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收獲頗豐
在德國考察期間,受梁啟超的委托,蔡元培還拜訪了著名的哲學家奧伊肯,並通過張君勱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聯係,敦請這兩位學者訪華。後來,奧伊肯自己確有困難,推薦了杜裏舒來華講學。
??奧伊肯,生於德國東弗裏西亞奧利希城一個郵局管理人家庭,母親是傳教士的女兒,虔信宗教。奧伊肯自小便喜歡深思人生,酷愛讀書。1863年入哥廷根大學,一度去柏林大學學習,主要興趣是古代哲學和曆史,特別喜歡亞裏斯多德。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員。1871年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1874年任耶拿大學教授,直至1920年退休。40多年中,每天黎明前在河邊林間空地講學,深受學生歡迎。其間,曾以交換學者身份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
??奧伊肯的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類意識和行為中的統一》(1887)、《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為精神生活的內容而戰》(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個新人生觀的基本路線》(1906)、《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7)、《認識與生命》(1912)、《當代倫理學與精神生活的關係》(1913)、《奧伊肯論文集》(1914)、《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1918)、《人生回顧》(1920)等。他的著作文字曉暢易懂,毫無康德、黑格爾式文體的晦澀,洋溢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熱情。
??1908年,為了“表彰他對新知地熱切探求、思想的洞察力、廣闊的視野和熱情、雄渾的表現手法,及在他許許多多作品中運用這種手法,維護和發展了生活的理想主義哲學”,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杜裏舒(外文名Hans Driesch,1867~1941年),德國人,生機主義哲學家
??生機主義哲學又稱為生機論、活力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哲學觀點,屬於生命哲學的一種。
??這種哲學觀主要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之上,利用生物學、生理學等科學發現來論證其觀點。生機論主張生物自身的發展、變化並不受物理、化學原則的支配,而是因為生物體內部有一種自主自在的動力,這種動力自由釋放、不可度量,是非理性的。
??與之相對的機械論則主張生物的生、老和繁殖等現象,像機械一樣受自然界的物理、化學原則支配。杜裏舒利用實驗生物學的方法,以不可驗的動力說明生物自身具有特別的自主性,提出了形而上學的生機論,即新生機論。
??他在《生機論之哲學》的演講中,以三個生物自主律的證明,提出了生機論最有力的證據,
??第一,杜裏舒通過試驗發現,在海膽卵分裂過程中,任取其中的一個細胞或者將其細胞擾亂,都能發展成為一完整的幼蟲。他認為這是因為“每一細胞都有發展成一生機體之可能”。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平等可能係統”。杜裏舒把生物學上的這種現象升華為一種哲學理論,提出了他的生機哲學的基本概念。
??第二,從生物的發生來看,任何生物體最終都是由一個細胞分裂發展而來的,這個細胞經過無數次分裂而終於形成一複雜的生機體。機器不能經多次分裂還是一完整的機器,所以生物的遺傳與發生不能由機器說解釋。
??第三,他認為“行動的特點,第一靠他的曆史的基礎”。他解釋說,以前的刺激和事實便是曆史的基礎。關於曆史的基礎方麵,不隻人有,動物也有,機械論對此無法進行解釋。
??1922年10月14日,杜裏舒偕同夫人乘船抵達上海,其後杜裏舒在上海、南京、武漢、北京、天津等地進行巡回演講(至1923年6 月)。其講演稿由張君勱、瞿世英等翻譯和整理出版了《杜裏舒演講錄》(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留在南京大學(時稱國立東南大學)授課一學期,開出“生機哲學”、“哲學史”、“歐美新近哲學思潮”等課程。
??此次歐洲之行,對蔡元培來說,可謂是對歐洲人文傳統和近代文明的一次巡禮。他參觀了數以百計的各類機關、設施、名勝、景觀,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加全麵具體的了解。他瞻仰了盧梭、黑格爾的故居,參觀了拿破侖一世的紀念館。又一次重遊了萊比錫,再次光顧了歌德寫作《浮士德》的奧愛布赫小酒館,也漫遊了古氣森森的龐培城和古羅馬時代遺留下的建築群,有幸飽覽了梵蒂岡教皇宮內的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藝術傑作。
??與此同時,他也廣泛領略了近代科技的輝煌成果。曾非常有興致地參觀了巴黎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語音實驗設備,走訪了六O六發明人歐立希的研究所,還現場直觀體現先進醫療技術的複雜手術。
??保羅?歐立希是一名年輕的德國醫生,為了有效殺死細菌並且減輕患者痛苦。在他的老師科赫首創的“細菌染色法”的提示下,經過長期的試驗,最後通過對一個名叫“阿托西”的治療非洲錐蟲病的藥物進行結構改變,終於在1909年的春天,他研究的“阿托西” 六O六號藥劑取得了驚人的成功。這個藥物被人們稱為“梅毒的克星”。
??另一方麵,蔡元培也切身體會到了歐戰給各國人民造成的心理創傷。特別是一位德國教授所表現出來的急切複仇情緒,給蔡元培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這使他深刻體會到了,《凡爾賽條約》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的勒索,埋下了複仇的種子和民族仇恨。
??想到自己和同學們曾經做為戰勝國的欣喜若狂,卻從沒有為失敗國人民的一方著想過,蔡元培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想到的是,戰爭對這個世界的傷害是多方麵的,激起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特別是人民之間的仇恨,有時比財產損失對這個世界破壞更大。
??在異國他鄉,蔡元培見到不少留學或旅居的學生和朋友,諸如傅斯年、劉半農,章行嚴、徐誌摩、林語堂等。他的許多活動,都是這些人陪同的。
??1921年6.月.4.日,蔡元培從法國乘船到了美國紐約。
??紐約的中國留學生去碼頭迎接他,發現他隻帶很少的行李,沒帶秘書,也沒帶隨從,竟然是孤身一人,其本身就像一位年長的留學生。他沒去驚動中國駐紐約的領事館和大使館的外交人員,就住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小旅館裏。
??楊蔭榆看到大家眾星捧月的情景,不禁感歎道:“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學都很高傲,怎麽到了蔡先生的麵前都成了小學生了?”
??在那次歡迎會上,蔡元培先講“點石成金”的故事,引得全場哄然大笑。蔡元培講這個故事,用意是要啟發中國留學生,學習專門知識固然重要,掌握科學方法才是關鍵。他說:“你們掌握了科學方法,將來回國後,無論在什麽條件下,都可以對中國做出貢獻。”老校長的這番諄諄教導,足夠大家歡喜受用一生。
??蔡元培是第一次踏上美國這個“新大陸”。他由東向西,遍訪華盛頓、芝加哥、西雅圖、洛杉磯等重要城市,參觀了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國會圖書館、卡耐基研究院等學校和機構。與孟祿、李佳白、芮恩施等知名人士會晤。
??孟祿(Paul Monroe,1869年—1947年)美國教育家。生於印第安納州,1897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0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授;1915~1923年任該院院長。是教育“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
??李佳白,英文名“Gilbert Reid”(1857~1927),近代美國在華傳教士。尚賢堂及其報刊創辦人。
??芮恩施(Paul Samuel Reinsch,1869—1923)美國學者、外交官,美國當時著名的遠東事務權威之一,1913年出任美國駐華公使。
??蔡元培在這個新興的國度,充分體味到了崇尚實用的學術風氣。即使在“形而上”領域,也呈現“實用哲學漸超過於康德黑格爾派之觀念論”的趨勢。
??與在歐洲不同的是,蔡元培每到一地必作講演,總計達三十餘次。演說內容大多涉及國內新文化運動的介紹和東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也向國外華人介紹北大的改革和現狀,並募集款項。
??同年8月中旬,他代表中國教育部,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出席在檀香山召開的太平洋各國教育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向大會提交了《小學教育采用公共外語》和《舉行太平洋各國聯合運動會》兩項提案。前者主張對十歲以上小孩開設世界語課程,後者則建議太平洋地區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由各國輪流舉辦。
??同月底,蔡元培一行人離開夏威夷,乘船回國,於9月14日返抵上海。
??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裏,蔡元培做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環球旅行。他以其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和對新文化運動的傑出貢獻,受到歐美知識界的尊敬和熱情禮遇。
??法國政府授予他“榮光寶星”稱號,裏昂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紐約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榮譽學位。
??應該指出,蔡元培的歐美之行,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使中國的教育界與各先進國家建立了高層次的廣泛聯係,對二十世紀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