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磨合
相似,意味著好的適應性,意味著在合作的時候比另外的組合要少掉很多的磨合時間。
而李梓文和辛辰的組合,並不僅僅在於相似性帶來的高契合度。
除了這個以外,李梓文和辛辰,還有另一重關係——偶像和粉絲。也許李梓文才剛剛開始了解辛辰,但是辛辰,卻是用了很多年在鑽研李梓文——雖然最近重新出山的李梓文改了風格與方向,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一個設計師無論怎麽變化,他的設計手法,他的思考模式,他的創造偏好,等等等等,都是不會變化的。
就比如說李梓文,李梓文現在是從原來的秀場高定設計改研究大眾潮牌服裝了,但是,她喜歡死磕細節,喜歡以小處展現大處,喜歡由淺至深地表達自己的設計觀念與理念。
不管是繁重複雜的設計還是簡單大方的剪裁,李梓文都得心應手、應用自如。
李梓文變的是涉足的領域——領域不同了,看似就好像是完全不同了,外行隻會覺得李梓文從大神退回新手村了,根本不會察覺到其中不變的地方。
但是,就算是回到新手村也是有著當年封神的技術啊。李梓文的這些變化擱在專業人士——尤其是像辛辰這樣多年死盯李梓文的人的眼裏,不過就如同是劍術高手改行練長刀了——手腕力度還在,技術經驗還有。
不過就是用的工具變了,一招一式處處流露著新學的痕跡,但是又透露出從前的老練,總體還是行雲流水的恣意。
所以說,辛辰和李梓文,可以算得上是最佳的搭檔。
但是並不是所有相似的兩人,都能成為好的合作夥伴。
從近處來看,就目前辛辰和李梓文兩個人合作設計比賽來說,太過於雷同的兩個人設計出的作品在高度契合度的同時也會難以展現出個人特色與長處。
雖然賽製設置成了兩人的團體,但是這畢竟是個個人的比賽,最後晉級的也是以個人成績為主。
而個人成績如何體現呢,自然就是團體作品中個人貢獻度和明裏暗裏地往這個作品裏塞自己的優勢、塑造出這個作品的亮點。
評委也不是什麽一般人、普通人,作品好不好他們能夠看得出來,那麽設計師的心思他們也自然能夠看出來,所以這也就要求,設計師們在作品中要傾注心血、共同為了優秀作品的誕生而努力。
但是又不能為了炫技或者增加貢獻度枉然不顧合作、不顧作品最優化而是注重個人最優化,這樣,個人分數就肯定不高了。
從遠處看,又可能區分出兩種情況。
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哀歎眾所周知,諸葛孔明和周瑜同為驚才絕豔的兩個天才名士,但是奈何生在了同一時代,這就不得不爭個高低。一山不容二虎。第一謀士的名號爭了個你死我活,隻剩下一個“氣死周公瑾”。這就是兩個太過相似的人碰撞的一種後果。
另一種,就是李東陽和李夢陽的相似與相離。
李東陽也以為李夢陽是自己的傳人,茶陵派文學清麗淡雅仿佛在後輩李夢陽的筆觸裏綻放,李東陽將其引為知己,卻殊不知這隻是形似神不似。這個世界上真的很少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
兩個互不願意妥協的個體之間,也就無法達成共識,或者求同存異。前七子之首的李夢陽質樸平淡的詩作前期看上去確實和李東陽茶陵派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追求和理念很是相似,但是本質裏卻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
李夢陽追慕的是唐風遺韻,追求的是唐代風華的複辟,是古代文學的複興。可以說,這是與李東陽小清新的新型田園詩作完全是對立的方向。所以兩個人最終也從良師益友走向了文學攻擊的對立麵。
放到李梓文和辛辰身上,兩個人應該更加類似於李東陽和李夢陽的情況。
辛辰也曾從李梓文身上學習到創造的手段和思維,李梓文也從心底欣賞辛辰的創作能力與設計靈感。
但是,李梓文和辛辰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兩個人現在從囫圇的整體上看,貌似是類型相似的兩個設計師,但是李梓文心裏應該清楚,自己和辛辰在創作手法上和設計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如何磨合兩個人的不同、如何融合兩個人的相同,這也是李梓文和辛辰需要把握好分寸的地方。而且相似的設計師之間——李梓文和辛辰的磨合,一點兒也不會比類型不同的設計師簡單。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相似的兩個人,最後設計出的作品可能很不錯、整體感很強,但是個人特色就很難提現了。
這種設計既是你的又是我的,那麽到底該是誰的。這個想法你想了一半我補充了一半,那麽到底該是誰的。五五分也不是不能夠,但是整體都是五五分的話,就會體現出團隊作品的不和,諧——都是共同創造,那麽就沒有獨立思考嗎。
出題的永遠比答題的聰明。
評委們怎麽會給選手們留下審查的漏洞呢。
增加自己的檢閱時間,還給選手和記者們留下反咬一口的機會,這樣的情況,評委們當然不想讓它發生了。賠了夫人又折兵、吃力不討好。主辦方也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的。
兩個人的團體合作的話,最好的情況當然是互補型的兩個人。
比如說一個善於剪裁而弱於出彩的設計的設計師,若是搭檔一個設計巧妙、思維井噴但是卻有著服裝製作的短板的設計師,這就好比大場鳩和小畑健的合作,以彼之優補己之劣,以己之長增彼之短,由此創造出出色的作品。
但是這種情況是很少見到的。哪裏有這麽多正好互補的設計師呢?
又哪裏有多少人能夠看出對方和自己在設計中相互互補呢?再有,就算是找到有互補的兩個人,那麽,又怎麽保證對方一定會和你合作呢?
要湊出這樣的搭檔,其中要走的路也還長著呢。
最常見的、最好處理的,應該就是熟悉的兩個人組成一組,互相熟悉的兩個人能更加迅速地度過磨合期,也能在設計比賽過程中更加快速地討論,達到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