江浙人,打小說的就是吳語,他們幾個反反複複不止聽過一次那錄音,要是那錄音真的是吳語的話,不可能聽不出來。
然而,那位祖籍江南,在研究所擔任保潔工作多年的阿姨,卻堅持說那錄音裏就是吳語。
見那保潔阿姨如此堅持篤定,盡管研究所裏其他人覺得這事不靠譜,可研究所裏一位資曆比周建軍略淺,算是周建軍第一批學生的一位考古學副教授,覺得那位保潔阿姨既然如此篤定,那必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便仔細詢問了起來。
結果那位保潔阿姨的回答,再一次讓在場的人大吃一驚。
那位保潔阿姨,祖籍就是江浙人,是五十年代初期,江浙發生水災,全家逃難逃到了四九城,算算年紀,那位保潔阿姨,已經六十多歲了,比周建軍這位研究所裏資曆最老、年紀最長的考古教授,還要大了五六歲。
據那位保潔阿姨說,錄音裏的確是吳語,隻不過不是現在的吳語,而是很久之前的吳語。
很久之前的吳語?
這話一出,研究所在場的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都驚訝的瞪大了眼睛。
那位副教授再也沉不住氣,急忙追問了下去。
那位保潔阿姨說,她也聽不懂那錄音說的話,可她小時候聽過。
保潔阿姨回憶了好一會,才說她記得小時候,村裏頭有一位百歲老壽星,那位百歲老壽星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那位百歲老壽星,平日裏說話,音調用詞這些就和錄音裏那聲音十分的相似。
隨著那保潔阿姨這番話一出口,在場的人,全都再一次被驚呆了。
過了許久,終於那位副教授率先緩過神來,抬手扶了扶已經下滑到鼻梁上眼睛,開口試探性的問那位保潔阿姨,是否確定錄音裏那聲音,就是吳語。
結果那位保潔阿姨很篤定的點了點頭說她雖然離開老家這麽多年了,可對老家的一切都記得很清楚,特別是現在上了年紀,生怕忘了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就總在回憶過去的事兒,這一次無意間聽到那錄音,也是一下子就被勾起了少時的回憶。
那位保潔阿姨,再三篤定的答複,算是徹底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
不為別的,就因為如果那保潔阿姨沒說錯,那錄音的聲音,真的是很早之前的吳語,那算算時間,那錄音裏的聲音不得最少是幾百年前的?
按照那保潔阿姨說,她之所以能大概聽出來,那錄音裏的聲音,是很久之前的吳語,是因為她小時候,聽村裏一個百歲老壽星講過。
算一算,如今那位保潔阿姨都已經年過花甲了,她小時候,是從當地一位百歲老壽星嘴裏聽到過這種吳語,橫算豎算,都至少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事兒了。
可……可這怎麽可能呢?
三段錄音,都是前後分三個批次進入考古現場的考古隊傳回來的,錄音裏的聲音怎麽可能會是近兩個世紀前的吳語呢?
難道是考古隊裏,有人還懂得近兩個世紀前的吳語?
這種假設固然存在,可絕對站不住腳。
首先,方言這種東西,算是民俗文化的一種,它沒有書麵記載,成百上千年流傳下來,靠的都是口口相傳,在這口口相傳的過程當中,這方言當中,語調用詞發生改變,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就連如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漢語,遠的不說、就說在幾十年前,普通話未曾普及之前,那都是各個地區大相徑庭,在幾百年前、甚至於上千年前,古人們說話的用詞、語調和現在更加是截然不同,甚至於有的都完全是相反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單單可以用來比喻自然界物種的進化,包括習俗、文化、語言、文字、科技……等等這些東西,千百年來,不都是在不斷進步、不斷優化、不斷適應擋下,最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何況吳語,本就隻能算是,一種在一定範圍內流傳使用的方言,而非像是現在普及的普通話那樣,是全國人民都在使用。
所以,近兩個世紀前的吳語,和現在的吳語,有極大的出入,絕對是合情合理的。
而且,如果按照那位保潔阿姨所說,錄音裏的聲音就是很久之前的吳語,那誰也不敢確保,那錄音的吳語,到底是兩百年前、還是四百年前、甚至於一千年前的。
如此一來,要說這錄音裏的古老吳語,是考古隊裏的人錄下的,這種可能性即便存在,也壓根經不住推敲。
因為就算考古隊裏有人碰巧,還懂得這種古老吳語,可不可能前後三支考古隊裏,都那麽巧有一個人懂得這種古老的吳語吧?
在一個,就算真的那麽湊巧,三支隊伍裏,都有人懂得這古老的吳語,那麽他們為啥要用這在現代人聽起來晦澀難通,甚至於壓根聽不明白的古吳語錄音呢?
是為了掩蓋什麽?
一時之間,整個研究所裏大大小小幾十個研究人員、上到幾位從事考古工作已經很多年的副教授、下到剛剛從清北考古係畢業進入研究所見習的嫩娃子,全都看著那三段錄音麵麵相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