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奪位
一切應該是風平浪靜了。
四王舉事,以楚王的畏罪自殺,而告失敗。
完全與得益於皇帝親手寫的一份詔書,昭告天下楚王的惡行,一下引起了天下人震怒。
這封詔書,上麵列舉了楚王十條罪狀,而且每一條罪狀,都有人證,物證,旁邊還有詳細的供詞。
如此一來,但凡讀到這份詔書的人,不得不相信,楚王真是有悖人倫。
這份詔書上麵的第一條罪狀,謀殺自己的父王,占有父王的歌伎。
這一條罪狀,罪不容恕。
也是這條罪狀,可以說是讓團結在楚王身邊的人,立刻失去了法理上的依據。
老楚王是被自己兒子毒死的,這裏有舞姬的證詞,這位舞姬也的確是來自於楚王府。
謀殺自己的父親,隻怕是在任何時代也難以被人饒恕。
讓天下間但凡有點良心的讀書人,也絕對會背他而去。
但這還不是最致命的。
而是他的王位來路不正,壓根兒也沒有得到過朝廷的承認,因為他一直冒用自己的父親的筆跡上書朝廷。
索性新皇帝便將從前楚王的筆記與現任楚王的筆跡來回比對,一並向天下公示。
尤其是老楚王永字無勾,就算是一個外行人,經這麽一提點之下,也能夠分辨得出來。
如此一來,他的王位都來路不正,還有哪個士兵敢冒天下大不韙,願為他而戰。
這份詔書剛剛一公布,即刻傳旨江南。
如此一來,他好不容易招兵買馬,剛剛召集了上萬兵馬,頃刻間,就離去了大半。
而在背後支持他的那些豪紳,遇見這情形,馬上就知道,事不可為,一個一個的,撤去了資助。
隨著他的封號被奪,這楚王也變成了一個偽王,名不正,言不順,別說能招到名士了,就連那些普通的士兵,都紛紛丟了刀槍,盼他而去。
如此一來,四個王爺舉事就變成了笑話。
浙王得知真相以後,馬上與他脫離了接觸,劃清了界限。
本來他就不想參與進來,如此一來,更襯他的心意,急忙給皇帝上書,表示自己完全是受脅迫,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得知了真相,完全擺脫了楚王。
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親自率兵攻打楚王府,將楚王那些鐵杆人物,幾乎都消滅了。
如今的楚王府,已經被浙王的兵馬,死死的圍困。
不單如此,由於皇帝已經廢去了他的封號,江浙總督率兵,更是把整個楚王散落在外地的一些小據點,封地,全部奪了下來。
如今的楚王府內,隻有這楚王孤家寡人和他的
一家人了。
所以說是在外界的壓力重重下,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隻剩下死這一條路了。
在楚王死後,他的頭顱送到了京城,僅僅在楚王的人頭到達京城的一霎那之間。
魯王與唐王,也相繼自殺了。
至此,四王舉事,幾乎在朝廷沒有出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危機化解於無形之中。
十天以後,浙王也被刺客殺死,當然這刺客,來曆極為的神秘。
而更讓人難以琢磨的是,皇帝居然沒有下令嚴查這件事情,而浙王的家人也保持沉默。
短短半月之後,皇帝的又一紙詔書出來了,是將這四個王爺的封號全部被奪,永不續封。
表麵上來看,這完全是因為四王舉事而讓皇帝對他們深惡痛絕,但是仔細一想,那就是一個新的苗頭出現了。
這就是皇帝有意減少宗蕃的人數。
這給了天下那些凡是姓朱的宗室子弟,一個嚴重的警告。
意味著他們的王位,一旦被奪,就永遠會消失了,而且將來,自己的王位是否能被世世代代傳襲下去,已經成了一個未知數。
這就讓他們感到大為緊張。
各地的王爺一個一個的都老實了下來,再不像從前,動不動就興風作浪。
如此一來,四王被廢,他們的封地大都被散給了百姓,不能不說這是一件大善事。
同樣也給本就沉重不堪的國庫支出,可以少出一部分錢,用來供養這些寄生蟲。
緊跟著十天以後,皇帝又開始下令,這一次,一下免去了十個王爺的封號。
意味著從下一代開始,他們的子孫將不能承襲王位,所獲得的封地,想要保留下來,就必須按市價買回來。
否則,他們手中的封地將大為減少,多餘一部分的,就會重歸朝廷。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可以說是眼花繚亂,又立竿見影。
然而並沒有哪個格成向皇帝提出過這樣的建議,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身後或許另有一個高明的謀士。
而這個高明的謀士,隻怕是任他們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會深藏在後宮之中。
她就是思雨。
如今的思雨已然成了皇帝幕後的謀士,她的許多想法與皇帝不謀而合。
任誰也沒有想到,有關於這四王舉事,一步步的條陳與照書都是起草於思雨之手。
這幾件大事辦的十分的順利,直接導致內閣,幾乎都成了磕頭蟲。
因為皇帝一旦將這些條陳,拿上來傳至以沈易先為首的幾位閣臣,看過以後,幾乎都是大加讚賞。
可以說他們想到的,皇帝也想到了,他們沒有想到的
,皇帝也想到了。
不單要比他們想得全麵,還要比他們想的更為詳細,一步步行來,可以說是滴水不漏。
有幾次這幾位閣臣都紛紛懷疑,是不是皇帝身後有哪位高人指點。
如果不是的話,那麽這一些條陳僅僅以皇帝的資質,是不可能想到的。
因為在他們的印象當中,這個皇帝也從來沒有表現出什麽過人之處。
怎麽他親政以來,所顯露的這些才能真是讓人驚豔,也在他們驚喜之餘對皇帝佩服的五體投地。
然而皇帝也十分喜歡這樣的享受,從這些隔塵的眼中他也能夠分辨出來,他們確實是真心欽佩自己的才能,也對自己顯露出來的這些能力佩服不已。
雖然這些事情,在他的內心當中,他當然明白,這一切都是思雨安排好的,他隻不過是代為傳達而已。
如此一來,他也越發的倚重這思雨。
幾乎將所有的政事都委托於她,這麽一來思雨無疑的就加重了負擔。
一天那如山的奏折,就壓得思雨喘不過氣來,更不要說這兩京一十三省,眾多官員的奏疏,有邊關的奏報,幾乎事無巨細,她都得去看。
隨著沈二公子和慕少卿輾轉了四個省份,就已經為大明追回了不少虧空的銀子。
這也使得空虛不堪的國庫,漸漸有了一些盈餘。
天下的事情隻要有錢那都好辦,西北的亂民也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雖然旱情還在加重,但是一大部分的災民,基本都得到了救命糧,這也使得那些蠢蠢欲動的義軍首領,無兵可募。
雖然災情還是嚴重,但好歹百姓的嘴裏有了糧食,但凡有口吃的,是沒人會去走上那造反之路。
如此一來,各省的駐軍完全可以撤回,又省卻了一大筆軍費支出。
沈大公子的海運,正進行的有聲有色,第四次,也是一次最大規模的出航,這次共有七艘海船。
所載的五十萬匹絲綢,還有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賣給西方各國以後,所獲得的銀子,上交給國庫,竟然有一千萬兩整。
僅此一項,就頂得上大明,將近八年的歲收,頓時覺得無比的富有。
而且這還沒算上,東南的江浙幾省的賦稅。
這也使得,西北各地,一些窮困的省份,完全免除了賦稅,那些受災嚴重的地區,田地裏已經顆粒無收,眾多的青壯年,幹脆就被編進了遼東大軍中,用於抗爭建真女奴。
這對於他們來講,也是巴不得的。
當兵吃糧,又有軍餉可拿,何樂而不可為?
一時間,遼東的大軍得以得到補充,餉銀充足,盔甲齊備,完全
可以發起一場戰役,從女真人的手裏收複失地。
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短短不過幾個月之間,原本是到處千瘡百孔,危機四伏的大明,立刻麵貌一新,展現著活力。
皇帝明白,這完全得益於思雨的努力付出,更加對她寵愛有加,而這份寵愛,幾乎無人能夠代替。
民間已經隱隱有一種傳聞,那就是說,當今的皇帝要比他的父親強的太多太多。
其實這種話也不用明說,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到這其中的變化。
但以沈易先為首的幾個閣臣,對於皇帝突然展現出的這種施政能力,十分的驚訝。
似乎好多事情,他都早已有了準備,也有了應對之策。
而且這應對之策十分的高明,又十分的具有遠見,不能不讓他們懷疑,可能皇帝身邊有一個極為了不起的謀士,隻不過不為人知而已。
隨著第四次海船順利歸來,思雨也是賺得,盆滿鈈滿,但很快她發現,皇帝身邊的楊海,對於自己的訴求,似乎永遠欲求不滿。
這不禁讓她有些惱火。
而且這個楊海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控製,他的胃口好像越來越大,他不單單想要天香樓全部的股份,還想要思雨投在沈大公子那裏的幹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