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1918年1月11日,曾與一班朋友去遊上莊西麵的上溪山口,憑吊明末遺民“采薇子”墓。
采薇子墓修建於上金公路旁一片桑豆混種的農田中,四周青山環抱。墓地建得較為簡陋,沒修墓道,需要穿過一片薯地才能來到墓前。新墓高約一米二,墓前矗立的花崗岩石碑上刻有“文化傳播者——采薇子墓”及立碑年份,並無其他文字及墓誌銘。墓地沒有半點奢繁之氣,其自然沉穩,毫不張揚的風格似乎更符合采薇子的隱逸之情。
關於“采薇子”其人,據績溪縣舊誌記載,清順治初年,有無名隱士由義子忠侍隨來績溪縣上莊上溪山(今上金山)一帶,衣衫襤褸,夜宿路亭,靠拾幹柴煮野菜度日,偶爾入私塾作詩文,文字工整,文理深奧,多數不被人理解。有人向其索取詩文,不用草稿搖筆揮灑而就,自署“采薇子”。據此推測此人必是具有民族氣節的南明王朝舊臣。南明亡後不願仕清而效仿殷商時期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野菜為生並作采薇歌的故事。後來采薇子父子定居餘川村汪輔老家。康熙中期,父子相繼去世,當地汪姓村民將他們葬於上溪山口。
乾隆初,當地文人汪雲尋訪采薇子故跡為其立墓碑,題“采薇子墓”四字。
胡適作了一首五言詩:“野竹遮荒塚,殘碑認故臣。前年亡虜日,幾個采薇人?”
1月下旬,胡適留江冬秀在家奉侍母親,獨自一人回北京去了。
胡適初到北大的第一個學期,由於忙於教學、家庭和婚事,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字不是很多,主要有白話詩《人力車夫》、《新婚雜詩》以及《論小說及白話韻文—答錢玄同書》、《歸國雜感》等文章。
1918年1月,《新青年》編委會進行了改組,成員基本由北大教授組成,由胡適、錢玄同、李大釗、劉半農、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人。自當月15日出版的第四卷第一號起,所有撰譯稿件均由編輯部成員負責,不再接收外來投稿,而且從這一期起,全部刊登白話詩文。
1918年3月,胡適為《新青年》寫了篇長文,他在3月17日的家書中說:“這篇文字將來一定很有勢力,所以我雖吃點小辛苦,也是情願的。”這篇胡適頗為自信的長文便是1918年4月發表於《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和《文學改良芻議》算得上是姊妹篇,前者也是後者接續。
胡適所以寫這篇文章如他文章中所說:“我的《文學改良芻議》發表以來,已有一年多了。這十幾個月之中,這個問題居然引起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討論,居然受了許多很可使人樂觀的響應。我想我們提倡文學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從破壞一方麵下手。但是我們仔細看來,現在的舊派文學實在不值得一駁。……他們(指舊文學)所以還能存在國中,正因為現在還沒有一種真有價值、真有生氣、真可算作文學的新文學起來代他們的位置。有了這種“真文學”和“活文學”,那些“假文學”和“死文學”,自然會消滅了。所以我望我們提倡文學革命的人,對於那些腐敗文學,個個都該存一個“彼可取而代也”的心理,個個都該從建設一方麵用力,要在三五十年內替中國創造出一派新中國的活文學。 我現在作這篇文章的宗旨,在於貢獻我對於建設新文學的意見。”
對於 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的破壞性的“八不主義”:即一,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二,不作“無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語爛調。五,不重對偶: 文須廢駢,詩須廢律。六,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話俗字。
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出了建設性的四條:“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這是‘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一條的變相。 二,有什麽話,說什麽話;話怎麽說,就怎麽說。這是二、三、四、五、六諸條的變相。 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這是‘不摹仿古人’一條的變相。 四,是什麽時代的人,說什麽時代的話。這是‘不避俗話俗字’的變相。”
總而之言之,胡適說:“我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隻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隻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國語。國語沒有文學,便沒有生命,便沒有價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發達。這是我這一篇文字的大旨。”
接下來,胡適說:“我曾仔細研究:中國這二千年何以沒有真有價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學’?我自己回答道:‘這都因為這二千年的文人所作的文學都是死的,都是用己經死了的語言文字作的。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所以中國這二千年隻有些死文學,隻有些沒有價值的死文學。’
“我們為什麽愛讀《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呢?因為這兩首詩是用白話作的。為什麽愛讀陶淵明的詩和李後主的詞呢?因為他們的詩詞是用白話作的。為什麽愛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諸詩呢?因為他們都是用白話作的。為什麽不愛韓愈的《南山》呢?因為他用的是死字死話。……簡單說來,自從《三百篇》到於今,中國的文學凡是有一些價值有一些兒生命的,都是白話的或是近於白話的。其餘的都是沒有生氣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陳列品!”
於是,胡適得出結論說:“因此我說,“死文言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作國語的文學。”
今天,回過頭來看,胡適的這些話肯定是走了極端。雖然他在文章中做出說明:“讀者不要誤會,我並不曾說凡是用白話作的書都是有價值、有生命的。我說的是:用死了的文言決不能作出有生命有價值的文學來。”
是的,白話作的書不一定有價值,文言做的書就一定沒價值嗎?當然,胡適在這裏是為了大力提倡白話文,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和文言文相比,白話文肯定更容易表達思想和情感,也更容易有利於讀者的理解和領會。
所謂人無完人,文章也應該是同樣。但是,胡適在文章中提出的:“是從文學一方麵著想,若要活文學,必須用國語。如今且說從國語一方麵著想,國語的文學有何等重要。”的思想在當時是至關重要。
針對有人提出:“若要用國語作文學,總須先有國語。如今沒有標準的國語,如何能有國語的文學?”
胡適:“這乎有理,其實不然。國語不是單靠幾位言語學的專門家就能造得成的;也不是單靠幾本國語教科書和幾部國語字典,就能造成的。若要造國語,先須造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自然有國語。……總而言之,我們今日所用的“標準白話”,都是這幾部白話的文學定下來的。我們今日要想重新規定一種‘標準國語’,還須先造無數國語的《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
“以我以為我們提倡新文學的人,盡可不必問今日中國有無標準國語。我們盡可努力去作白話的文學。我們可盡量采用《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的白話。有不合今日的用的,便不用它;有不夠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話來補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來補助。這樣做去,決不愁語言文字不夠用,也決不用愁沒有標準白話。中國將來的新文學用的白話,就是將來中國的標準國語。造中國將來白話文學的人,就是製定標準國語的人。”
如何創造新文學呢,胡適說:“以為創造新文學的進行次序,約有三步:(一)工具;(二)方法;(三)創造。前兩步是預備,第三步才是實行創造新文學。
“一)工具。古人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寫字的要筆好,殺豬的要刀快。我們要創造新文學,也須先預備下創造新文學的‘工具’。我們的工具就是白話。我們有誌造國語文學的人,應該趕緊籌備這個萬不可少的工具。預備的方法,約有兩種:
“甲)多讀模範的白話文學。例如《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宋儒語錄,白話信劄;元人戲曲,明清傳奇的說白。唐宋的白話詩詞,也該選讀。
“乙)用白話作各種文學。我們有誌造新文學的人,都該發誓不用文言作文:無論通信,作詩,譯書,做筆記,作報館文章,編學堂講義,替死人作墓誌,替活人上條陳,……都該用白話來作。……
“二)方法。我以為中國近來文學所以這樣腐敗,大半雖由於沒有適用的“工具”,但是單有“工具”,沒有方法,也還不能造新文學。做木匠的人,單有鋸鑿鑽刨,沒有規矩師法,決不能造成木器。文學也是如此。若單靠白話便可造新文學,難道把鄭孝胥、陳三立的詩翻成了白話,就可算得新文學了嗎?難道那些用白話作的《新華春夢記》、《九尾龜》,也可算作新文學嗎?我以為現在國內新起的一班“文人”,受病最深的所在,隻在沒有高明的文學方法。……
“大凡文學的方法可分三類:
“1)集收材料的方法。中國的“文學”,大病在於缺少材料。那些古文家,除了墓誌、壽序、家傳之外,幾乎沒有一毫材料。因此,他們不得不作那些極無聊的《漢高帝斬丁公論》,《漢文帝唐太宗優劣論》。至於近人的詩詞,更沒有什麽材料可說了。近人的小說材料,隻有三種:一種是官場,一種是妓女,一種是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中等社會(留學生、女學生之可作小說材料者,亦附此類),除此之外,別無材料。最下流的,竟至登告白征求這種材料。作小說竟須登告白征求材料,便是宣告文學家破產的鐵證。我以為將來的文學家收集材料的方法,約如下:
“甲)推廣材料的區域。官場、妓院與齷齪社會三個區域,決不夠采用。即如今日的貧民社會,如工廠之男女工人、人力車夫、內地農家、各處大負販及小店鋪,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學上占一位置。並且今日新舊文明相接觸,一切家庭慘變,婚姻苦痛,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適宜,……種種問題,都可供文學的材料。
“乙)注意實地的觀察和個人的經驗。現今文人的材料大都是關了門虛造出來的,或是間接又間接的得來的。因此我們讀這種小說,總覺得浮泛敷衍,不痛不癢的,沒有一毫精彩。真正文學家的材料大概都有“實地的觀察和個人自己的經驗”做個根底。不能做實地的觀察,便不能做文學家;全沒有個人的經驗,也不能做文學家。
“丙)要用周密的理想作觀察經驗的補助。實地的觀察和個人的經驗,固是極重要,但是也不能全靠這兩件。例如施耐庵若單靠觀察和經驗,決不能作出一部《水滸傳》。個人所經驗的,所觀察的,究竟有限。所以必須有活潑精細的理想(Imagination),把觀察經驗的材料,一一的體會出來,一一的整理如式,一一的組織完全;從已知的推想到未知的,從經驗過的推想到不曾經驗過的,從可觀察的推想到不可觀察的。這才是文學家的本領。
“2)結構的方法。有了材料,第二步須要講究結構。結構是個總名詞,內中所包甚廣,簡單說來,可分剪裁和布局兩步。
“甲)剪裁。有了材料,先要剪裁。譬如做衣服,先要看哪塊料可做袍子,哪塊料可做背心。估計定了,方可下剪。文學家的材料也要如此辦理。先須看這些材料該用作小詩呢,還是作長歌呢?該用作章回小說呢,還是作短篇小說呢?該用作小說呢,還是作戲本呢?籌劃定了,方才可以剪下那些可用的材料,去掉那些不中用的材料;方才可以決定作什麽體裁的文字。
“乙)布局。體裁定了,再可講布局。有剪裁,方可決定‘做什麽’;有布局,方可決定‘怎樣做’。材料剪定了,須要籌算怎樣做去始能把這材料用得最得當又最有效力。例如唐朝天寶時代的兵禍,百姓的痛苦,都是材料。這些材料,到了杜甫的手裏,便成了詩料。如今且舉他的《石壕吏》一篇,作布局的例。這首詩隻寫一個過路的客人一晚上在一個人家內偷聽得的事情。隻用一百二十個字,卻不但把那一家祖孫三代的曆史都寫出來,並且把那時代兵禍之慘,壯丁死亡之多,差役之橫行,小民之苦痛,都寫得逼真活現,使人讀了生無限的感慨。這是上品的布局工夫。又如古詩《上山采簾蕪,下山逢故夫》一篇,寫一家夫婦的慘劇,卻不從“某人娶妻甚賢,後別有所歡,遂出妻再娶”說起,隻挑出那前妻山上下來遇著故夫的時候下筆,卻也能把那一家的家庭情形寫得充分滿意。這也是上品的布局工夫。 近來的文人全不講求布局,隻顧湊足多少字可賣幾塊錢,全不問材料用的得當不得當,動人不動人。他們今日作上回的文章,還不知道下一回的材料在何處!這樣的文人怎樣造得出有價值的新文學呢!
“3)描寫的方法。局已布定了,方才可講描寫的方法。描寫的方法,千頭萬緒,大要不出四條: 1.寫人。 2.寫境。 3.寫事。 4.寫情。 寫人要舉動、口氣、身分、才性,……都要有個性的區別:件件都是林黛玉,決不是薛寶釵;件件都是武鬆,決不是李逵。寫境要一喧、一靜、一石、一山、一雲、一鳥,……也都要有個性的區別。《老殘遊記》的大明湖,決不是西湖,也決不是洞庭湖;《紅樓夢》裏的家庭,決不是《金瓶梅》裏的家庭。寫事要線索分明,頭緒清楚,近情近理,亦正亦奇。寫情要真、要精、要細膩婉轉、要淋漓盡致。 有時須用境寫人,用情寫人,用事寫人;有時須用人寫境,用事寫境,用情寫境;……這裏麵的千變萬化,一言難盡。”
毫不誇張的說,胡適的這些精彩論斷,對今天的人們照樣大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