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老家績溪
雖然出生於江蘇省鬆江府川沙縣,但胡適更願意說他是安徽省績溪縣人。
績溪位於黃山與天目山接合部,縣界及境內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0餘座,重巒疊嶂,溪流縱橫,地勢高於鄰縣,史稱“宣歙之脊”。山脈、盆穀相間,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貫通南北的斷裂帶,縣城位於斷裂帶中南段的華陽斷陷盆地。清涼峰踞縣境東端,界皖、浙兩省三縣,頂峰及其北坡坐落境內。中部東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別入錢塘江和長江。
績溪屬徽州府,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全境多山,風景雖然秀美,但山多地少,土瘠民貧。因此,徽州人大多離鄉撇井,外出做生意,以善於經商聞名全國,甚至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
有人說,這樣的特殊地理生活條件,造就了徽州人的三個突出特點:其一、重鄉黨觀念,以“徽州幫”為最有名。其二、艱苦奮鬥的精神,有“徽駱駝”、“績溪牛”之稱。其三、重文化教育,出了像朱熹以及胡仔、江永、戴震、俞正燮、淩廷堪、胡培等許多著名學者。
是不是真的如此,還需史家去考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徽商和晉商一樣,確是很值得自豪的一族。
有意思的是,這些特點,在胡適身上幾乎都有體現。他以徽州人自居,愛吃徽州鍋,喜歡攀徽州同鄉關係。1953年1月,他為績溪旅台同鄉會題辭,寫的便是“努力做徽駱駝”六個字。直到晚年,他為淩鴻勳編著的《詹天佑先生年譜》作序,仍不忘以詹天佑的“徽州同鄉後輩”自居。對於徽州曆代的幾位著名學者,更是常常念在口中,寫在文章裏,欽敬不已。
皖南的山生得好,綠得深。到了這一帶,勢雖不雄,峰頭卻依得緊,依得密,分不出一點斷處,顯出一種結實的樣子。過雞公關,在績溪城西約80裏,橫起一座大會山,在它的下麵,牆色粉白、屋簷青黛的房子散了一片,便是胡適的老家——上莊村。是胡氏聚族而居的一個大村落,是群山環抱著一塊小小的盆地。山峰蒼翠,聳立村北,像藍天底下綠色屏障,護衛著整個山村。清澄的常溪河,由村西向南,潺潺流淌,穿過楊林石橋,蜿蜒東去。作為母親河滋潤著上莊的農田。
世代聚居上莊的胡氏,據說始祖昌翼公原非胡姓,而是唐昭宗李曄的太子。因避朱溫之亂,隨義父胡三公逃亡南方,匿居民間,便改從胡姓。後唐同光三年(975)以明經登第,故世稱“明經胡氏”,至今民間仍稱之為“李改胡”。這些既闊且貴的事跡卻不見於史冊,很可能是胡氏後裔為神化抬高他們的祖宗而寫在族譜裏的一種杜撰。
胡氏雖找到了貴為帝胄的祖宗,遷居上莊以後的六百餘年間,卻並無仕宦顯赫之人。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胡適的父親胡傳做到了“三品銜在任候補知府台灣台東直隸州知州”,要算是上莊胡氏族中最顯赫的官兒了。
胡適的家族,原本不是什麽書香門第,而是幾代經商,做茶葉生意。他的高祖由小本經營,居然在上海的川沙開設了一家小小的茶葉店。他的祖父擴大營業,並在上海華界增設了一家支店。到他父親胡傳做了官,本錢充裕了,生意便越做越興隆。胡傳死後,家裏還留有上海一家裕興泰茶葉店,一家公義油棧,在漢口還有一家兩儀酒棧。隻是因為胡適的父親胡傳的逝去,這些產業也先後隨之而陷入了不景氣。
胡家第一個有誌讀書的,就是我們前邊幾次提到的,胡傳的伯父,也就是胡適的伯祖父胡奎照,字星五。可憐他寒窗苦讀十餘載,連個秀才也沒考上,隻在鄉裏教私塾,人稱星五先生。
胡適出世後剛滿90天,其父奉旨調往台灣。
胡傳到台灣任“全台營務處總巡”,在6個月內將全島考察一遍,這趟壯遊,南到恒春,北至滬尾 (淡水) ,深入後山台東、花蓮、宜蘭,遠達外島澎湖,親赴全台31營、28哨、2隊,考察防務設施及訓練情形。接著,辦理台南鹽務,積弊一清,鹽務大有起色。
1893年,奉委“代理台東直隸州知州”一職,兼“鎮海後軍各營”統領,大力掃除軍中鴉片,加強後山防務。在台任職3年6個月,迄台灣割日,奉命內渡。
胡傳生前最後的官銜是“ 誥授通議大夫、賞戴花翎、江蘇候補知府、前台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領鎮海後軍各營屯”,賞加三品銜。
胡傳在台東州官期間,獎勵農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職,整頓營務,鞏固海防,心力大多投注在軍事方麵。在他的《台灣日記與稟啟》裏,詳細記錄了他在台東將近兩年(光緒19年6月1日至光緒21年閏5月3日 , 1893.7.13 ~ 1895.6.25)所做的努力。從這些記錄裏,非但可以看出清代末年政治和軍事的一部分情形,也可以知道當時少數知識分子對於時局的態度,以及一個實事求是的讀書人對於改進政治的措施。
這些理想,雖因台灣割讓日本而未實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近代中國邊疆的開發史上,其事跡足以名垂青史。
到1893年春天,馮順弟便帶著一家子,抱著小兒,去台灣投親。在胡傳做官的台南和台東,度過了將近兩年的很快樂的團居生活。
那時已年過52歲的胡傳。在公務之暇,剪一些紅紙方箋,用毛筆端端正正寫上楷字,教年僅20的馮順弟認字。他們兩人又一起教剛過兩歲的小兒也開始咿呀識字,父親當教師,母親既是學生又兼助教。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間很美好的情愛和天倫之樂。到離開台灣時,母親認了近千字,小兒胡適也認了七百多字。
幸福是那樣短暫,瞬息即逝,悲痛卻來得那樣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第二年,胡適母子剛離開台灣,回到績溪故鄉不久,就傳來了他父親胡傳病死在廈門的噩耗。
這家庭的巨變和不幸,在胡適幼小的心靈裏,留下的記憶是:“這時候我隻有三歲零八個月。我仿佛記得我父親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隻覺得天地都翻覆了!我隻仿佛記得這一點淒慘的情狀,其餘都不記得了。”
胡適的母親遭到這般沉重的打擊,當時還隻有22歲多2個月零17天,虛齡也隻23歲!她在人生的途路上還剛剛邁開幾步,剛剛嚐到一點生活的甜蜜,便青年喪夫,做了寡婦,這是一個中國婦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後母,周旋諸子諸婦之間”,再加上家業中落,經濟困窘,如胡適所說,“困苦艱難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胡適的母親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因為丈夫的逝去,年僅23歲的馮順弟成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
馮順弟仁慈而質樸,為主持好一大家子,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寧願個人受些委屈,也不願弄得家庭不和。婆媳關係曆來難處,何況是年紀輕輕的婆。胡適大嫂二嫂都生的是兒子,一不順心便打孩子出氣,一邊打還一邊說些尖刻話來刺激胡適的母親。馮順弟總是裝著聽不見、忍辱負重,從來沒說一句傷人感情話。但她也是一個講原則人,盡管處事逆來順受,但卻不接受人格侮辱。
胡適的五叔是個遊手好閑之徒,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胡適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肯定給他好處不少。不知怎麽的,此話傳到胡適母親耳中。她氣得大哭,請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當麵質問他她給某人什麽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這一切胡適都看在眼裏,他的身上留有母親品格的烙印。胡適後來也坦承,他日後好脾氣的養成,和他這段日子的冷眼旁觀很有關係。童年的鄉村生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深刻、無以替代的影響。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她從不溺愛獨子。胡適說:“她從來不在別人麵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事,她隻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嚴厲目光,就嚇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
有一個初秋的夜晚,胡適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隻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母親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適家住,她怕胡適冷,拿了件小衫出來叫他穿上。
胡適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胡適隨口答道:“娘(涼)什麽、老子都不老子呀。”(意即老子已經死了或不在身邊。有可能來源於胡適的兩個嫂子說的風涼話。)
胡適剛說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裏走出來,胡適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
晚上人靜後她罰胡適跪下,重重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麽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母親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胡適上床去睡。
胡適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麽微菌,後來足足害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
胡適母親心裏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適叫醒,真用舌頭舔他的眼翳。
馮順弟這種既嚴厲又保護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正經做人、愛惜名譽,這為他日後不斷上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