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漢興> 第439章 會議季2

第439章 會議季2

  不管怎麽討論,會議進程在那裏,接下來的工作也不能全都給工部的報告讓路,因此第二天,大都督強令結束這個議題,接下來的股票定價問題交給工部、戶部和刑部(負責監督)單獨討論。


  接下來,會議進行的十分順利,徐世楊代表工部專門公開了準備投產的幾個新工廠——冀省煤鐵資源豐厚,自然是工部未來布局的重點,遼南那邊則主要傾向於軍工產業和造船業。


  戶部公布了隆道四年的具體經濟目標,並且最終審核了各部門的預算。


  刑部宣布成立單獨的巡回法庭,在兵部的憲兵(鎮撫兵改編而成)和戶部官員的支持下對大都督府轄下的所有領土進行一輪巡查審計。


  同時,刑部支持兵部對大都督府轄下的所有領土進行連續的大規模剿匪工作。


  吏部宣布了新的官吏任命和考核方法細則,同時提出給各級官員增加工資的計劃。


  另外,吏部還要配合工部的股份發行工作:除了尚書級別官員之外的各部門的各級官員應該分得哪一個工廠的哪一份股票,吏部的建議十分重要。


  最後上場的是禮部,他們先是宣布了隆道四年的新學校修建計劃,然後宣布將在這一年確定齊省的“科舉”方式:

  1到7年級被稱為高小:語文100分滿分、數學100分滿分、體育100分滿分。


  總分300分。


  7年級高小畢業生被稱為秀才,每年進行一次畢業考試,擇優錄取進入中學學習。


  8到12年級被稱為中學:語文100分滿分、數學100分滿分、體育100分滿分、曆史50分滿分、科學100分滿分、政治50分滿分。


  總分500分。


  12年級畢業生就是齊省的舉人,同樣每年進行一次考試,擇優錄取進入幾個高等學府學習。


  目前大都督府轄下的高等學府為:泉城的泉城大學;青州府的稷下學宮;濟寧府用前奉聖公府邸改造的奉聖學院。


  一共三所,如果加上海陸軍大學,那就是五所。


  五所大學實施四年學製,16級畢業生即為進士,泉城大學、稷下學宮和奉聖學院畢業生為文進士,海陸軍大學為武進士,文武進士完全平級。


  禮部方麵準備視情況而定,在冀省的燕京和遼南另外建造兩所高等學府,但隆道四年肯定是建不起來的,因為人口不足,生員不夠。


  不過高小和中學都要同時鋪開,為此徐世楊幫助禮部向大都督府申請了額外的辦學經費——禮部也需要為兵部的各級軍校提供部分文化教員。


  齊省的各級學校都允許招收“留學生”,漢人留學生享受與本土學生同等級待遇,但高麗之類的外國留學生,必須繳納高額學費。


  齊省的高小為義務教育,平民以上階級的學生學費、書本費、學雜費全免,而且所有在校學生有夥食補貼。


  但另一方麵,學校的學習壓力很大,每年的升級考試都有可能決定生死——若是考試成績不及格,不允許升級。連續三年總成績不及格,不允許從高小畢業。若是五年不及格,即強製退學。

  這樣強調考試成績的應試教育其實不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也有可能讓齊省不小心放過很多天才級人才。


  但這種方式能以更快速度提高齊省學子的平均水平,為都督府政權生產更多較為“平庸的人才”。


  填鴨式教育,這也是一種工業化量產人才的方式。


  學習過程中淘汰下來的學生將進入專科學校,或按成績分配到各級工廠等部門參與工作(想要自主創業或回家種地也由他)。


  但是,禮部強調,爭取在五年內,把平民以上階級文盲率降到10%以下,而平民階級所有7到18歲學齡期男女,都要入學接受教育。


  任何阻礙自家兒女參與學校教育的平民,等同於犯罪,將要接受削減功勞的懲罰——功勞減到負10,平民降級為庶民!


  在學科設置和教材方麵,徐世楊幹涉很深,就像戶部財務工作徐世楊涉入很深一樣。


  這也是齊省各級學校能把八股、詩詞歌賦全都扔進語文這個大坑裏,還要專門填上一些民族主義文學教育攪合一番的原因。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齊省本身的科學底蘊都是十分薄弱的:比如中學的科學課程,基本是一個初級物理、化學、地理、幾何、代數的大雜燴。


  畢竟齊省現在也沒有什麽物理化學人才,連有這個概念的,可能也就徐世楊一個人而已。


  但這些學科又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徐世楊也隻能暫且把現在已知的知識或自己能解釋的通的東西全都塞進一個學科,然後去期待人民在不遠的將來自行探索科學知識,並且把這些知識細化成各種新的學科。


  徐世楊在其中能做到的,隻是灑下種子,並且在自己有生之年盡一切努力嗬護種子成長,僅此而已。


  對進士考核項目設置反對最激烈的是刑部尚書章明義,這位江南來的進士老爺認為齊省過於重視數算之類的旁門左道,八股在科舉中所占比例實在低的嚇人。


  連聖人大道都學不透的進士,還能算是進士?


  何況,為啥武進士跟文進士是完全平級的?


  章明義屢次提出增加語文科目在齊省科舉中的成績比例,他認為語文就算不占全部數目,也應該具備一錘定音的比例才算正常——連語文都不及格的學生,不管別的科目學的有多好,都不應該獲得功名資格。


  然而,在這方麵,他的對手是徐世楊。


  徐世楊沒有絲毫妥協的意思,而他在齊省的地位自然不是章明義所能匹敵,所以最後禮部的計劃還是強行通過。


  其實,章明義反對的似乎有些太早了,他把太多精力用在跟徐世楊爭執科舉科目上,等到禮部尚書徐睦江宣布今年最後一個議題的時候,章明義雖然憤怒,但他已經沒多少精力跳出來反對了。


  何況這個議題其實不是要跟什麽人商量,而是直接對大家宣布一個既定結果:

  隆道四年二月初一開始,大都督府取消,原大都督徐睦河稱齊王!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