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
二月六日,英、美、日三國領事 ,聯袂赴農林試驗場把魏邦平接了出來。魏已在那兒住了十天。魏於八日前往香.港休息,胡漢民則於九日由香.港回到廣州。
沈鴻英派鄭士瞻到上海謁見南方政.府大總統,表示願意追隨,南方政.府大總統複書諭以大義:“國家之事須正當辦法,乃能得正當解決。絕非挾私任術,好逞陰謀,與民治之道背馳者所能勝。中間或能僥幸,得一二勝利,結果亦終歸於敗,可以斷言,此古今中外之成事具在,可資考證者也。”
一九二三年二月十五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偕譚延闓、楊庶堪、徐紹楨等由上海動身,十七日抵香.港即下榻楊西岩寓。
十八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在香.港發表蔣中正為大本營參謀長,並電催來粵,電雲:“介石兄鑒:頃閱兄與滄白、湘芹兄函,甚慰。展、季二兄現時均有重要職務,須暫留滬及赴浙、奉,此間須兄助至切,萬請速來勿延,並已發表兄參謀長,軍事樞機,不可一日無人也。”
二十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在楊西岩宅對香.港的工商領袖作“裁兵築路”的演講。
有言:“為實踐裁兵宣言起見,當從廣東裁兵始,或謂廣東若裁兵,他省來攻奈何?則應之以兵不貴多而貴精,苟廣東有十萬兵,將其裁去一半,餘一半之精兵,當能衛省及保護地方有餘。至所裁之兵用以築路,則全省道路自通,地方自然發展,則兵之工價雖厚於兵餉亦無妨,而兵亦甘於築路而不願當兵也。”
二十一日,南方政.府大總統由香港抵廣州。為了接待他,滇軍讓出農林試驗場為大元師府。
此時,南方政.府大總統已改稱自己為大元帥。
因為這時的北京政.府,至少在形式上已經恢複了法統,也恢複舊國會。他這次回粵,不但不再提自己的總統職位,也不再提護法二字。這樣的姿態,毫無疑問是有利於南北統一的。
與此同時,他又把所有軍事力量改稱為討賊軍。討賊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管是直係還是別的什麽人,將其定義為“賊“,就可以興兵討伐。
大元帥府設立後,任命胡漢民為大本營總參議,與孫洪伊、汪兆銘、徐謙駐上海。廖仲愷為財政部長,鄧澤如為建設部長,譚延闓為內政部長,伍朝樞為外交部長,古應芬為法製局長,劉紀文為審計局長,朱培德為參軍長,楊庶堪為秘書長,林雲陔為金庫主任,徐紹楨為廣東省長。
徐紹楨,字固卿。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人。幼承家學,刻苦勤讀,通漢宋儒學,精研熟記近代新戰術及各國軍製、軍學、軍器。
這是個有傳奇色彩的人。
光緒六年(1880年),在廣西懷遠縣任職。光緒二十年,中光緒甲午科廣東鄉試舉人。旋為廣西藩署幕僚,嗣後曆任福建武備學堂總辦,江西常備軍統領,廣東全省營務處總辦,蘇淞鎮總兵和江北提督。
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國編練新軍,徐紹楨奉派至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調任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他倡行征兵製,征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壯青年嚴加訓練。光緒三十一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任第九鎮統製。他製訂新軍編製章程及典範令學,為各鎮仿效。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對徐紹楨等嚴加防範,以頑固著稱的兩江總督張人駿,調江防會辦張勳、緝私營統領王有宏等部舊軍群集南京,卻隻發給新軍每個士兵五顆子彈,並不斷向新軍挑釁。
徐紹楨委曲求全,借秋操為名,於十月三十日率軍屯兵距南京十五公裏的秣陵關,一麵等待時機,一麵分遣人員赴各地聯絡。
城外舊軍則對新軍采取包圍之勢,把炮口對準秣陵關。
十一月四日,兩名滿族軍官懷槍求見徐紹楨,企圖行刺。徐忍無可忍,率部投向革命軍,響應武昌起義,並與湖北軍政.府偵察員蘇良斌聯合攻打南京。由於後援不濟,於拂曉乘霧撤退。
新軍初戰失利,徐紹楨率軍向鎮江退卻。旋赴上海與民軍總機關及旅滬各團體接洽集議,策劃大舉進攻南京。
徐紹楨分析南京外圍地勢及清軍之布防,作了進攻南京的周密部署後,即親臨前線督戰,一舉攻克天堡城,控製了戰局,南京遂告光複。革命軍取得這一重大勝利,使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所有,穩定了漢口、漢陽失守後的戰局,開南北統一之基。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 日徐被任命為南京衛戍總督。
南京臨時政.府曾以八厘公債十萬元巨款獎酬徐紹楨。徐提出一萬元為女子北伐結束費,一萬四千元為《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繳還歸公,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勵。
同年四月,袁世凱為籠絡人心,委任徐為參謀總長,徐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堅辭不就,自請解除兵權赴上海就醫。
袁後又兩次電請任倉場總督,授以軍政、鹽政、稅務、外交四權,徐均斷然拒絕。九月,陸軍總長段祺瑞以徐光複金陵,功績顯赫,呈請袁世凱授以勳位,徐亦固辭不受。隨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遭迫害,徐紹楨被迫流亡日本,隱居神戶。直至袁死後始返國。
民國六年七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徐應孫之邀,由滬至穗,共同護法。
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孫發布大元帥命令:“桂軍總司令沈鴻英著將所率全部移駐肇慶,所遺北江一帶防地,著滇軍總司令楊希閔迅即派隊接防,西路討賊軍總司令劉震寰所部,著駐石門、東莞、虎門各地;東路討賊軍第四師長石春榮所部移駐羅定等地,此外各部隊,就現在地點駐紮,自經此規定後,各部軍隊非奉本大元帥命令,不得擅自移動,致滋紛擾。”
大本營成立後,孫首先致力於裁兵工作。先調查各軍實數,限於三月二十日前,將該軍營數和駐紮地點,造具軍官姓名、履曆及兵士名冊,呈報大元帥府。由大元帥派員分赴各軍駐在地,逐一點驗,倘有虛額不準再招,而老弱無槍支者,則一律裁汰。
三月二十日孫發表“裁兵之重要與處置方法。”
孫此番回粵,對外方麵則力求西南各省步調一致,幾經磋商,乃與唐繼堯、劉成勳、熊成武、趙恒惕、譚延闓、劉顯世等西南領袖聯名通電,宣告對西南時局之意見。
內稱:“我西南各省,決以推誠相見,共議圖存,棄前事之小嫌,開新元之結合。分災恤患,載之簡書,外間內讒,一切勿受。兵為防守,不為爭奪,雖折衝疆場,為義興師,而終不背和平主旨。其他各省有被直係蹂躪,頗同心敵愾者,文等為之敬執鞭弭,所不辭也。”
三月二十二日,孫任命趙士北為大理院長。二十六日派謝持為全權代表,執行中國國民黨本部黨務事宜。二十九日任命楊希閔為中央直轄滇軍總司令,劉震寰為中央直轄西路討賊軍總司令。
三月二十八日,沈鴻英電稱遵照大元帥命令,移防西江,設司令部於肇慶。
四月三日,孫把陸海軍大元帥府由農林試驗場遷至水泥廠。
前邊提到,孫主張先裁兵再謀全國統一的計劃,曾獲黎元洪、張紹曾、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等的讚成。
不過張紹曾認為裁兵問題必須召集全國性的軍事會議才能解決,所以他仍主張先召開“國事協議會”解決統一問題。
黎、張兩人本來打算派代表到上海與孫商討實現和平統一的具體辦法,不料民國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廣州發生了沈鴻英的江防事變,張紹曾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孫在南方已沒有實力,已經無足輕重,因此所派代表臨時中止出發。
一月八日張紹也曾有電給西南各省,主張和平統一,然廣東和福建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與張紹曾的願望背道而馳。
吳佩孚催促孫傳芳迅速帶兵入閩,進攻討賊軍,以解救陳炯明的危機。
民國十二年一月七日,孫傳芳部開到贛東,準備進入福建。隻是接下來是一月十五日陳炯明在廣東失敗,李厚基也在這一天取道汕頭出走,北京所派“援閩軍”常德盛部也由閩西敗退到杉關。
盧永祥暗中接濟王永泉、臧致平的軍火軍餉,許崇智、王永泉、臧致平、李福林等聯名通電反對直係派兵入閩,孫傳芳在不利的形勢下隻好屯兵不前。
一月二十二日 北京政.府下令撤銷討賊軍總司令,李厚基調回北京另候任用,福建督軍一缺裁撤,王永泉的通輯令取消,“援閩軍”停止前進,所有福建境內主客各軍善後事宜,責成薩鎮冰、劉冠雄、孫傳芳協同辦理。
這些命令都是張紹曾為了實踐和平統一的初步措施。命令中加入了孫傳芳,是為了要敷衍吳佩孚。
同一時間,曹錕和吳佩孚一再催促北京政.府發表孫傳芳督閩、沈鴻英督粵的命令。吳佩孚本來很瞧不起沈鴻英,認為沈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可是陳炯明垮台後,吳覺得沈鴻英還可利用,所以要他督粵。
張紹曾本來反對這兩道任命,曾力爭拒絕發表。江防事變後,張以為沈在廣州得勢,所以也打算同意沈的新命,不過在北京國會中的國民黨議員卻大為反對,
張便於一月三十日改下命令嘉獎陳炯明下野,希望在廣東的主客兩軍互謀諒解,勿再從事私爭,並派林俊廷為廣西軍務督理,丁槐為兩廣慰問使。
這些命令引起了國民黨的極大不滿,因為孫最痛恨的,是陳炯明犯上作亂,現在陳被逐下台,北京政.府竟嘉獎陳炯明,不說他是被逐而說他是下野,這簡直給孫和國民黨極大難堪。
林俊廷 (1876~1933) 舊桂係將領。字莆田。生於扶隆鄉,長於防城區那良鎮。鹽販出身。曾入綠林充當頭目。一九零二年受清軍陸榮廷部招安。一九一一年升巡防隊統領。翌年三月任廣西第二軍統領,駐龍州,兼邊防對汛督辦。一九一六年任廣西護國軍第一支隊司令,一九一七年任護國軍粵桂聯軍第二軍司令,進軍湖南,次年退回廣西。一九二一年被舊桂係餘部推為廣西自治軍總司令,駐南寧。
國民黨認為發表林俊廷為廣西督理也是極不友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