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太上大使
胡適從接任大使以來,便招惹來種種議論和流言。特別讓人眼熱的是,胡適在大使任內,竟如旋風般地往返美國、加拿大等地,用有些人的話說,名為講演,實為遊山玩水。還有就是所謂沽名釣譽接受名譽學位。四年間,他竟領得二十七個榮譽博士學位。如此風光燦爛、顯山露水、出盡風頭,怎不叫人羨慕嫉妒。於是,好些多事者便眾口一詞:胡適“隻好個人名譽,到處領學位”。
這些議論和流言,到了1940年間,到了高潮。伴隨這些流言蜚語的則是謠言四起。
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病逝後,院長一職空缺,當時,評議會曾推舉胡適繼任,可是,蔣介石的意中人卻是顧孟餘。所以,當孔祥熙匯報中研院院選時,蔣介石生氣了,隨口說道:“他們既然要適之,就打電話給他回來吧!”
此信息傳出後,傳著傳著便走了樣,傳到了海外竟成為:胡適即將回國當院長,顏惠慶將赴美任大使。
其實,早在一年前,胡適因病住院時,便傳言顏惠慶將任駐美大使。當時,蔣介石知道後,唯恐影響工作,立即讓王世傑給胡適拍去電報:外聞所傳“顏惠慶繼任的消息,純屬虛造”。
舊風波剛息,新風波又起。美國《中國日報》發表消息:“傳顏惠慶將任駐美大使,胡適博士或調任中央研究院長。”
身在美國的胡適怎麽能想到,這是蔣介石的氣話惹起的風波,自然不能不信。於是找近人打聽。
蔣介石趕忙又讓王世傑致電胡適:“謠言所出,乃中研院院選所起。政府以美使之任重於中研院,故不擬調其回國。”
但是,實際上,蔣介石對於胡適處理中美關係的信心,到1940年春天已急速降低。在此之前,蔣介石很欣賞胡適的“苦撐待變”,但“苦撐待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苦撐待變”是很難熬的。胡適沒法告訴蔣苦撐到什麽時候,什麽時候能變。
中國抗戰的形勢越來越艱難,財政情況則更為拮據。
在國際上,除了美國外,凡是有能力幫助中國的國家(英國、法國、蘇聯)不但不幫助中國,反而出於不同動機而對中國進行傷害。到了1939年底時,中國政府上下,一種悲觀的意識已經逐漸占了上風。認為,在當前狀況下,實在無法再“苦撐”下去,而“待變”逐漸變得毫無意義,在“變”給中國帶來好處之前,中國就可能會全盤崩潰。
蔣介石把越來越多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1940年,蔣介石委任宋子文出任中國銀行董事長,並派他為處理對外借貸的“私人代表”出使美國。宋子文的美籍顧問楊格隨行。
同年6月14日,蔣介石在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信函中表達了他對宋子文的完全信任:“因世界局勢之劇變,餘覺有與閣下交換意見並請給予援助之迫切需要。因餘不能親來承教,特派宋子文先生為代表,前來華府晉謁,彼固為閣下素所熟悉者。餘已授予宋先生代表中國政府在美商洽一切之全權,彼受餘之完全信任,且其對國內之情形與對外之關係完全明了。敬請閣下惠予親切之洽談,一如與餘私人接觸者然,不勝企盼。”
胡適是國民政府派赴美國的特命全權大使,宋子文是蔣介石派赴美國的特命全權代表。在這種人事安排下,兩者之間不產生摩擦是完全不可能的。更何況胡適一向對孔祥熙、宋子文等皇親國戚不滿,而對宋子文的印象尤差。
宋子文對胡適更沒有好感。
1939年10月,報紙傳說蔣介石兼任行政院長將改組各部,宋子文將取代孔祥熙出任財政部長或貿易部長,宋子良將取代陳光甫出任貿易委員會主任。胡適聽到傳聞深感疑慮,於11月7日給國防最高委員會副秘書長陳布雷發一密電,請轉呈蔣介石:“鄙意對行政各部改組消息,頗有顧慮:(一)慮子文個性太強,恐難與光甫合作。(二)慮報紙所傳貿易委員會改由宋子良代光甫之說如屬實,則光甫所辦事業,恐不能如向來之順利。(三)子文今年夏間,曾向美財部重提棉麥借款,美財部疑為有意另起爐灶,印象頗不佳。以上各種情形,國內恐無人為介公詳說,故弟不敢避嫌疑,乞吾兄密陳,供介公考慮。”
後來,宋子文出任財政部長並沒有成為事實,這並不意味著蔣介石采納了胡適的意見。但這件事不可能不傳到宋子文的耳中,宋自然要把賬記在胡適身上。
宋子文赴美之後的情況,胡適1942年5月17日在給翁文灝、王世傑的信中表述得相當直白:“某公(宋子文——作者注)在此,似無諍臣氣度,隻能奉承意旨,不敢駁回一字。我則半年來絕不參與機要,從不看出一個電報,從不聽見一句大計,故無可進言,所以我不能不希望兩兄了。去年12月8日我從國會回家,即決定辭職了。但不久即有複初之事,我若求去,人必以為我‘不合作’,對內對外均須費解釋。故我忍耐至今。我很想尋一個相當機會,決心求去。我在此毫無用處,若不走,真成‘戀棧’了。”這說明,胡適和宋子文的關係,已經勢同水火冰炭,毫無調和餘地。
但是,宋子文到美國之後,借助胡適在美國打下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於反法西斯的大好形勢,接連與美國簽訂《鎢砂借款》、《金屬借款》、《中美平準基金協定》三個協定,一連爭取到三筆貸款。以上三筆美援的取得,宋自要歸功於他本人,這便反襯出胡適外交工作的低效,也因之增添了蔣介石對胡適的不滿。
宋子文來美國後,便竭力擠壓胡適。1940年10月,宋子文致電蔣介石,很有針對性地說:“欲得美國切實援助,非空文宣傳及演說所得奏效,務麵向各政要及各界不斷活動。”“際此緊要關頭,亟需具有外交長才者使美。”他甚至公開提出撤換胡適,推薦施肇基接任駐美大使。
蔣介石統籌思慮,基本采納宋子文的意見,但是,因顧及美國的反應,故遲遲未能成命。可是,宋子文卻窮追不舍,連連去電,催促公布免去胡適大使職的消息。1941年7月12日,宋子文又參胡適一本,說胡適在工作上不予配合,“長此以往,不但文不能盡職,有負委任,適之亦屬難堪。唯有懇請毅然處置,迅予發表”。
宋子文當了外交部長後,人仍在美國,幾乎包攬所有的外交事務,而將胡適基本上邊緣化。
一向能容忍的胡適,也憤憤不平地稱宋子文為“太上大使”了。
1942年5月19日,胡適在日記中記道:“自從宋子文做了部長以來,(去年十二月以來)他從不曾給我看一個國內來的電報。他曾命令本館,凡館中和外部,和政府,往來電報,每日抄送一份給他。但他從不送一份電報給我看。有時蔣先生來電給我和他兩人的,他也不送給我看,就單獨答複了(他手下的施植之對人說的)。
“昨日我複雪艇一長電,特別抄了送給子文看,並且親筆寫信告訴他,意在問他如何答複,他今天回我這封短信說,“I replied much in the same vein(我已用同樣的意思答複了)!”他竟不把他的電文給我看!
“記此一事,為後人留一點史料而已!”
這個大使再做下去,實在沒意思了,胡適決定辭去大使一職,以打破目前尷尬難堪的局麵。他給王世傑去信,表示既不做大使,也不做中央研究院長,因為,“我舍不得北大,要回去教書”,“我要保存我自由獨立說話之權,故不願做官”,“大使是‘戰時征調,我不敢辭避’,中研院長一類的官不是‘戰時征調’可比”。
1941年12月24日,他鄭重其事地對宋子文說:“郭泰祺來美時,我曾經告訴他,我不想幹這種外交官的事。若有更動駐美使節的需要,我隨時可走。現在你是我的老朋友,新上司,我也同樣向你聲明。如果政府要更動駐美使節,也請你千萬不要遲疑。我隨時可走。”
可是,蔣介石還是遲遲不發表新的任命,胡適仍然被幹晾著,一晃就是半年多。他無所事事,隻得離開大使館,到處演說,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又到加拿大,行程一萬六千多英裏,演講百餘次,使中國抗戰在美國人的心中,深深地紮下根。
1942年初,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他便“發現中國在相當多的美國人的心目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上層也是如此”。為此,他忿忿不平地埋怨道:美國人竟然“把中國看作幾乎同大英帝國相等的參戰大國”。
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對法西斯軸心國共同行動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胡適這個“過河卒子”,如今“河”已過,胡適這個“卒子”就可以舍棄了。同年8月15日,國民政府以“心髒衰弱,不勝繁劇”為由免去胡適駐美大使職務,由魏道明接任。
被免職的當晚,胡適致蔣介石電:“蒙中樞垂念衰病,解除職務,十分感激。”在致蔣介石電文中,胡適又力稱魏道明“庸劣”,美國報紙已有指摘,並推薦郭泰祺或蔣廷黻取代魏道明,以此表現他的“諍臣”氣度。然而木已成舟,蔣介石不可能采納胡適的意見。
為了對胡適稍加撫慰,9月初,國民政府行政院給了他一個“高等顧問”的虛位。孔祥熙又給胡適發電,問他是否缺錢花,歸國川資夠不夠。
胡適於9月14日複電婉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