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把這麽多個大師級的人物集合在一起,能處得來嗎?
??在當時的北大有一種說法,中國有多少黨派,北大就有多少學派;北大有多少個教授,校園裏就有多少種學術觀點。
??在北大的講堂上,史學方麵,既有信古派的黃侃、陳漢章,也有疑古派的胡適、錢玄同。李大釗、陳獨秀可以在講壇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也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大講特講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有人提倡工讀互助主義,有人宣傳儒佛道者;陳獨秀、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提倡白話文,而黃侃、劉師培、林損等則極力維護文言文的地位。
??如果走進那個時代的北大,人們可能會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當時的校園裏,有些教授如胡適,上課時總是西裝革履、洋派十足;而在另一間教室上課的辜鴻銘,則是長袍馬褂、拖著長辮子,還手持旱煙袋,並專門有仆人為之點煙上水,諸如此類的情形不一而足。這些人似乎在用自己的外表裝束在無形中宣示著自己的理念。
??至於課堂教學中不同觀點的交鋒、互捧、或指名道姓批評對方觀點,也是家常便飯。
??本來中國有“文人相輕”的傳統,互相誰也瞧誰不服氣,共處一堂,是很容易滋生矛盾的。
??但是,這難不倒蔡元培。用老百姓的話,叫做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就任北大校長後,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正如他的一句名言:“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凡是有人的地方,總要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觀念。對同樣一件事,看法也很難沒有分歧。要使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在相處在一起,途徑無非有兩個。
??其一,是弱者對強者的臣服。在動物界,如果在爭奪交.配權時一定要鬥個你死我活,這個物種肯定不會得到好的發展,也很容易走向滅絕。倒是弱者能夠對強者臣服的種群,能夠有利於繁衍光大。
??弱者對強者的臣服在人類的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人沒有虎豹凶猛,能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是靠群體的力量,離開群體個人是很難生存的。但是,至少在很長的曆史時間裏,沒有弱者對強者的臣服,群體是不能維持的。
??弱者對強者的臣服,這應該是封建專製及其之前的奴隸社會得以存在的重要的條件。所以,才有人被神化,有人拜倒在“神”的腳下,所以才有勇敢和智慧本身能成為道德。崇拜其實也是一種臣服,隻是從表麵看不是被強迫,而是心甘情願。但臣服就是臣服,無論是自願還是強迫。
??要使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在相處在一起,這第二個途徑便是“兼容並包”。不僅僅是求同存異,而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能夠互相包容,進而能夠在一起和諧相處。
??何為共和,或許共和真諦就是“兼容並包”。
??所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力。毫無疑問,一個社會能實現兼容並包,標誌這個社會已發展到了民主社會的較高階段。
??一個兼容並包的社會肯定是個偉大的社會,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的社會。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這樣的社會,要建立在很高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之上,與此相適應的,則是這個社會的社會成員,已經有了較高的道德水平。當然,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同樣是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水平的產物,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或許有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才能使得“囊括大典,網羅眾家”落到實處。“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它反映了領導辦學事業的人的一種難能可貴的寬容精神,如果放大了來看,它更反映了這個領導者對自己理念的自信,而蔡元培就具備了這種自信。
??胡適對錢穆的《向歆父子年譜》的考據謹嚴,折合今古家法,十分佩服,遂常常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做義務宣傳。但他對錢穆、馮友蘭、顧頡剛等人關於老子和《老子》一書的爭論,在課堂上則大肆抨擊,而這並不影響學人之間的友誼。
??正如一位老先生所說:“胡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舉一小事,胡適一次會議前聲明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胡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了提早退席這件事。”
??特立獨行的國學大家辜鴻銘就不買胡適的賬,他認為胡適號稱治哲學史,但卻既不懂德文,又不懂拉丁文,簡直是硬充門麵、畫虎成貓、誤人子弟。
??而章太炎的高足黃侃也看不起留美的洋博士胡適。但這可不是唯一讓他看不上的人,黃侃在上課的時候罵起同門師弟錢玄同來也照樣毫不留情。以至於兩人同時上課,因教室相鄰,錢玄同這邊聽得字字入耳。連下麵聽課的學生都忍不住好笑,但錢玄同站在講堂上若無其事。
??當年就曾在下麵聽課的王昆侖回憶說:“教文字學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新派錢玄同;一位是老派黃侃。我選的是錢玄同的課。一天,我正在課堂上聽錢老師的課,不料對麵教室正在講課的黃侃大聲地罵起錢玄同來了。錢聽了也滿不在乎,照樣講課。後來,我既聽錢玄同的課,也聽黃侃的課,以便兩相對照。”
??陳獨秀曾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中稱讚蔡元培“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自由思想的卓見,在習於專製、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
??其實,他更應該感謝蔡元培對他本人的愛護和包容。這位為呼籲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急先鋒行事風格圭角畢露、鋒芒侵人,個人生活上也是放浪形骸、不檢細行,往往給他的敵對者以攻訐的口實。他曾去當時北京的紅燈區“八大胡同”消遣,有時鬧到被妓女控告、被警察局傳訊、被小報大肆渲染,成為轟動社會的醜聞。這位運筆如槍的仲甫,若沒有蔡元培為他屢次三番解圍,恐怕早就被趕出北大了。
??難得的是,蔡元培自己是北大進德會的模範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這三條他絕對遵守了,但蔡元培並不以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苛求他人。蔡元培對陳獨秀之愛護並不是毫無原則,而實在因為在蔡元培看來後者是難得的人才、有益國家,其言論主張值得同情、支持。
??能使各類學術人才兼收並蓄,並造成了一種大家和平共存、不相妨害的局麵,當然還需要其他的條件。
??比如,校長蔡元培處事公平、不偏不倚,使各路才俊心服口服,把彼此的不滿和爭辯限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比如,需要這些人有較高的道德水平,能夠寬容相待。寬容和包容,本身就是較高道德水平的表現。
??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不小心踩了另一個人的腳。
??被踩的人馬上大叫起來:“長眼睛沒有,往哪兒踩呢?”
??另一個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怕踩把腳放家裏呀!”
??於是。兩個人吵了起來。
??還是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不小心踩了另一個人的腳。
??卻發生了另一幕:踩人的人正要向被踩的道歉,但還沒等他開口,被踩的人先和他道歉了。
??還能吵起來嗎?
??這便是倆個地方的差異,這便是人的道德水平的差異。
??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其意義可不止是使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和觀念的人,能夠相處在一起,不是的。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學術方麵。
??正是在這個“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十六字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北大的思想和學術呈現出繽紛萬象、百家齊鳴的景象。
??北大設立研究所,組織學術團體,出版學術刊物,促進中西學術交流,為師生提供從事高深研究的機會。
??各類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陳獨秀、李大釗發起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1921年改名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胡適、馬敘倫等組織的“哲學研究會”;梁漱溟組織的“行知社”;徐誌摩組織的“閱書報社”;其他還有“教育研究會”“成美學會”“進德學會”“雄辯講演會”……
??在北大校園裏的刊物,有校方編辦的,如《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國學季刊》《社會科學季刊》;有教授私人籌辦的,如《新青年》《每周評論》《努力周刊》《讀書雜誌》《語絲周刊》《現代評論》《猛進》;也有學生自辦的,如《新潮》月刊。其中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胡適主編的《每周評論》最為有名。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十六字的辦學方針,則鼓勵師生學術爭鳴,培養學生的思辨力,開創學術自由的風氣,促進新思潮的傳播。
??這時的北大創辦才僅僅20多年,得益於蔡元培的“十六字辦學方針”,北大已迅速躋身於當時世界一流的大學。
??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驕羨的成績。例如物理專業,由於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教授們的殫精竭慮,北大預科的物理水平已與美國哈佛大學一年級水平相當,北大物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水平也處在美國學士與碩士之間。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