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539章 忙碌之中

第539章 忙碌之中

  胡適在上海期間,曾應邀多次作演講,其中為上海一師附小、二師附小就分別做了《小學教師的修養》的演說。胡適還參觀了一師附小的暑期實施示教班,認為:“這班小學生對於教師真同家人朋友一樣,即此一端已很難做到。”足見他對兒童教育的關心和熱心。


  1921年7月30日,他應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一屆暑期講習會之邀,專程去蘇州做過兩次演講,主題為《小學教師之修養》及《實驗主義》。據當年8月4日的《申報》報道,“聽者滿座,頗極一時之盛”。


  著名學者、當時還是小學教員的葉聖陶就是此次演講的忠實聽眾之一,聽講之後不久,他甚至將演講內容及場景寫進了小說。


  7月31日,胡適到南京,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暑期學校作《研究國故的方法》的演講。


  在講演開頭,胡適言道:”研究國故,在現時確有這種需要。但是一般青年,對於中國本來的文化和學術,都缺乏研究的興趣。講到研究國故的人,真是很少,這原也怪不得他們,實有以下二種原囚:一、古今比較起來,舊有的東西就很易現出破綻。在中國科學一方麵,當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也都覺淺薄得很,這樣當然不能引起青年們的研究興趣了。二、中國的國故書籍,實在太沒有係統了。


  “曆史書,一本有係統的也找不到;哲學也是如此。就是文學一方麵,《詩經》總算是世界文學上的寶貝,但假使我們去研究《詩經》,竟沒有一本書能供給我們做研究的資料的。原來中國的書籍,都是為學者而設,非為普通人、一般人的研究而作的。所以青年們要研究,也就無從研究起。我很望諸君對於國故,有些研究的興趣,來下一番真實的工夫,使彼成為有係統的。對於國故,亟應起來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興趣,並能使有研究興趣的人容易去研究。……我們要明了現社會的情況,就得去研究國故。古人講,知道過去才能知道現在。國故專講國家過去的文化,要研究它,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種方法……”


  胡適提出四個方法是:(1)曆史的觀念:“我們看舊書,可當它作是曆史看。清乾隆時,有個叫章學誠的,著了一本《文史通義》,上邊說“六經皆史也”。我現在進一步來說:‘一切舊書——古書——都是史也’”。


  (2)疑古的態度:“疑古的態度,簡要言之,就是‘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十個字……”


  (3)係統的研究;“我們研究無論什麽書籍,都宜要尋出它的脈絡,研究它的係統。所以我們無論研究什麽東西,就須從曆史方麵著手。要研究文學和哲學,就得先研究文學史和哲學史。政治亦然。研究社會製度,亦宜先研究其製度沿革史,尋出因果的關係,前後的關鍵,要從沒有係統的文學、哲學、政治等等裏邊,去尋出係統來……”


  (4)整理:“整理國故,能使後人研究起來,不感受痛苦。整理國故的目的,就是要使從前少數人懂得的,現在變為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條件,可分形式內容二方麵講:(一)形式方麵,加上標點和符號,替它分開段落來。(二)內容方麵,加上新的注解,折中舊有的注解。並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證,還要講明書的曆史和價值”。


  8月2日,胡適到安慶,在之後的幾天裏,他為安徽各界作演講,這期間更是忙得不亦樂乎,經常是半天便有兩場講演。其講演主要有《實驗主義》、《科學的人生觀》、《女子問題》、《國語運動與國語教育》、《好政府主義》等。其中《好政府主義》,算是胡適第一次公開談論政治,這顯然有些不同尋常。


  8月6日,胡適作了安慶之行的最後一次演講,就是《對於安徽教育的一點意見》。在演講中他提出了幾個具體的建議,包括安徽大學的籌建,大型圖書館的興辦,國民學校、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方麵應給予女子更多的受教育機會等。


  這一年,是胡適在各地演講最多的一年,除上述在外地的演講外,胡適還在京津兩地作了多次演講,包括在清華大學做《廢止國恥紀念的提議》演講,他的理由是:機械的紀念沒有意義;紀念過去使我們忘記現在;對外的紀念不如對內的努力。


  8月8日,胡適返回到上海。負責主持北大在江蘇的招考。9月7日,他告別上海的朋友,登上北上的列車於9月9日淩晨一點多回到到北京。


  9月19日,胡適與顧孟餘、顏任光、陳聘丞在蔡元培校長家中商量北大的事情。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記載,他主張大學正在進行的工作應該“破釜沉舟”地幹下去,說,“蔡先生尚不退縮,我們少年人更不當退縮”。當晚商定的事情有:“(1)圖書募捐事(圖書館募捐);(2)主任改選事;(3)教務長改選事;(4)減政事;(5)組織教育維持會事。”


  胡適非常重視圖書館在大學中的作用,積極推動北大籌建新圖書館。5月初,胡適曾在北大教職員代表會上提議,教職員捐出當年4月份工資,用來修築新圖書館。


  9月25日,胡適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談自己關於北大改良的看法。信中主要談了預科改良問題。胡適認為,應明確規定預科卒業的標準,建議舉辦“實驗班”,來驗證預科卒業的標準程度能否在一年內達成,並對非實驗班預科新生提出整頓方法。


  10月11日,北大正式開學,除新教員演說外,蔡校長請胡適也講幾句。胡適說,學生在擇業上要考慮自己的性情和能力,不能因為世俗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天性。他對北大的希望仍然是提高,即提升學術水準,培養高深學問。他希望學生應該有決心,今後不再罷課了。此外,胡適還報告了學校考試製度和設備方麵的情況,指出北大應該有嚴格的考試與嚴格的管理。他希望北大一方麵要有“蔡校長所說的為知識而求知識的精神,一方麵又要成為有實力為中國造曆史、為文化開新紀元的‘學閥’”。


  這個新學期,胡適增開“杜威著作選讀”課程,因這值杜威熱,此課特別受歡迎。


  為了推行白話文,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分期舉辦國語講習所,是國語統一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1921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舉辦第三屆國語講習所,請胡適去講“國語文學史”。胡適用了不足兩個月,編成了十五篇講義。該書也有“截斷眾流”的表現。除“我為什麽要講國語文學史呢?”“古文是何時死的?”兩講總括介紹外,正式的開始,是:“漢朝的平民文學”。連《中國哲學史大綱》起始的《詩經》也未入列。截止地方隻到“南宋的白話文”。這應該是當時講課的時間有關。雖然不過半部文學史講義,在當時也產生了些影響。


  胡適的文學史講義很注意趣味性,譬如大量援引詩章進行比較,把文學史活生生地展開聽眾麵前。在講義中,他反複強調平民文學是新文學的重要源泉,體現了胡適平民文學觀。


  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胡適因為身體多病,加上因名聲在外,應酬頗多,事情繁雜,忙忙碌碌中,他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在學術上的所得大不如最初歸國那幾年,這令他自己對自己很不滿意。


  例如他在1921年7月8日的日記中評價自己說:“我想我這兩年的成績,遠不如前二年的十分之一,真可慚愧!”


  從研究著述方麵看,也確是這樣。胡適在1921年完成的主要著作是《章實齋年譜》,1922年1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2月26日,胡適收到商務印書館寄來的40本樣書,他在日記中說:“此書是我的一種玩意兒,但這也可見對於一個人作詳細研究的不容易。我費了半年的閑工夫,方才真正了解一個章學誠。作學史真不容易!若我對於人人都要用這樣一番工夫,我的《哲學史》真沒有付印的日子了!我現在隻希望開山辟地,大刀闊斧地砍去,讓後來的能者來做細致的工夫。但用大刀闊斧的人也須要有拿得起繡花針兒的本領。我這本《年譜》雖是一時高興之作,他卻也給了我一點拿繡花針的訓練。”


  胡適歸國後所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嚐試集》,以及對《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的研究,都具有開創性的示範作用,也就是他的“開山辟地,大刀闊斧地砍去”,但因為涉獵較廣,往往不能繼續做專一深入的努力。到了1922年,在古典小說方麵,胡適除了為亞東圖書館標點本《三國誌演義》作《三國誌演義序》外,還完成了《吳敬梓年譜》。此外,胡適在學術方麵的主要著述還有為《申報》五十周年紀念刊《最近之五十年》撰寫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和《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


  10月,胡適的《先秦名學史》英文版由亞東圖書館出版,這其實是他當年的博士論文的整理稿。


  在對自己不滿意的同時,他對國學界的現狀也憂心忡忡,在8月28日的日記中言道:“現今的中國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隻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隻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內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了,羅跟葉沒有條理係統,隻有王國維最有希望。”


  這一年,胡適的很多的精力是用在了創辦和編輯《努力周報》,參與全國教育規劃改革,以及北大教學研究的管理籌劃等事務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