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漸行漸遠
盡管在思想和做法上有諸多的不同意見,但在大局上,特別是在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的最初兩年裏,蔡元培在總體上,對內而言,在國民黨內部爭鬥中是站在蔣介石集團一邊的,對外則是的全力支持“清黨”的。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操縱下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蔡元培作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代表,發表了演說,明確提出當時的武漢國民政府,“受.共.產.黨妨害”和俄國人操縱,應予取消。
??6月19日至21日,他又與胡漢民、吳稚暉、張靜江等,追隨蔣介石參加與西北軍閥馮玉祥商討聯合清共的徐州會議,並在這年9月,促成了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並的“寧漢合流”。蔡元培與汪精衛、胡漢民、李烈鈞、譚延闓五人,在合並後的國民政府委員會中被列為常務委員。
??當時在南京,有蔣介石控製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控製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另外上海和各地都有一些軍閥把持的地方政權,但是主要以南京和武漢,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主。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在反.共問題上已沒有分歧,武漢方麵漸有妥協趨勢。
??為了實現“合作清黨”、“統一黨務”,通過一係列醞釀和接觸,馮玉祥從中牽線,與各方反複電商,於7月20日提出解決寧、漢合作的具體辦法。汪精衛等表示願意“和平統一”,同意“遷都南京”。
??蔣介石、李宗仁、胡漢民等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讚成各方“共同北伐”。8月上旬,寧、漢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妥協。
??由於南京的蔣介石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處境漸顯不利,加之蔣的國民革命軍在徐州戰場被孫傳芳打的一敗塗地,蔣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這是他的第一次下野。
??蔣介石的下台促使南京和武漢方麵迅速靠攏,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並,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史稱“寧漢合流”。
??這一期間,蔡元培繼續積極地支持蔣介石。蔣介石宣布下野後,蔡元培與胡漢民、吳稚暉等人即聯合通電,聲明與蔣介石同進退,同時辭職。
??在隨後的寧漢談判中,蔡元培與蔣介石的政敵——汪精衛針鋒相對,他聯合張靜江、李宗仁、吳稚暉、李石曾等,以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名義彈劾汪精衛,指斥汪精衛口是心非、阻礙清共。
??蔣介石的下野當然隻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他並未失去江浙財團和國民黨黃埔係軍官的支持。
??1927年12月10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通過恢複蔣介石國民革命軍部司令的職務。身為國民黨元老的蔡元培即發表擁蔣宣言,他在南京向新聞界說,蔣介石“功在黨國,此次再任艱巨,自極讚同。餘意蔣先生複職後,必能將所有軍隊凡立於鏟除共.黨、打倒軍閥之旗幟者,結合為一”。
??隨後蔡元培又與國民黨軍政首領們一道去南京車站迎接蔣介石複職,並在歡迎會上發表講話稱,蔣介石“與本黨曆史甚深”,蔣的複職,“不獨北伐可以進展,而一切困難問題,亦可解決。”
??在當時的蔡元培看來,蔣介石是國民黨中可靠的老同誌,又是國民革命軍的領導者,隻有支持蔣介石這樣年富力強的領導者才能完成北伐大業、進而完成統一中國的革命事業。
??空前慘烈的清黨大捕殺,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蔡元培對蔣介石的支持,但畢竟埋下了諸多芥蒂。而讓蔡元培這樣的自由知識分子,更為不滿的是蔣介石日益顯露出的獨裁傾向。漸漸地,蔡元培不再毫無保留地支持蔣介石了。
??1928年9月,蔡元培以在國民黨《三民半月刊》第1卷第4期發表《三民主義的中和性》一文告誡國民黨當局在反.共的同時要謹防出現法西斯主義貨色,指出“若口唱三民主義,而精神上不是法西斯,便是波爾雪維克(即布爾什維克),那就是孫先生的罪人了”。
??1928年10月8日,國民黨的中常會再次推蔡元培為國民政府委員並兼任監察院院長。蔡元培感到,這個任命實際上是出於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派係鬥爭的需要,他不願去趟這個渾水。
??在10月13日寫給吳稚暉的私函中,蔡元培寫道,“此次國府委員名單及院長與主席人選,完全由先生及張、李兩先生提出,諸先生不避嫌之勇氣,固為可佩,然未免太露骨,如留弟一人,立於半超然之地位,仍亦不為無益”。
??他建議讓與蔣介石關係密切且同樣老資曆的張靜江來幹這個職務,私下裏他卻對胡適說:“這時候哪有監察的事可做?”
??從這個時候開始,蔡元培這個在國民黨內有影響的人物,在黨內紛爭中,不再堅定地站在中國政壇日益崛起的蔣介石一邊,而是采取了他常說的“超然”態度,有時甚至站到了蔣介石的對立麵。
??1929年,蔣介石的親信、湖南省主席魯滌平被國民黨中的桂係免職,與南京的蔣介石政府發生矛盾。蔡元培作為“湘案”的查辦員,反對蔣介石用武力對付桂係。調解過程中,蔣介石扣押了由蔡元培等國民黨四元老邀請來南京的李濟深。蔡元培知道後深為驚怒,對蔣介石的種種行徑越發反感。
??1931年2月,國民黨早期領導人、時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因拒絕支持蔣介石的有關舉措,被蔣介石扣押軟禁,引發國民黨內反蔣各派聯合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形成嚴重的寧粵對峙,雙方劍拔弩張。
??蔡元培作為南京方麵的代表,與張靜江、吳稚暉等赴廣東居中調解。
??在寧粵雙方的談判會議上,蔡元培先後擔任會議主席。
??時任會議秘書的程滄波回憶說:“蔡先生當時做主席,盡管李文範在那裏跳,伍朝樞冷嘲熱諷地罵,他坐在席上絲毫不動。……寧粵相爭,盡管鬧得滿天星鬥,但蔡先生處之泰然。這一段期間,我跟蔡先生接觸很多,不但白天有接觸,晚上也常到他那裏。他很少談和談的事,也不談現實的問題,他很超然,眼光看得很遠,仍然是談教育、談思想、談文化。”
??在私下,蔡元培這時與國民黨內反蔣的鄧演達、陳銘樞來往,參與策劃倒蔣活動。他們商定,看準時機在軍事上占領閩粵一帶,然後由蔡元培領銜發表對時局的宣言,呼籲和平、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陳樞銘後來回憶:“其時,我認為蔡元培有政治威望,擇生(即鄧演達)有群眾基礎,我有軍事力量,我們三人合作計劃實現,定可另開一新局麵。”
??恰在隨後,發生了震驚國人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中國東北。為避免國內的政治分裂,使外敵有隙可乘,蔡元培與陳樞銘遂放棄倒蔣的計劃。
??這時蔡元培的身份仍是受蔣介石指派的南京方麵談判代表。但在談判中,蔡元培沒有替蔣介石說話,他抵廣東後不久,即接受廣東方麵提出的和解條件:任命陳銘樞為京滬衛戍司令,調他的十九路軍駐紮京滬一帶。接受把蔣介石下野做為雙方和解的先決條件。
??聞知蔡元培輕易接受粵方條件、以自己下野促成雙方和解,蔣介石十分生氣,第二天即致電斥責。支持蔣介石的李石曾、吳鐵城等也紛紛致電蔡元培,表示反對。
??“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政治策略。一方麵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出東北,將中國大片疆域拱手讓與日本人。另一方麵加緊對共產黨的圍剿,全然不顧國內一片抗擊日寇的呼聲。這時候反對蔣介石的國民黨高層也給蔣介石更大的壓力,他們逼迫蔣介石交出權力。為了給國民黨內外一個交代,蔣介石隻好第二次下野。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從1931年12月15日開始,到1932年1月28日結束,曆時隻有一個多月。由於蔣介石共進退的財政部長宋子文也宣布辭職,於是南京國民政府人財兩空,政府混亂。這樣一來,國民黨內又響起起用蔣介石的呼聲,於是蔣介石順理成章地第二次複出。
??對蔣介石的這一次複出,蔡元培非但沒有表達歡迎之意,反而在汪精衛邀請他加入蔣汪聯合政府的時候予以回絕。
??他說:“救國必須分工,自獻宜稽效率。運籌帷幄之內,折衝尊俎之間,實非墟如弟者,所能助力。若強作解事,相與周旋,隔靴搔癢,徒亂人意;不如擇性所近,盡力所及,竭一得之愚,求幾分之效,比於不賢識小,借告無罪雲爾。”
??至於蔣介石對蔡元培,其實從沒有好感,隻不過是利用蔡的名聲和人脈。這在蔣介石的日記中可看出,“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願式之影響為更惡劣也。”
??從蔣氏這一日記中不難看出,蔣對蔡其人,乃至對蔡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何態度。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