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虛位以待ii.
在1954年2月19日舉行的開幕典禮上,胡適擔任臨時主.席並致開幕詞。又被選為大會主.席團主.席之一。
“今天的第一屆國大的第二次會議的召開,是繼續維持憲法的法統,依據憲法第25條,第27條,第28條,第29條的規定,舉行第二任總統副總統的選舉……”
作為大會臨時主.席,胡適可謂是眾望所歸,他致開幕詞這開場的幾句話,便獲得了全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對中國國民黨推定蔣介石、陳誠為正副總統候選人,胡適表示他“十二萬分的讚成”,“理由是國家處境艱難,除蔣總統以外,沒有人比蔣總統領導政府更為適當,更能有效完成反攻複國建國的曆史使命”。而陳誠(時任行政院長)“是蔣總統最適當最理想的助手”。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會議開得很順利,也很成功。如願選出蔣介石和陳誠為第二任“總統”、“副總統”。胡適代表國民大會把“總統當選證書”頒發給蔣介石。
3月22日,胡適對記者發表談話說:“蔣總統的當選連任,表示百分之一百的讚成,今後六年,是國家民族最艱難困苦的階段,隻有蔣先生才能克服一切困難,蔣先生肯負此項重大的責任,表示萬分的欽佩和感謝。”
胡適這次回台北參加“國民大會”,可算為台灣當局出了大力。返美以後,蔣介石於7月16日聘請胡適擔任了“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是個很顯赫的職位,而主任委員是由“副總統”陳誠兼任。
1957年9月,胡適又奉蔣介石政府的委派,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胡適發表了題為《匈牙利叛亂在中國大陸的反響》的演說,攻擊中共政權,要求聯合國大會拒絕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
這一時期,在國共兩黨的爭鬥中,胡適已經是旗幟鮮明的站在了國民黨的一邊。這一時期,也可以說是胡適與蔣介石關係的蜜月期。
此時的胡適,也越來越想離開美國回台灣,他的想法是:在台北南港借一塊地,他自己出錢蓋一所小房子。利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豐富圖書,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國思想史》、《中國白話文學史》。
此事傳到蔣介石耳中,他早就想讓胡適回到台灣,蔣對外表示,非常歡迎胡適回台灣定居,他願意用他的《蘇俄在中國》一書的版稅所得,給胡適在南港蓋一所房子,用不著胡適自己出錢。
1957年11月4日,蔣介石以“總統”身分發布明令:“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呈請辭職,應予照準。此令。特任胡適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此令。”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簡稱“中研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最高機關,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中研院院長一職出缺。為使中研院的工作不致因蔡元培去世而癱瘓,繼任院長人選很快便被提上議事日程。中研院院長雖然是個沒什麽油水可撈的職位,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學界領袖,為天下儒林眾望所歸。所謂名聲顯赫,在讀書人中還是很有分量的。當時有意於這個位置的大有人在,一場院長位置的爭奪,隨即在大後方拉開了序幕。
中研院此時還未實行院士製度。當年,在蔡元培、楊杏佛、傅斯年等人提議下,在中研院設立了一個評議會。這個評議會除負責聯係國內外各研究機關、決定院內的一切大事外,還有推舉院長候選人的權力。評議會以院長為議長,以中研院各研究所所長及主要研究員、部分科教界傑出人士為評議員。設秘書一人,負責日常事務。這個評議會其實就是後來院士製度的雛形。
按照章程規定,中研院院長實行提名製,即由評議會評議員通過投票方式,選出三位候選人呈報中央政府,由國民政府在三人中指定一人任中研院院長。
蔡元培先生葬禮結束後,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中研院總幹事任鴻雋、前總幹事朱家驊、教育部長王世傑等人經過商議,通知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評議員赴重慶開會,選舉新一屆中研院院長人選。當時,身為評議員的蔣夢麟、傅斯年、陳寅恪、陶孟和、李濟、竺可楨、李四光等人大部分都在西南大後方,他們接到通知後便先後來到了山城重慶。
因為蔡元培擔任院長之前是北大的校長,加之北大在學界的地位,似乎這個院長和北大有很深的淵源。於是有人提議現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蔣夢麟繼任院長,但不少評議員對此不置可否。更多的人則屬意於著名學者、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認為院長一職非胡適莫屬。
史學大家陳寅恪就是挺胡者之一。他公開宣稱,此番來重慶,就是為了投胡適一票。蔣介石當時則有意於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顧孟餘,他曾授意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致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一函,內有“盼以顧孟餘為中研院院長”之語,但後因遭到諸多學人的抵製而作罷。
而當時重慶的政界、學界要人中,最熱衷於此事的莫過於翁文灝、任鴻雋、朱家驊和王世傑四人了。他們暗中較勁,使出渾身解數,都想坐上中國學林掌門人這把交椅。
翁文灝是浙江寧波人,中國地質學代表人物,早年留學歐洲,獲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地質研究所服務,並任教於北大、清華,當時的中國地質工作者多出其門下。翁文灝一直在學術界服務,抗戰前後進入政府工作,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中研院評議會秘書。
任鴻雋出生於四川墊江,早年曾在日本求學,後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任鴻雋曾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並任首任社長,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時任中研院總幹事、化學所所長。
朱家驊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中研院前總幹事,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是蔣介石的心腹和炙手可熱的政壇明星。
王世傑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從他們的簡曆中可以看出,這幾位中研院院長的角逐者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毫無疑問,這幾人也都是熱門人選。
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評議會開幕,對院長人選進行無記名投票。會議主.席由王世傑擔任。為避嫌考慮,他放棄了投票權利。最終投票結果是翁文灝24票,朱家驊24票,胡適20票,李四光6票,王世傑4票,任鴻雋4票。
按照章程規定,得票最多之三人上報國民政府,由政府圈定院長人選。於是評議會將翁文灝、朱家驊和胡適三人呈報國民政府定奪。
胡適在當時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是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繼承人,但他所擔任的駐美大使也是個重要職務,承擔著聯係海外、宣傳中國抗戰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說,胡適的二十票反映的並非是真實情況,因為一些支持胡適當院長的人,也不願意他此時回國。
正如胡適的好友、中研院評議員陳西瀅在致胡適的信中所說:“我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當然是你,但是你現在在美國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來也是事實。我與一部分朋友至今仍認為你是蔡先生唯一的繼承人,但又不願意你在此時離開美國,所以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是哪一樣。”
前邊提到過,正在駐美國大使任上的胡適,曾因此事引起很大一場誤解,後來蔣介石親自打電報澄清。
胡適既已排除在外,那麽隻需在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之間選擇即可。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蔣介石卻遲遲未能做出選擇,直到9月18日,才最終決定由朱家驊代理中研院院長。
朱家驊本是評議會推選的三名正式院長候選人之一,最後卻戴上了個“代理院長”的帽子,心中自然不快,但又不好發作。至於蔣介石為何如此,眾說紛紜。有人猜測可能蔣心中最理想的人選就是胡適,之所以讓朱家驊暫代,就是欲虛位以待——十幾年後的1958年,胡適果然從朱家驊手中接任中研院院長。也許,這才是當年那場院長爭奪戰的收場。
對於蔣介石的這一任命,胡適開始是堅辭不就。但是到了12月份,病中的胡適毅然接受了此任命,胡適的遽然轉身,令人耐人尋味。從胡適先生秘書胡頌平先生主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記錄》和《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補編》可以窺見,與競選中研院院長的張其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