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處理結果
“這說明什麽?說明我們的管理存在重大問題!工作流於表麵,沒有深入,人浮於事,得過且過!”
“距離我們這麽近的犯罪行為都沒有發現,更不用說遠的了,東臨下屬的八區十六縣,有什麽問題?誰能答上來?”
“問一個就說形勢大好,問一個就說形勢大好,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但是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錢明霸占明玉山莊物業這樁案子,是因為碰到陳老師,踢到了鐵板上,才被爆出來,如果錢明霸占的不是明玉山莊,或者陳老師不在明玉山莊住呢?那像吳忠發這樣的遵紀守法,用心經營的企業家是不是就活該被攆出來,然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呢?”
“長此以往,還有什麽商家,什麽投資敢在我們東臨駐紮,沒有了商家沒有了投資,我們拿什麽納稅?用什麽發展東臨,這損害的是我們的根基呀!”
“當然,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我們不能浪費陳老師的時間,先把案子和犯罪嫌疑人處理了,然後等邱書記回來,再商量該怎麽具體整頓。”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
楊成凱伸手一指袁明傑等人:“把他們帶過來。”
淩若飛眼神示意,眾武警戰士押著袁明傑等人走過來。
楊成凱厲聲道:“袁明傑,田雲,虧你們還是執法部門領導幹部,不以身作則,為民除害,反而貪圖利益,充當黑惡勢力分子的保護傘,為其通風報信,打擊報複舉報者,把東臨的法製環境搞的一團糟,老百姓天怒人怨,你們對得起人民賦予你們手中的權力嗎!”
袁明傑和田雲耷拉著腦袋,如喪考妣。
楊成凱道:“經過市領導會議研究決定,開除袁明傑、田雲的檔籍,免去袁明傑、田雲以及所有參與本案執法人員公職,全部逮捕,由執法部門牽頭,成立專案組嚴格審訊,要求七天內審理出結果,然後檢查部門提交公訴,律院進行審判。”
“是。”
“是。”
……
執法部門、檢查
部門、律院等部門負責人紛紛應道。
楊成凱道:“錢明等黑惡勢力分子,先送交醫院療傷,等傷勢醫治痊愈後,再移交給執法部門審理,要求十天內審理出結果,然後檢查部門提交公訴,律院審判。”
相關部門負責人又紛紛應是。
楊成凱又道:“市掌熱線,工作流於形式,未能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嚴厲批評,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分警告。以後要求熱線輪值人員,均由各部門負責人以及相關副職領導擔任,並做詳細記錄,分別送交檢查部門、紀律部門,正法部門以及抄送辦公室,避免再出現此前情況。”
“是。”
眾人齊聲道。
楊成凱看向陳浩:“陳老師,您還有什麽意見要補充嗎?”
陳浩搖頭:“沒有了。”
如果是他處理袁明傑、田雲、錢明等人,直接簡單粗暴,一把火化為灰燼了事。
畢竟像錢明這種殺人扒皮的惡人,早就不應該存在於世上。
但是這樣做會破壞規則,哪怕陳浩有能力這麽做,也不能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畢竟隻有大家都遵守規則,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楊成凱點頭,揮手道:“帶走!”
眾武警戰士給袁傑明、田雲等人戴上手銬,押上武裝吉普和執法車輛。
楊成凱問道:“陳老師,你還有什麽要交代我們的嗎?”
陳浩道:“沒有了,辛苦楊領導和各位領導,這麽晚還把你們召集過來。”
“看您說的,陳老師,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嘛。”
“隻要您能滿意,我們辛苦就是值得的。”
眾人連忙道。
一番客氣後,楊成凱和眾幹部走了。
隨後,邱泰華又打電話過來,詢問陳浩對處理結果是否滿意。
陳浩自然沒意見,和邱泰華說了幾句後,便掛了電話。
“陳先生,謝謝您……”
吳忠發這才找到機會和陳浩說話,滿臉都是激動之色。
之前
陳浩給他打電話,說要解決錢明和背後的保護傘,讓他準備回來接收明玉山莊的時候,他就想過陳浩可能來頭不小。
但是萬萬沒想到,陳浩來頭豈止是不小,簡直就是巨無霸。
三下五除二,幹脆利落的解決了惡霸錢明和身後的保護傘田雲等人,而且他心血來潮來幫忙,雖然實際上啥忙也沒幫上,但是因為跟著陳浩在一起,意外獲得了一大幫市領導的高級人脈。
這樣的收獲,可比回到明玉山莊還要大的多。
想到幾年前登門拜訪,給陳浩留下一個好印象,吳忠發覺得真是自己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客氣啥,吳總,以後好好給我們服務就是,錢肯定少不了你的。”
陳浩笑著拍了拍他肩膀。
吳忠發半個身子都酥了,發誓道:“這是必須的,陳先生,我這就回去準備,重新接收明玉山莊,保證讓你們所有業主都滿意。”
陳浩點了點頭。
吳忠發駕車離開了。
陳浩回到別墅,用神識內視天道功德塔,露出滿意之色。
這波操作,帶給他大量功德。
收拾錢明三次得到三道功德,收拾田雲及其屬下得到一道功德,收拾袁明傑又得到一道功德,至於市掌熱線,他都沒提,但是楊成凱主動收拾工作人員,功德也算在他身上。
除此之外,幫助吳忠發重回明玉山莊是功德,幫助明玉山莊的業主解決麻煩也是功德。
不過讓陳浩沒想到的是,這些具體的功德隻是少數。
大部分功德,是因為他幫助東臨市單位解決問題,並引起市領導的重視,由此引發後續影響,導致整頓風氣,重拳出擊,打擊黑惡勢力和保護傘等一係列舉動,相當於為民除害,所以得到的功德反而比具體事件加起來還要多!
陳浩產生一種明悟:“做功德,並不僅僅局限於做具體的事情,也要看這件事帶來的影響,是否利國利民,就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樣,如果是功在千秋的好事,所得的功德要遠遠超出事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