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天下近況
春去秋天寒又至,轉眼之間,時間已經來到了公元200年。
這個時候,李翔已經年俞三旬,正是到了一個人最巔峰的時候。
而這個時候,即便是還不包括尚未出生的蔡文姬的孩子,李翔也已經擁有七個孩子了。其中除子衛子夫所生長子李昊,以及大玉兒於雍涼大戰期間所生長女李璃之外,其餘三子二女皆是這幾年所得。
其中,蕭美娘為李翔誕下次子李煜,
上官婉兒為李翔誕下次女李素,
衛子夫為李翔誕下三子李玄,
王昭君為李翔誕下四子李安,
武媚娘為李翔誕下三女李清。
這幾年的時間裏,蕭燕燕、長孫無垢、大小喬、蔡文姬幾女也已經先後入府,還有就是被李翔養在外室的張麗華、陳宣華、貂蟬、陳圓圓、海蘭珠、蘭瑪珊蒂等女,算起來,李翔的後宮也已經小有規模了。
休整了好幾年,在各地駐守的將領也分批返回與家人團聚。因此,麾下將領在這幾年裏也各有收獲。比如,小刑天、小十三於這幾年的時間裏已經相繼誕生。
隻是,這些孩子都不是係統植入,而是自然誕生。因此,他的未來可達到哪一步,係統也檢測不出來。
畢竟,這些孩子們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得需要他們自己來創造,天賦再好若是自小荒廢光陰,不思進取的話,也不會得到什麽成就。
但若是學會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話,即便是先天差上一些,也不見得就會沒有作為。
係統畢竟是一個召喚係統,而不是一個預知未來的係統,自然是測不出這些孩子們未來可以達到什麽程度的。
這幾年的時間裏,也發生了許多了不起的事情。其中,便包括李翔實行科舉之後帶來的影響了。
如李翔所料,李翔在推動科舉之後,第一個實行科舉的就是蚩尤了,畢竟,他與世家勢力本來就不對付,虱子多了不癢,也不在乎這一點了。
而且,天下諸侯之中,他麾下的文官體係也是最混亂的一個了,有些地方甚至還是軍管狀態。
接下來,做出行動的卻是曹操,隻不過,他並沒有直接實行科舉,而是在短短的一年時間之內,三下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於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
李翔的科舉之中,魏仁浦、李振、徐階、高拱等人皆是出自兗州,這可刺激到了曹操,這些人才本來都出自自己的地盤,但卻全都投入了李翔的懷抱裏,險些令曹操自己抽了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而且,曹操自己也從來沒有想到,寒門之中竟然會有那麽多的頂級大才。
科舉過後,李翔表麵上是說在天下之中彰顯他這一次科舉的公平公正,因此,便將中舉士子的答卷內容傳遍天下。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讓各諸侯認識到了這一次科舉中舉者們的質量。
出於眼紅,曹操這才在一年之內三下求賢令,表明其唯才是舉,求賢若渴的心態。隻論才能,不論出身,甚至不論德行!
科舉考試之後,曹操也動過一些歪念頭,聽從程昱之計,將李振、徐階等大才的家眷扣留,想要以此逼迫李振等人脫離李翔,返回兗州。
但是,李翔可不是劉備,曹阿瞞敢玩這一手,李翔直接十萬大軍屯兵虎牢。他隻要敢繼續玩陰的,李翔就敢出兵教他做人。
兗州平原之地,地勢平坦,是騎兵最好的戰場。李翔隻要將騎兵分成數股,也不必真正的攻打各地城池,隻需要將曹操的地盤當成跑馬場,讓騎兵撒著歡跑一圈,放幾把火,就足以讓曹操抓瞎!
接下來,做出行動的便是朱元璋了。江東世家,別看在江東那塊地方稱王稱霸,但根本不被中原和北方那些大世家們放在哪裏,看他們的目光和看豪強沒什麽兩樣。
江東世家,往天下所有世家中一放,其實實力也就那樣。更何況,江東大大小小的世家,早已被朱元璋給收拾得服服帖帖。甚至,朱元璋前期的發展,完全就是吸著江東世家的血起來的。
但即便是如此,老朱也習慣穩妥為主,等戰事差不多結束之後,才對外宣布了實行科舉的消息。而且,老朱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一釘見血,絲毫不給那些世家們反對的餘地。
其實,天下諸侯也不是傻子,自然看出了李翔將科舉考生的答卷公諸於世,並不是真的像其所說的那樣彰顯這一次科舉的公平公正,而是想要吸引他們下水罷了。
隻是,李翔這一出乃是明謀,雖然能看出這個目的,但是這其中的誘惑也是實實在在的,讓他們忍不住要自願踩入李翔的算計之中。
況且,隨著科舉製的實行,雖然第一次科舉因為時間緊迫的原因,隻有司州附近幾州的士子有機會參加。
但是,其餘距離較遠的各州士子,卻也同樣向司州出發,準備去司州發展,也是為了趕上下一次的科舉。
雖然這樣的人並不算多,但自己地盤中的人才往其他人的地盤流動,這也讓眾多諸侯很無奈呀。
若是不進行變通的話,吃虧的還是他們,第一次科舉中出現的大量冀兗豫幾地的人才就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