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重回大明之還我河山> 第503章 化名蔣山傭

第503章 化名蔣山傭

  第五零三章化名蔣山傭

  愈加無人知曉的是,這個王略表麵上蠅營狗苟、聊以度日,其實,他們卻在這家糧棧的掩護下,私下另有文章……


  這件事,還要從他身後的那位大名士——顧炎武說起。


  顧炎武,南直隸蘇州府昆山縣千燈鎮人,現年三十八歲,本名絳,字忠清,後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之為“亭林先生”。


  不過,此時出現在揚州的顧炎武,卻化名蔣山傭,是這座糧棧的東家……


  顧氏,為江東望族,顧炎武自幼被過繼給早逝的堂伯為嗣,寡母王氏十六歲即未婚守節,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嶽飛、文天祥、方孝孺等忠義之節。


  顧炎武自幼飽讀經書,十四歲取得諸生資格,與同窗歸莊興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到十八歲時,二人前往南京參加應天鄉試,共入複社,崇禎十六年夏,炎武以捐納成為國子監學生……


  顧炎武治學,以“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為宗旨。


  他主張以“修己治人之實學”,代“明心見性之空言”,激烈批評空談心性的陸王心學,堅決反對雕琢辭章的無用之學,極力倡導“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學術理念。


  在他看來,學問之道,貴在明道淑人,撫世宰物,提倡“坐而可言,起而可行”的實用之學,他強調學問不僅要修諸身心,更要達於政事。


  炎武遍覽曆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曾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撰述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音學五書》、《古音表》、《金石文字記》等著述,其中所著《日知錄》中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


  清兵入關後,順治二年(1645),南京弘光政權建立,顧炎武暫居老家,由昆山縣令楊永言推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


  他滿腔熱忱,把複仇的希望寄托在了弘光小朝廷身上,撰成《軍製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酉四論”,為行朝出謀劃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麵提出了一係列建議……


  可惜,正當顧炎武欲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時,南京即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直指蘇杭。


  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吳其沆等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禦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可惜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剛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鬆江、嘉定亦相繼陷落。


  顧炎武潛回昆山,又與楊永言、歸莊等守城拒敵,不數日昆山失守,死難者多達四萬,吳其沆戰死,顧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幸得免。


  九天後,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聞變,乃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雖說我是一個婦人,與國俱亡,那也是一種大義,你不是他國的臣子,不辜負世代國恩浩蕩,不忘記先祖的遺訓,那麽我就可以長眠地下了。”


  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由於嗣母新喪,炎武一時難以赴任,便偕同前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等暗中策動清將吳勝兆舉義反正,後因事情敗露,子龍等被逮遇害,炎武多方營救未成,孤身離家出亡避禍……


  雖因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此時年僅三十二歲的顧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誓不損節,不為清朝服務。


  每年端午節,他總是在門前懸掛一塊紅色的蔓菁,在裏麵塞上一點蒜青,並在後麵掛一塊白布,白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


  因此事,人們稱他為“避青先生”。


  去年(1650年),因鄉黨葉方恒等人的陷害,顧炎武隻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更名為商人蔣山傭,離開昆山出走避禍……


  此後一年多來,盡管遁跡商賈,居無定所,但因極善治財,故而炎武的經濟並不拮據。


  每到一處,他往往置田五十畝以自給,或買一店鋪經營,不久後棄去,由門人輩管理田產商鋪,自己另尋他所,重起爐灶。


  期間,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著沿海一帶抗清鬥爭的進展情況。


  其中,他與孤懸舟山的魯王麾下明將張名振的關係尤為密切,常年為之奔走聯絡,解決糧秣物資困難。


  來到揚州後,他看中此地頗多生財的機會,可以趁機為各地義軍籌集軍餉,於是邀約摯友淮安人王略共謀義事。


  一番商議後,他們決定以糧棧為掩護,暗地裏組織夥計,利用運糧船不斷向江南販運私鹽,借此獲取經費,接濟魯王張名振等各部……


  雖然此舉既辛苦又危險,但他們卻樂此不疲,無怨無悔。


  為此,顧炎武以填海的精衛自勵:“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就這樣,明麵上,化名蔣山傭的顧炎武,在這裏做的是糧食貿易,實質是以此為掩護,四下聯絡,秘密進行抗清活動。


  他們分工明確,王略在明處經營店鋪,顧炎武則在幕後四下活動,組織人員籌措物資。


  他們頻頻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東至海上,北至淮陰王家營,足跡遍布江浙,多方糾合各地義軍,以圖伺機而動……


  顧炎武讓王略在前台負責,一是因為自己正被官府通緝,不便過於拋頭露麵。


  二來,這個王略本是商人之子,家中本來在山陽開米鋪的,對糧食貿易這個行當相當熟悉,熟人也多,很容易開展工作。


  事實上,王略的工作確實十分出色,他有著商人的精明和細心,更有一個富有民族氣節的誌士的莫大決心,是顧炎武最好的助手。


  一年來,他們組織的十數次行動均十分順利,從未出過事。


  當然,在這個時代,無論明清,官府的反間意識普遍不強,技術更是落後,對這些富有智慧的讀書人來說,不論是潛伏打探,還是暗中的聯絡活動都不是難事。


  除了一批身強力壯的夥計外,王略還有一個得力的幫手——他的賬房先生,徐州人萬壽祺。


  這個萬壽祺,也是顧炎武的好友。


  清軍攻占徐州後,萬壽祺的父親因為得罪了當地的豪紳,被誣抓進了大牢。


  一場官司打下來,人雖然是出來了,卻耗盡了家財,還借了不少債。


  三番五次的過堂和牢房內的折磨,使得他父親油盡燈枯,出來之後不久便去世了,為了抵債和發喪,還不得不變賣了家宅。


  因為聽聞仇家要“斬草除根”,萬壽祺無奈,隻得帶著家人連夜逃往揚州,幸好在此巧遇北遊避禍的顧炎武,以及前來會友的王略。


  幾人唏噓之餘,一番商議後,萬壽祺也就在揚州落了腳。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