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尋寶
徹夜,他根據蘇老爺子的手稿找到了三十座高山,十九座森林,五十八個大澤,七十三條長河。他把這些名詞排列組合,排除了大多數,最後找到了十四個區域。其中有八個區域明顯太大了,不可能作為定位。還有三個不是非常合理。最有價值的區域有三個,一在終南山,一在華山,一在峨嵋山。進一步分析他認為最有可能的是華山。說來也是奇怪這大周世界的土地比前世大了十幾倍,地名卻有不少是耳熟的地名。想了想先秦文化的中心在長安附近,那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早期的仙人也可能在那裏。所以他決定到華山去。
笠日清晨,周恒離開了這個普普通通的客棧,買了一匹普普通通的黃膘馬,準備了些普普通通幹糧,向華山方向緩緩進發。
由於是初次出遠門,他決定走官道。
官道上人很多,騎馬的,趕車的,步行的,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官道的好處是不用擔心找不到宿處。每隔十八裏都會有一個鄉村,可以找到旅店。另外就是比較安全,攔路搶劫的人非常少見。
他不急不徐的騎著馬,身上已經不是學子的長衫,而是生意人的短裝打扮。六月的中午比較炎熱,很多人走一會就會到樹蔭下休息。隻有他一直向前走,午飯隻是吃點自己帶的幹糧。到天快黑的時候才找個旅店歇息。他的奇經八脈已經全部打通,十二條正經也通了十條。這樣的熱天對他來說正是練氣的良機。看來不用一個月就可以打通全身經脈。那時候煉精化氣的功法就算大成了。注1
趕到華山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月以後的事了。此時正是七月盛夏、炙熱如火的時候,他把馬匹寄托在山下的一戶農家,獨自一人帶足幹糧上山。
上了華山,他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華山奇峰聳立,絕壁巍峙,東、南、西、北、中
,五峰環峙,高擎天空,遠而望之狀若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花瓣有高有低,恰是“有山不合”的形象。
五嶽各有其形,所謂“恒山如行,華山如立,泰山如坐,恒山如飛,嵩山如臥”,因此一花獨立說的應該是華山了。
可是華山五峰,小峰三十六,寶物到底藏在哪一峰呢?藏寶圖上最引人矚目的是一條小溪,必須先找到小溪才行。
他在華山周圍亂轉,結果轉了五天也沒有見到一條小溪。正在心中猶豫、踟躕不前的時候,忽然聽見“梆、梆、梆”的聲音,走近看時,原來是位伐木的老樵夫,剛將一棵尺許粗的鬆樹才砍開了口,就熱得滿頭大汗,斧頭一扔,正待休息片刻。
周恒走上前招呼:“老人家,辛苦啊!”
老人看了他一眼,興許是有點煩悶,對周恒抱怨道:“死老天,可真熱!”
周恒從地上撿起斧頭,笑道:“我幫你砍兩下。”還沒等老人答話,他已經掄起斧頭砍了下去。他不想嚇著老人,所以輕輕地砍了十餘下才把樹砍倒。回來看時,老人還是驚得張大了嘴巴。
周恒將斧子交在老漢手中,笑問道:“我有一個親戚,據說住在華山附近的小河邊,您知道這附近哪裏有河?”
老人想了半天道:“沒有,方圓三十裏之內沒有河,恐怕是你的親戚說錯了吧?”
周恒抬頭看著山巔,不甘心地問道:“那老人家,這諾大的華山,總會有泉水吧?那些泉水都流到哪裏去了?”
老漢答道:“泉水倒是有的,在蓮花峰的後麵有一個小山,半山有一個‘酈泉’,泉水長年不絕,呼呼的向外流,我們喝的水都是那裏來的。”
周恒心中一喜,連忙前去
尋找。沒過多久,果然在一個小山上找到了。
小山不高,山腰有一個平台,平台上有個合抱粗細的泉眼,水流不絕湧出,先流到一個大大的水潭裏,然後蜿蜒流轉向山下而去,隻是未到山腳就流進岩石的小縫裏,所以在山下看不到水流。
潭水清澈見底。潭的中央突出一塊青石,宛如仙鶴高高地揚著頭。
周恒一見便笑了:“就是這裏!跟藏寶圖上畫的一摸一樣!”
他圍著水潭走了一圈又一圈,一邊走一邊想:“如果寶物埋在潭周,估計早就被人發現了。看來應該不在泉水附近。“
他在潭邊坐了下來,沉思許久不得要領,抬頭看見那隻仙鶴,高高地揚著頭,好像在譏笑他無能一樣。
順著仙鶴仰頭的方向望去,一眼看到的是華山主峰蓮花峰的陰麵,那裏正是如同刀削斧劈的懸崖峭壁,直上直下,近乎千丈,隻在距離山腳三百餘丈的地方有塊凹陷,生著幾棵老鬆。
他凝神注視著鬆樹生出的地方,心裏忽然一動:“會不會就在那裏?”想到這裏,他禁不住一陣狂喜:“不錯,有可能!如果附近找不到,我必須上去看看了。”
“然而如何才能上去呢?從山頂用繩垂下來?不行,哪裏會有長達七百丈的繩索?要不就從下麵爬上去?可是懸崖那麽高,我能行嗎?”
“保險起見,還是明日再來吧!”
注1:呂洞賓的著述中找到這樣一句話,要想功力快速增長,必須“蟾光終日照西川”。是說每時每刻都要留一分意念在丹田,一分意念足已,關鍵是丹田微溫,火過強則毀毀,過弱則丹冷。由於沒有間斷,此法比常見的每天子午兩時練功方法快捷五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