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8章 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在最初階段,主要靠感官對音響的感受,動聽的旋律,悅耳的和聲,有規律的節奏,起伏的響度等等。
都讓人感受到的一種欣愉。
一個音樂愛好者特別是音響愛好者大都有這樣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一開始用音響器材來重播音樂,是聆聽比較音響器材,對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節奏、音色、動態等等。
這些關於音響的概念涉及教多。
至於什麽內容、複調、賦格、對位,什麽是塔蘭泰拉,什麽是奏鳴曲式,統統不知道。其實不完全是一部份音響愛好者不知道。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樂理概念。
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主動積極的。
你要有自身的體驗,這種音樂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按圖索驥的音樂欣賞指南,僅僅是協助你加深這個體驗,如果想僅憑一本小冊子或幾篇類似這樣粗淺的文章就能學會欣賞音樂,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音樂指南介紹隻能告訴你怎樣去欣賞音樂。
如果你連一點點音樂的內心體驗都沒有。
那些介紹指南讀得再多也是不行的。
因為沒有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教你如何在心中湧出激情或產生欣愉,悲哀或憂愁。
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所在。
恩雅那近乎晦澀的音樂讓大多數人聽起來宛如天賴之音,可有人聽出的夢囈和靜穆,這沒關係,你的素質和閱曆驅使你這樣,可如果你麵對什麽樣的音樂都無動於衷。
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樂不是調味品。
盡管它可以拿來調節氣氛,但它絕不是調味品,可現在很多人卻把音樂當作調味品,似乎音樂是一個高檔神奇的調味品,商店開張、大宴賓客、紅白喜事……音樂就象餐廳的胡椒。
當音樂那神奇的聲音響起。
它確實可以改變一切。
它可以頓時讓你肅穆,可以讓你欣喜萬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讓你憂鬱千種。音樂這種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萬別去把音樂拿來當裝飾品,這裏放一首通俗歌曲,那裏來一段薩克斯,就象用那些廉價的塑料裝飾品來裝飾你的居室。
總之,在欣賞音樂的初級階段即感性階段。
你需要的是對音樂魅力的內心體驗,不管是優美的旋律,還是迷人的音色或纏綿的歌詞,需要是能被音樂感動,隻要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麽都好辦了。
被音樂感動。
在聆聽音樂時情感體驗以及對探求音樂的欲望將驅使你走入音樂聖殿的第二道大門:
理性認識階段。
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你仍是一個被動無為的音樂聆聽者,盡管你也許會選擇音樂,也可能隨時都在聽音樂,可你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被音樂感動之外什麽也沒有了。
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
僅僅隻是聽感上造成你的情緒上的波動而已。
每個人當然可以隨時隨地的聽音樂,連騎自行車上班或者進餐什麽的都可以聆聽音樂,但此時的音樂僅僅隻是給你造成一個屏障,用音樂裏那些旋律節奏來隔絕城市的喧囂和人世的糾葛。
音樂盡管是非常神奇的。
但它決不是調味品,音樂是需要被人聆聽的,你真要拿它來做別的用途,如烘托氣氛、調節情緒、甚至於拿它來開胃。
那它就不是音樂了。
因為沒人會認真地聆聽餐廳重播的音響。
更沒有人會被某候機廳的音樂激動。
隻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因為一件響器如果能引起你內心體驗其中必定有某種內涵,這種內涵就是音樂內容本身。
進入到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階段。
說明欣賞音樂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
在這個聖殿的第二道大門中。
大家將認識巴赫、莫紮特,體會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
總之,整個人類文明曆史中所有著名的音樂家,都將一個個從自己前麵走過,讓自己認識了解。
而且還將知道音樂構成的要素:
旋律節奏音色和聲;
知道什麽是巴洛克音樂,誰是浪漫主義後期的音樂代表;
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怎麽不同。
如果不全麵地理解音樂,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比如你不知道什麽是音色,你就根本無法去理解音樂。因為音色就猶如繪畫中那絢麗的顏色,從而決定了豐富的音樂含意。
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中那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其感染力實在讓人欲哭無淚,楊明望先生對這個主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這個困倦的心靈,帶著不可磨滅的創傷,在無法撫慰的慟哭和悲哀絕望的熱潮中,終於投入永恒死亡的懷抱。”如果對音樂沒有了解,是不能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含義的。
在理性認識的這個階段。
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條件去認真係統的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書籍,來獲取有關音樂的知識。
用《名曲賞析》這類型的書。
來對比聆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樂曲分析、曲式結構、主題提示等對聆聽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這樣一來。
就知道了協奏曲與交響曲在結構上的差別,也就知道變奏曲與回旋曲的不同,甚至讓人也許就開始迷上了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揚的嗓音與阿姆斯特郎的沙啞聲可能你也同時都會喜歡,等等。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對音樂了解的基礎上的。
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對音樂的了解就是對這些音樂內涵的認識過程,盡管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階段去單純地探究音樂知識而置音樂內涵於不顧。
借助一些音樂欣賞名曲分析等一些輔助工具。
認真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
在這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音樂史,要知道音樂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你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內容如貝多芬和瓦格納在音樂創作上的不同風格和思想;另外你還需要知道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曲式。
其實曲式就是樂曲的形式。
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鳴曲式。
一般說來,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以奏鳴曲式為最多。
奏鳴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樂曲的基本形式,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大都采用的是這種形式,奏鳴曲式有一個樂章,也有三至四個樂章的,曲式當然不僅僅隻是奏鳴曲式,曲式還有很多種,如變奏曲。
音樂欣賞還應該了解主題。
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在一首樂曲中,一個聆聽者必然牢牢記住這首樂曲中的音樂主題形象。
它的變化對比發展等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
所以在聆聽音樂時一定要學會記住主題,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那個孱弱敏感的青年藝術家主題音樂形象,從樂曲的第一樂章一直貫穿到第五樂章,且每個樂章都有其不同的變化,從一開始溫柔純真到最後的怪誕瘋狂,仔細聆聽這個樂曲對理解主題比較有幫助。
如果在聆聽音樂時連主題形象都聽不出來。
就沒辦法去很好地理解音樂。
當然,音樂的主題不象視覺上的形象那樣鮮明清晰,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場,你就知道了電影的全部過程中一定是以他為主。
小說也一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是一個對比的主題,兩個主題形象的關係對比發展貫穿整個小說,盡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釵和賈府眾多人口。
但主題形象卻依然是賈寶玉與林黛玉。
音樂裏主題形象其實也是如此。
隻是音樂裏的主題形象不會象電影小說裏那樣鮮明,在一首樂曲裏,音樂形象也有許多,但不管再多它們全都是圍繞樂曲的主題形象的。
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樂形象:
悲哀、歎息、撕殺、凶殘、深沉的思考與堅強的信念、光明、勝利,甚至還有憂鬱與彷徨,但這些都是由對比的主題形象而產生的。
所以,在認真聆聽音樂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說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這樣你才能在一遍音樂的轟鳴聲中找到那個時刻變化的主題形象從而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在欣賞音樂的這個審美過程中。
除了曲式,還有諸多的因素,如節奏、音色等。
僅就節奏而言,音樂的最初的起源應與節奏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節奏產生的韻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
不同組合的強弱快慢節奏以及多次重複能使節奏產生出非常巨大的內涵和韻味,讓人瘋狂或癡迷,沒有人會拒絕節奏。
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節拍通常用小節線和節拍符號來表示,如3/4,就表明這是三拍子,每一拍為四分音符,每一小節內有三拍,第一拍為重音,後兩拍為弱音,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圓舞曲的節奏型。
改變重音的位置會引起一些嶄新的變化。
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拍組在一起又將形成新的複節奏,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節奏就形成了我們音樂的組成要素之一。
僅就節奏而言。
一個欣賞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
整體的音樂欣賞也是如此。
說起節奏還不得不提及諸如《哥利高裏聖詠》之類的自由節拍的音樂體裁。
在許多宗教早期音樂以及東方音樂中經常都有一些無節拍要求的音樂,其實這種自由節奏的音樂對節奏的要求更為精確的,隻是這種精確已無法用節拍記號來標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對它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