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抽絲剝繭
第一訟最新章節
第二百六十八章抽絲剝繭
鳳戈不願意多說了。風一自知僭越,也不再發問,可這問題若是不知道答案,他這心裏總也不踏實。心裏不由得有些同情蕭櫻……可他又覺得蕭櫻似乎並不需要他的同情。
至少他看蕭櫻每天和自家公子一起出雙入對的,似乎對將來並不像他這般忐忑。
風一突然想到一句話。皇帝不急太監急。然後他黑著臉決定再不過問這件事了。反正天塌下來,有自家主子頂著呢。以自家主子的心思,一定已經想到了解決之道。這句‘拖字決’也不過是搪塞他這個傻子。
風一帶了門出去。
鳳戈有些疲憊的揉了揉額頭。
心想風一倒不愧是他最信任的護衛,對他的事竟然比他自己還要上心。一方麵證明他忠誠,另一方麵也證明蕭櫻在他這些護衛心裏,有著很重的地位。如果不是如此,風一不會這麽鄭重其事的來問他以後如何對待蕭櫻。
他們大可以敷衍著蕭櫻。
鳳戈有種引以為榮之感。覺得不愧是自己相中的姑娘。不需借他的勢,也能讓他的那些眼高於頂的護衛們另眼相看。
風一擔心的事,鳳戈如今還沒有萬全的對策。若是回京後,她的母妃執意要他娶妻……能講通道理最好,若是講不通,便別怪他這個當兒子的不孝順了。
他們母子,與其說是親人,倒不如說是共同利益者。
可哪怕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關係。他若真的死了……對她有什麽好處?難道除了他,她還另有依仗不成。
鳳戈無論如何也想不通這一點。隻見過為了兒子赴湯蹈火的,從未見過喂兒子毒藥的。
若他們母子,母慈子孝,他倒會為了將來的衝突而傷神,可他們母子如今的關係……說母子親情才真的是見了鬼。
隻是也不能貿然將蕭櫻暴露在世人麵前。
他那個母妃連親生兒子都會下毒手,何況是蕭櫻。
鳳戈此時十分慶幸先前他的決定。讓護衛敬蕭櫻如敬他。
若真的有什麽不妥,他相信風一幾個能以命相護。
隻是,如何進京,進京後如何動作,還需斟酌。這次回京,隻能勝,絕不能敗。
回了自己院子的蕭櫻十分認真的將鳳戈選出來的信仔細看了一遍。發現多是些秦家人情往來方麵的。秦詩很用心的回憶,隻要她記得的,都寫了出來。
像是節年,幾個大家族互相有什麽往來。明裏暗裏都打了什麽交道。
孝敬當地官員多少,打點手下多少。
秦詩畢竟是個姑娘,知道的不多。可也足足寫了幾十頁紙。可見當時的秦家交際有多廣。蕭櫻看的雙眼發暈,依舊理不出其中有什麽關鍵的東西。她特意列了張表,上麵寫著秦家和汶西幾大家族的關係……像這種氏族,其實都有些抱團。大多數相互之間都是聯姻,這家的姑娘嫁進那家。那家的姑娘嫁進另一家。這家的兒子娶了這一家,這一家的姑娘又嫁給了另一家。若是細數,都是姻親的關係。
像是秦夫人,便出身當時汶西數一數二的家族。
隻是秦夫人嫁進秦家幾年後,娘家突然就沒落了。
據秦詩信上說,在她四五歲時,她的外祖父做了樁皮毛生意,據說當時把家中所有的銀子都押上了。
若是賺了,自然是盆滿缽滿,隻是本該穩賺的生意,卻因為那一年接連陰雨,皮毛發了黴生了蟲,幾乎是血本無歸。她記得當時秦夫人哭了幾天。秦老爺卻覺得這是正常的,做生意嘛,自然有贏有賺。他隻是歎息嶽父不該把所有銀子都押在一樁生意上。秦老爺奉行的是雞蛋要放在幾個籃子裏。
字裏行間,秦老爺似乎是個十分有心計的。
做生意的手腕十分高明。
似乎不管做什麽生意,最終都能賺錢……這樣的人,按理說不該和人結成死敵。
翌日,蕭櫻去見鳳戈。
鳳戈果然考量起蕭櫻來。蕭櫻覺得自己挺沒用,用了半天的功,收效卻不大,隻說自己看不出什麽,隻是覺得秦詩的外祖家衰敗的挺突然。
兩家聯姻時,也算是門當戶對。
所以當時秦詩的外祖家應該也是汶西鎮數得著的富貴人家。這樣的人家,怎麽會突然間轉行做起了皮毛生意,而且動作那麽大,竟然不惜押上全部的家當。
難道他們能確保自己穩賺不賠?
蕭櫻說出心中疑問。鳳戈靜靜聽著,神情安靜,蕭櫻說完,他緩緩勾起了唇角。“……還說自己看不出來,這不是一下就看出問題所在了嗎?”
啊。蕭櫻麵露疑惑。
難道這便是關鍵所在。可這和秦家往來的,並不止秦詩外祖父一家生意失敗啊。
便是再高明的商人,也不敢保證自己每樁買賣都穩賺不賠啊。所以生意人,起起伏伏的在蕭櫻看來很正常。
也許今天還興盛著,明天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現代也是啊。一個企業外表看起來花團錦簇,可說不定第二天就宣告破產了。
何況這裏,做生意全憑眼力和運氣。“你仔細看看,這些做生意失敗,最終家族衰敗的,和秦家打交道多久?”
蕭櫻想了想,回憶道。“三到五年……”
“秦家的姻親呢?”
“秦詩回憶說自己那時候大概四五歲。就算秦夫人入門第二年生下秦詩……五六年吧。”
“確切的說是六年半。”
鳳戈將十幾頁紙並排放著,然後手指輕輕一劃。劃了一道長長的印痕。“這些人家,都和秦家往來頻繁。都在幾年時間裏衰敗下去。”蕭櫻一看,果不其然。
雖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可是那些和秦家往來甚密的竟然都賠本了。
隻有秦家,做生意從來穩賺不賠。
難不成,這才是造成秦家被滅門的真凶!蕭櫻覺得似乎有些東西終於漸漸浮出水麵了。
“……我差人去打探過,這些衰敗的人家,有些遠走它鄉,有些留在汶西,轉行做起了小本生意。可他們口中,竟然隻字不提秦家的不好,若是追問,反而感激秦家,在他們危難之時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