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生意
這一天,秦昭帶著秦有理和兩個家丁走進了鄭家後堂。
鄭成功已經坐在那裏,沏好了一壺鐵觀音等在那裏。看到秦昭一身錦繡衣服走進來,鄭成功嗤笑了一聲。
昨天還是棉布直綴的鄉野讀書人,一朝之間就變成了廣州城裏最火的家具老板。鄭森以前隻聽說誰誰載著一船大明綢緞揚帆出海成功販賣到呂宋或者巴達維亞去,然後一夜之間翻身的,卻還真沒聽說過做家具也能一夜之間魚躍龍門的。
這廣州城的風水,轉得還真是快。
“哪陣風把秦大老板吹來了。”
秦昭笑道:“小本買賣,哪裏當得上一個大字?四爺說笑了。”
鄭成功笑道:“說句實話,我前幾天也讓夥計去你們店裏買貨了。要買六把彈簧軟椅,結果說要十五天後才能取貨。算下來,距離今天還有十二天。”
“你看,連我們鄭家都眼巴巴地等著你的家具,你還算不上‘大’老板?”
秦昭笑了笑,說道:“四爺當真是見笑了。四爺來我小店買貨怎麽也不說一聲是鄭家要用,來買貨的夥計肯定是沒有把四爺的家門報清楚,否則我就算是半夜趕工也要給四爺三天之內趕製六把軟椅,哪裏會讓四爺等那麽久?”
鄭成功笑道:“買點家具,還不需要到處報家門。”
秦昭拱手說道:“四爺是大氣魄的人,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我等佩服得緊。”
鄭成功放下了手上的茶杯,哈哈大笑。
笑了一會,他才轉頭過來,笑問:“秦老板,上次用我這裏買的火藥炸死了強盜?繳獲如何?”
鄭成功上次被秦善騙了火藥用途,此時忍不住狹促一下秦善。
鄭家是什麽勢力?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此時不單是海上霸王,還被稱為閩帥,整個福建省仿佛是鄭家的私產一樣固若金湯。福建的官員任免,兵馬布置,一舉一動都需要鄭芝龍點頭同意。在福建沒有鄭家的支持,你就算掛個兵部侍郎兼福建巡撫的旗牌,恐怕連門都不敢出。
鄭成功為鄭家坐鎮廣州,對粵東粵西二十一府一州的情報自然是十分重視。他有專門的渠道了解各地的大事。秦昭以前沒有動靜,他不認識。如今秦昭炸了一隻虎的消息傳遍香山縣,鄭成功當然就知道了。
當天鄭成功是看了秦昭的戶貼的。
鄭成功現在比香山知縣寧登雲更清楚秦昭是怎麽炸了插雲峰的。
秦昭二世為人,卻有厚臉皮的特長,臉上絲毫不紅,一板一眼地回答道:“四爺不知,那些無法無天的強盜過一天是一天,沒有一點遠見。這些年他們從鄉野農夫身上搜刮的銀子,基本上都被他們花天酒地用完了。”
“我在山上一次就繳獲三隻肥豬,這些強盜似乎是每兩三天就殺一頭豬吃肉。”
“我哪裏繳獲了多少銀子。全部東西包括賣掉的物資,湊起來不過一千六百兩而已。”頓了頓,秦昭補充道:“下了山,我就和村民、功臣們把銀子分掉了。我自己得了四百兩而已。”
聽到秦昭把一個準確的數字報給自己,鄭成功愣了愣。本來鄭成功以為秦昭會說個大概的數字搪塞過去的,沒想到秦昭居然說了個準數。
這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
上次行騙買去幾十斤火藥,這次又擺出這麽誠懇的態度。
鄭成功打量了秦昭一眼,暗道這個少年郎肯定是有事情要求自己。
鄭成功用手指敲打茶幾,卻不說話。
對於秦昭,鄭成功一直有幾分好奇心。這個少年郎氣質剛強,遇事絲毫不亂計謀百出,怎麽看都不像是一個土裏刨食的農家兒郎。
秦昭拱手說道:“四爺明鑒!我等這次來找四爺,是想跟四爺買蘇鋼。”
“哦?”
鄭成功快人快語:“我家大門口的店鋪裏就有蘇鋼,秦小哥去那裏買就是了!”
秦昭苦笑一聲。
“四爺明鑒!我這個彈簧軟椅的買賣,關鍵的成本全在這蘇鋼身上。”
“哦?”
“正是如此,不瞞四爺,我家的這彈簧軟椅的彈簧全是用蘇鋼燒熱了拉成鋼絲,然後把鋼絲在鋼管上盤繞繞成的。這一個沙發賣十幾兩銀子,光是在這蘇鋼鋼絲上的成本就有八兩多。正是因為我們的彈簧質量好,這軟椅才真正的軟,坐得舒服。”
這些也不算什麽機密,買一個沙發拆開來看就明白了,秦昭也不怕鄭成功聽去。
“所以打開天窗說亮話,四爺,這蘇鋼的價格,對我們的買賣至關重要。”
“這些天我等做了一百多把彈簧軟椅,倒是把廣州的蘇鋼價格炒上去了。原先我等買蘇鋼的價錢是七兩二錢一斤,能夠承受。但今天我等去市場上看,發現這些天被我用掉一百多斤蘇鋼後,集市和鐵匠處的蘇鋼已經漲到了八兩三錢銀子一斤。”
“四爺,說句實話,這樣的漲幅我們吃不消。”
“我們接下來肯定還要繼續做軟椅,如果蘇鋼繼續漲價,那我們的彈簧軟椅就要虧錢了。”
聽到秦昭的話,鄭成功終於明白秦昭為什麽找自己了。
秦昭要批發原材料,不願意再在市場上以零售價買進原材料,承受原材料無序上漲的成本了。
鄭成功咳嗽了一聲,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說道:“諸位莫急,喝口水,慢慢談!”
秦昭看了看秦有理和秦寧,點了點頭,喝了一口茶水。
秦有理也喝了一口茶,抿了一小口就感覺一股清香滲進嘴裏,忍不住讚歎道:“好茶!”
鄭成功笑道:“秦昭小哥的意思,是想我鄭家直接為你去蕪湖、無錫、蘇州等地買蘇鋼?不想再受到這些二道販子的中間加價了。”
蘇鋼是一種蘇州人發明的製鋼方法,在這個時代不止蘇州有,在江南的蕪湖和無錫也有生產。明中期後,因蘇州缺乏鐵等原料資源,大批業主和工匠藝師從蘇州移至蕪湖,蕪湖遂成為蘇鋼的實際生產中心。明中葉到清初,蕪湖有大型鋼坊8家。比如明嘉靖年間,徽商汪尚權在蕪投資辦開鋼坊,“複大摹工冶鐵冶,又指揮百人,斬斬有序,工罔弗效”。
秦昭拱手說道:“四爺明鑒,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