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溺於紛雜線索
究竟會是誰呢?
啟用深度學習的能力,喚醒沉睡的記憶片段。
把時間撥回到剛剛進入輪回世界時,在廢墟與黃沙之間,一個個陌生輪回者的麵孔,掠過方雨橫眼前。然而,太少的信息,太多的可能,方雨橫無法確認“設計師”的真身。
但無可置疑的一點是,既然這個自稱“設計師”的家夥,能夠說出方雨橫四人作為輪回者的身份,那就證明,他必然是眾多輪回者中的一員。
想到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與四人一道降臨的其他輪回者,現在又到了什麽地方了呢?
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四人失去的記憶就成為了一道屏障,尷尬地橫亙在了方雨橫的推理路徑上,隱藏起了太多的線索。
想要知道其他輪回者的下落,就必須弄明白從教授接起電話,到四人進入會議室的這段時間裏,究竟發生了什麽;
而想要弄明白上述時間段裏發生的事情,就必須找回自己被塵封的記憶。
就方雨橫所知,所謂的T型短效記憶抑製劑,雖然它帶來的記憶抑製功能是暫時性的,但是經曆了一個標準劑量的注射之後,對受藥者的記憶抑製功能的有效期,也會持續一周之久。
此刻,四人身處險境。
等到記憶恢複之後再繼續探索,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個方向,行不通嗎?
從一切的源頭開始,沿著時間順序一路追查下去,這固然符合人的思維邏輯,但失憶的問題,卻為這條推理路線,帶來了無法繞過的障礙。
正序推理止步於此,剩下的,便隻有從現狀出發,對一切的謎題進行反向追溯。
深度學習!
方雨橫在心中呼喚,再睜開眼時,他又一次回到了虛構教室裏。
進入教室的第一時間,方雨橫就在黑板上,寫下了關鍵詞:設計師。不過,在寫下這三個字以後,他又立刻在旁邊,補充了一個問號,代表了其身份的不確定性。
思索了幾秒之後,方雨橫從問號上麵,拉出兩條直線,分別指向兩種可能性:
其一,“設計師”正是設計師本人。
其二,“設計師”是知道設計師相關情報的模仿者。
在寫下第二種可能性之後,不加停頓地,方雨橫又立刻從第二種可能性上,拉出直線,寫下了“目的”兩個字。
模仿設計師的手法,讓方雨橫四人把他錯認為設計師,這樣的行動,會有什麽樣的目的呢?
思維短暫停滯,粉筆在黑板前懸停了幾秒,然後重重地落筆:隱藏身份。
無論這場遊戲的幕後主使者目的究竟為何,設計師的名頭與手法都能像一張麵具一樣,把主使者的麵貌隱藏起來,減少自己被識破的可能。
順著“隱藏身份”這條線索往下思考,不難想到,假如“隱藏身份”作為目的來說是成立的,那麽,在幕後主使身上,就一定存在著,某個絕對不能被認出的理由——也許是相識者,也許是知名者……
關於這一點的排查,需要在骨山和榮格醒後,結合四個人的交際圈來進行。
也就是說,在上述推測成立的前提下,這一切的幕後主使,也許就隱藏在四人所熟知的輪回者中!
無法進一步排查,關於“設計師”身份可能性的梳理,便到此告一段落。
方雨橫把思緒重新移回主幹,從“設計師”三個字上麵,拉出另一條線,指向“遊戲”,又在“遊戲”的基礎上,引申出“謎語”。
不知真身的主使者留下“謎語”,使得“遊戲”得以進行。
而有能力將四人帶入遊戲,這位主使者,也大概率有能力直接殺死四人,他卻沒有這樣做,可見,其目的並不在於殺害他們——至少,不是單純的殺害。
關於設計師本尊的情報表明,設計師設計出遊戲的目的,是在於虐殺遊戲者,以滿足他的變態心理。
假如幕後主使真是設計師本人,那關於遊戲的目的,便沒有太多思考的價值。
但如果幕後主使隻是設計師的模仿者,那麽這一點,就十分值得推敲了。
“老師,如果他把遊戲的參與者全部殺死,是不是就沒有必要隱藏自己的身份了呀?”
學生方雨橫浮現,並開口問道。
聽到這話,方雨橫眼前一亮,將“隱藏身份”四個字圈了起來。
假如主使者把自己偽裝成設計師,並非出於自己的獨特愛好,那麽,他的行為就進一步佐證了,這場遊戲的目的,並不在於殺害。
死人是不會泄密的,隻有對活人才需要偽裝。
為了防止泄密,從而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假如真是如此,那就意味著,也許這場遊戲本身,就為參與者留下了幸存的餘量。
可是,如此大費周折地折騰,對於主使者來說,他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
難道,真的就隻是一種變態的愛好嗎?
想到這裏,方雨橫的思維又一次停滯了下來,他轉過臉去,望向學生方雨橫。
學生方雨橫托著下巴,一言不發,似乎思路也同樣陷入了困局。
……線索還是太少了嗎?
方雨橫暗自歎了口氣,準備退出虛構教室,但就在這時,學生方雨橫的聲音,又突兀地響了起來。
“老師,你覺得,這個人和這座建築,是什麽樣的關係?”
愣了幾秒,方雨橫回過神來,立刻在黑板上寫下“場所”——代表了四人小隊此時此刻身處的地方。
會議室?圖書館?自不待言,這個機關重重的地方,恐怕根本不是什麽正經建築物,其中的一切布置,彷佛就是為遊戲而生的。
難道我已經離開了輪回世界,進入了設計師的地盤?
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在誕生的第一時間,就被方雨橫否決掉了,畢竟,方雨橫的狀態欄上,依然顯示著輪回中。
換而言之,方雨橫此刻依然身在輪回世界中。
隻是,這場遊戲的設計者,通過某種手段,在此地留下了諸多布置——提前設置好錄音機和磁帶,在書架上放置《禁閉》,操縱房間內的機關。
這一切都證明了:設計師了解此地,並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