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均輸安糧,都內囤財
董曌很激動,這種莫名亢奮一直持續到了午餐結束,現在院子裏麵來回踱步,因為他也很困擾。
他並沒有什麽稱霸天下的雄心壯誌,也沒有墨子那般兼愛平生的勇氣,即便是自己未來的路都尚且處於茫然階段,他又怎麽讓那些跟著他的人放心呢。
這種困惑也持續了一下午,即便是蔡琰過來繼續教他音律,也注意到了他的狀態。
蔡琰把手放下,看著董曌沉聲說道:“明文,你似乎心事重重,位列三公,這可是許多人窮盡一生所無法達到的高度。”
董曌輕輕的搖了搖頭,歎了口氣說道:“可是這其中我又做了些什麽呢?不過是出身罷了,若我隻是路邊腳夫的子嗣,恐怕還在為了活命而掙紮著,何來如今這般享樂?”
“為國,為君,為民,為蒼生,大而空的口號數不勝數,你應當詢問自己的內心,那才是最佳的答案,這般模樣是不會有什麽用處的。”
蔡琰緩緩地站起身來,將桌案上的琴放在了一旁,然後看著董曌繼續說道:“你看起來沒什麽心思,我便先行告退了。”
董曌發著呆,隨口的回了一聲道:“注意安全。”
“唉。”
蔡琰轉過身徑直離開了書房,留下董曌一個人坐在原地繼續發呆。
忽然董曌伸手搜了揉眼睛,看著蔡琰離開的方向,喃喃自語道:“怎麽會有如此知書達理的女子,嘖嘖。”
“公子!”
清和子忽然從外麵跑了進來,然後倚著門框喘著氣說道:“大司農朱儁登門,說是要與公子商討太學重建之事,此刻以請至正堂看茶。”
“這麽迅速?”
董曌連忙的站起身來,整了整因為久坐而有些褶皺的袍子,然後邁開步子走出書房,朝著正堂的方向走去。
清和子就跟在後麵,繼續的開口說道:“新的客房已經騰出來了,公子稍後便可去請那郭嘉來府上暫居。”
“嗯,你現在倒是像個管家。”
董曌側過身子,笑著看向了清和子,繼續的說道:“過些日子,我也為你討個官,能不能升上去,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做官?”
清和子聞言一頓,他從未想過這種事情,突然間心跳有些加速。
董曌則是沒有注意到清和子的狀態,繼續的開口問道:“來人隻有大司農一人?”
清和子聞言連忙的回答道:“同行還有大司農中丞、都內令、平淮令與均輸令四人。”
“哦?看來今日的事情還挺多。”
董曌無奈的歎了口氣,在這說話間,他們已經走到了正堂門口,邁步走了進去。
五個人都坐在右側,正在品茶,看見董曌二人走了進來,連忙的站起身來拱手道:“司空。”
“諸位請坐。”
董曌連忙的擺了擺手,然後直接跪坐在左側而並非上座,笑著說道:“大司農,看來今日倒是要忙些了。”
朱儁,這也是戰功赫赫的將軍出身,當初董卓上位,想要征他為副手卻被拒絕,後來在他想要出逃洛陽之時被董曌遣人攔了下來,軟禁在家中。
朱儁說著站起身來,深深地拱手,沉聲說道:“還是謝過司空之恩。”
董卓軟禁抓捕了許多不願意臣服卻有能力的人,皆是按照賈詡的計劃,透露給所有人說是因為董曌在其中周旋,保住了他們的性命,這也是董曌升任司空時,除了黃琬一脈的人,幾乎無人反對的原因之一。
“與我而言不過舉手之勞,不必如此。”
董曌輕笑著擺了擺手,然後看著朱儁再次坐下,這才繼續的開口說道:“太學之事,不知大司農有何說法?”
“司空稱呼儁公偉便可。”
朱儁緊接著繼續說道:“太學舊址荒廢已有十載,隻是好在原本占據其舊址的院落,正是昨日被屠盡的家族之一,正好可以收回來,以作擴充。”
董曌聞言點了點頭說道:“如此甚好,一舉兩得啊。”
朱儁指著他旁邊的中年人繼續說道:“司空可與大司農中丞詳談其中布局,過兩日規劃圖便可送到公子手中。”
董曌本就準備引進稍作改革的科舉製度,便連忙的開口說道:“需要布置一處較大的筆墨場,作為考場,其次是……”
便是商討這些,便是一個時辰的時間匆匆過去。
這個大司農中丞自帶的一卷竹簡都已經記錄滿了,最終滿意的點了點頭,將其卷了起來。
朱儁看著第一件事處理完成,便再次的開口說道:“司空,如今洛陽糧價虛高,需要將其他地方的糧食與洛陽進行平調,隻是如今其他州府與司隸保持獨立,能夠調整的隻有並州與涼州,致使蔬果難調,需要以司空之名,信與豫州等地。”
一旁的均輸令跟著繼續說道:“司空,況且如今並州北方走異族侵擾,並州刺史皇甫嵩昨日方才動身,而涼州亦是如此啊。”
“倘若隻是如此,還並非要務。”
朱儁忽然壓低了聲音,沉聲說道:“倘若用兵他州,軍糧也難以充裕供應,河北富饒之地,絕不可遊離陛下之手啊。”
“大司農已經想到了?”
董曌笑著搖了搖頭,緊跟著繼續說道:“雖說洛陽已然安穩,實則天下已亂,各州牧刺史擁兵自重,我們需要等的隻是他們先動手,我們也需要些時間恢複元氣。”
“儁知道了。”
朱儁輕輕的點了點頭,便和旁邊的四個人一起站起身來,拱手說道:“要務在身,儁便先行告退,若是有時間,儁必要請司空同飲。”
“公偉慢走。”
董曌也站起身來,緩步送著朱儁等人離開,自己則是站在府門口,轉過身看著不知何時又換上的“司空府”牌匾。
清和子則是站在旁邊,低聲問道:“公子,現在備車去舊易棧?”
董曌聞言輕歎了口氣,點了點頭回答道:“既然已經出來了,便現在去吧。”
……
“均輸以安糧,都內以囤財。”
——《光複書-田糧誌本》董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