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競業旬報
1906年夏,湖南同盟會員禹之謨等將陳天華、姚宏業二人的靈柩運往長沙。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遺骸運抵長沙,民眾不顧當局阻撓,於29日(陰曆閏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於嶽麓山“以彰義烈”。是日,長沙全城學生出動,送葬隊伍幾萬人,長達10餘裏。“送葬學生皆著白色製服,自長沙城中觀之,全山為之縞素”。“清朝官紳鹹為屬目,以為民氣伸張至此,其禍至足以淪宗社”。
陳天華、姚宏業墓位於嶽麓山麓山寺左後方,分塚共塋。1906年6月公葬於此,1912年重修。墓地麵積66平方米。墓坐西北朝東南,墓身為花崗石鑿成的長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圍正中,棺長2.5米,寬1.02米,高0.76米。立漢白玉石碑四通,中間兩通分別刻“陳烈士天華之墓”,“姚烈士宏業之墓”,左右附碑分別刻“中華民國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香爐、石凳、欄杆等設施,兩旁各立石鼓一對,四周環以花崗岩石圍。墓地有登山石徑導入。
後來胡適還在中國公學的《競業旬報》上,發表了一篇《姚烈士傳略》的長文,從第16期連載至26期。從書中能看出少年胡適非常敬佩姚宏業。他在《姚烈士傳略》中說:“姚烈士把這‘救國’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責任,他又把‘中國公學’四個字看做可以救國的方法與手段,表明他極可愛極可敬極有血性極有責任心。”並盛讚‘陳天華’是一位極有熱血的人,把姚宏業與陳天華相提並論。
入學考試的國文題目是“言誌”,答題時,監試的總教習馬君武幾次踱步到胡洪騂身邊,側頭看他答題。
胡適交卷後,馬君武將胡適的卷子看了幾遍,愛不釋手。他笑嘻嘻地拿去給譚心休、彭施滌先生傳看,說:“公學得了一個好學生。”
譚心休說:“可惜,胡洪騂的土話太重了。”
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後改名和,字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於廣西桂林恭城縣。是中國近代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創建人和首任校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期間結識孫中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參與組建中國同盟會,是中國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旋即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後又擔任孫中山革命政府秘書長、廣西省省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是中國國民黨元老級人物。
民國十三年(1924年),馬君武開始淡出政壇,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業,先後擔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國立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與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馬”之譽。
譚心休,字介人,號毅君,寶慶府城(今邵陽市)人。生於清鹹豐十年,早期革命黨人,辛亥革命時參與湖南光複。
1906年9月,胡適住進了中國公學,便成了馬君武最得意的弟子。而胡適也極敬重馬君武這位老師,後來二人一直保持著聯係。
胡適在美留學期間,馬君武有詩《贈胡適》:
已與斯人約,今生為弟兄。思君隔蒼海,學技在紅塵。主義即宗教,艱難證性情。相期作琨逖,學劍趁雞鳴。
馬君武應該是將譚心休說“可惜,胡洪騂的土話太重了”的話告訴過胡適。語言是用之交流的,自己說話別人聽不懂怎麽可以?胡適的寓室裏四川同學最多,四川話清楚幹淨,接近普通話,胡適很快學會了四川普通話。
“我的同學中四川人最多;四川話清楚幹淨,我最愛學他,所以我說的普通話最近於四川話。二三年後,我到四川客棧(元記、厚記等)去看朋友,四川人隻問,‘貴府是川東,是川南?’他們都把我看作四川人了。”
胡適進中國公學後,看一起的同學,有的剪了辮子,穿著和服,拖一雙木屐,一身日本裝束;有的戴著眼鏡,捧著個水煙袋,完全是內地紳士氣派。他們的年紀都比胡適大,有許多人是革命黨,在學校裏組織革命團體,進行革命活動。有些激進的同學,往往還強迫那些有辮子的同學剪辮子。他們把胡適看作小弟弟,也就沒有強迫他剪辮,讓他腦後那根小辮子一直翹翹的拖著。
與胡適同寢室住的,有一個鍾文恢,號古愚,江西人,約莫二三十歲年紀,留著一撮小胡子,所以人們都叫他鍾胡子。他們組織了一個競業學會,會址就在離學校不遠的北四川路厚福裏。鍾胡子是會長,他介紹胡適入了會。
競業學會的第一件事業就是創辦一個白話的旬報,就叫做《競業旬報》。
該報於1906年10月28日(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創刊。傅熊湘(君劍)、張丹斧、胡適先後主編,謝誚莊、丁洪海、劉複基、蔣翊武等編撰。以“振興教育,提倡民氣,改良社會,主張自治”為主旨,其實這都是門麵話,骨子裏是要鼓吹革命。他們的意思是要“傳布於小學校之青年國民”,所以決定用白話文。
鍾胡子見胡適常看小說,又能作古文,就向他約稿,勸他為旬報寫白話文章。於是,出版的第一期旬報上,便登出了胡適生平的第一篇白話文章——《地理學》。講的是“地球是圓的”一類通俗的地理學知識。從此,他成了《競業旬報》的作者。
既然是作者,按文人慣例,就得有一個以至幾個講究的筆名和別號。胡適當時正讀《老子》,讀到第33章頭幾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
覺得這“自勝者”四個字好極了,就取別號叫“希”;又稱“期自勝生”,即以此為他第一篇白話文章的署名。稍後,又從他父親字鐵花,為自己取筆名“鐵兒”、“鐵”,音轉為“蝶兒”、“蝶”等。在《競業旬報》上,也開始使用“適”“適之”的名字,及“適”的別號,還用過“冬心”、“溟遊”等一些筆名,多到十幾個,很有一點作家派頭了。
發表《地理學》以後,胡適的膽子大起來,忽然動心思做小說,而且一開始就做長篇,用章回體。小說的題目定為“真如島”,擬定了40回的回目,遂動手創作。從旬報第3期開始連載。
當時,胡適還隻是十幾歲的少年。《真如島》的故事情節頗為連貫,但每一回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分別著力批判了早婚、近親結婚、陰陽八字、果報輪回和誦經拜佛等。其中提及的一些桑梓風俗,直到晚年,仍然時常勾起他的回憶。
《真如島》的第六回,說徽州府績溪縣下泉村人胡瑙,因村中做善會,熱鬧得了不得,“原來這善會要整整的做十天”,到第四天時,“合村人家都戒絕葷腥,一概吃素齋”。胡瑙帶著親戚孫紹武、程翼璜、程翼華三人去看會場,“那會場是借胡家的祠堂來做的,很是廣闊,大門首立了二個紙紮的菩薩,一個紅麵長須,一個青麵獠牙,都有一丈多高”,胡瑙見了連忙拜揖頂禮……
程翼華便問道:“姑夫,這是什麽菩薩?好怕人呀!”
胡瑙低聲答道:“這一位是大王菩薩,便是唐朝的雷萬春將軍。”又用手指道:“那一位是小王菩薩,便是唐朝的南霽雲將軍,都是生則為英死則為靈的大英雄呀!”……
邊說邊走,眼看著就進了大門,上麵塑著一位菩薩,“粉紅臉兒,年紀像是甚輕”。胡瑙道:“這位太子菩薩,便是唐朝的張巡,兩旁這些菩薩,都是那睢陽城內戰死的三十六人。當日虧得他保障了江淮數郡,我們這裏的人才得不遭兵難。”
胡瑙提及的“張巡”,在唐朝曆史上是實有其人。此公為開元末年進士,安祿山起兵後,詔拜禦史中丞,守護睢陽。據正史記載:“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他與太守許遠以微弱兵力,抗擊數十萬叛軍,苦撐數月,終因糧盡援絕,城陷被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的相關史料,張巡麾下諸部將中,以雷萬春、南霽雲最為著名。
胡適是安徽省績溪縣上莊村人,《真如島》中的“下泉村”,從命名方式來看與此頗相契合(“上莊”亦稱“上川”,“上”與“下”相對,“川”與“泉”同類)。大王、小王和太子會等,留給胡適的印象大概極深,直到晚年,他在各種場合都還時常提及。譬如,一九六○年四月六日,寓居台北的胡適從“中研院”出來,“在出來的車上,看見南港一帶家家戶戶的拜拜情形,很熱鬧”,這陡然勾起了他的回憶:
《真如島》陸陸續續在旬報上連載,續至第11回便停止了,沒有做完。這是胡適生平所作的惟一長篇小說,也是他的第一個未完成的“半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