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話分兩頭
從張紹曾內閣的名單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以保定派為中心的內閣。
在幕後組閣磋商中,曹派一定要內務、財政和交通。吳佩孚想留住高恩洪都沒能辦到。
黎元洪堅持要維持政學係的兩位閣員,得到同意後,因王正廷不肯任司法總長,改由馮玉祥推薦的程克擔任。外交總長施肇基因為不肯設宴招待議員而被否決,張紹曾改派黃郛署理外交總長。
張紹曾本來向議員們許過願,說是要分配給國會內的政黨幾名閣員,因未能兌現,議員們便準備以不同意為報複。幾經疏通,政府承諾在關稅增加項下撥發國會經費,民國二年和六年所欠經費亦由財政部籌發,才算過關。
張紹曾組成了一個北京政府好幾年所沒有的合法內閣,但這個合法內閣卻多災多難。
國內戰爭不停、各省兵變、匪患的警報愈來愈多。很多的時候,所謂兵就是匪,匪也是兵,因為一旦兵變,處置不當兵就成了匪,而匪一被招安,也就變成了兵。
兵變是因為欠餉,財務狀況越來越糟,北京各機關和教育界出現了索薪的高潮。四國銀行團屢次抗議到期外債不還,公開建議國際共管中國財政,並擬委托總稅司安格聯監督北京政府的全部收支。
太上政府的兩位直係巨人,曹錕忙於總統夢,吳佩孚則忙於“援閩”、“攻粵”,夢想著武力統一國家。
張紹曾則正躊躇滿誌地想一展身手,打算在他手中實現全國和平統一。他建議召集各省實力派代表、各政黨領袖、在野的名流到北京頤和園舉行“國事協議會”,協商和平統一的問題。
一月八日,張紹曾致電西南各省,主張“對內先謀事實上之協商,對外完成法律上之統一。”他不讚成聯省自治運動,認為“與其先爭聯治之名,毋寧力圖省治之實”。
黎元洪本來擔心張紹曾完全站在津保派立場,後來看到張紹曾所作所為並不是代表津保派,尤其是先謀政治上的統一,後辦大選,這和他的主張比較接近。
他的智囊、政學係閣員李根源獻計把張紹曾拉過來,實現府院合作去對付津保派,他覺得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為了謀求和平統一,張紹曾很重視直係以外的各種勢力,派出大批代表分往西南各省聯絡。第一個爭取的對象是南方政府大總統。
張紹曾打算仿照袁世凱的辦法,請其主持全國鐵路工作。
黎元洪則想更給予重用,請他擔任全國兵工督辦。
但無論張的主張還是黎的主張,國會中國民黨籍議員都堅決反對,這也就使得這個計劃胎死腹中。
對於奉係方麵,張紹曾找到了曾任張作霖顧問的鮑啟元,尊為上賓,請他從中牽線。打算無條件地取消民國十一年五月十日懲辦張作霖的命令,恢複張的東三省巡閱使,並提升張學良、楊宇霆為陸軍中將。
張紹曾對此下了很大決心,不顧慮保定或洛陽方麵是不是會反對。
鮑啟元也很願意促成此事,不便直接和張作霖聯係,打了好幾個電報給張學良,但卻一直沒有回音。看來奉張那邊,根本就沒當回事。
張紹曾上台後的一係列行事,特別是先致力於實現統一後舉辦大選的政策,完全和保定方麵背道而馳,這不能不讓他們大失所望。在他們眼裏,張很快成了白臉狼。
南方政府大總統倒是很支持北京政,府的和平統一計劃。於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在上海莫利愛路私宅招待各報記者,發表和平統一宣言,主張裁兵救國。
這個通電發出後,立刻得到黎元洪、張紹曾、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等人的一致讚成。
我們還得話分兩頭。
前麵說過,福州由徐樹錚、許崇智及王永泉等聯合光複後,奉係曾勸南方政府大總統放棄回師廣東的計劃,下令福建許崇智部會同駐桂滇軍分向湘贛進窺武漢,奉軍則直搗北京。
對奉張的提議,南方政府大總統未做考慮,他認為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一切都無從談起。
因此而電令入閩各軍改編為“東路討賊軍”,以許崇智為總司令,黃大偉為第一軍軍長、許兼第二軍軍長、李福林為第三軍軍長,蔣中正為總部參謀長。
由蔣中正協助許崇智對東路討賊軍各部進行整編,每軍編四個旅,三個軍共十二旅。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出兵討賊,就得張羅錢。
這時,南方政府大總統派駐香港的人員鄧澤如、古應芬、林直勉、林樹巍、李文範等已經在籌組駐港辦事處,主要任務是籌措軍餉。推胡漢民遙領處長,下設三科:古應芬為第一科,林直勉為第二科,鄧澤如為第三科。
鄧澤如(1869—19341219),名文恩,字遠秋,號澤如,以號行。清光緒年間,以契約勞工身份到馬來西亞謀生,逐步發展成為南洋知名的實業家。一九零七年,鄧澤如加入同盟會,任馬來西亞分會會長。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數次籌款,接濟軍費。
一九一二年回國,開發礦業,一九二零年擔任廣州軍政府內政部礦物局局長兼廣東礦務處處長。
擔任過國民黨廣東支部長以及一、二、三、四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
早在一九二二年十月,南方政府大總統就已正式任命鄒魯為駐香港特派員,鄧澤如為理財員。要求他們兩人和衷共濟,調和其他人的意見,以期早日達成剿滅陳炯明的大業。
三十一日,鄒魯偕李文範抵香港,不久駐港辦事處便正式開辦。期間,滇桂軍將領楊希閔、劉震寰、蔣光亮、劉玉山等均派代表來港接過頭。
鄒魯(1885—1954),原名澄生,後改為魯,字海濱,廣東省大埔縣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革命黨人,中山大學首任校長。
一九零八年,鄒魯與朱執信策劃廣州新軍起義。武昌起義後,鄒魯與朱執信、陳炯明、胡漢民於廣州起義。一九一四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創辦《民國雜誌》,鄒魯任民國雜誌之編輯,積極參加反袁世凱鬥爭,並撰寫《袁世凱之對內政策》等文章。
一九二三年,鄒魯曾受孫中山委托,和胡漢民等五人暫行總統府職權,鄒魯出任財政廳長,其間被譽為理財總舵手。
南方政府大總統曾於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有函廣西的滇軍總司令張開儒:“茲特派鄒海濱(鄒魯)兄回港,與各方策應接濟。海濱於民黨屢次圖粵,皆有力量,且深知粵桂軍之情,故使在港溝通一切,妥為照應,即乞時與接洽為荷。”
廣西境內有兩支係統不同的滇軍,一支由張開儒所率領,原是顧品珍的部屬,顧品珍失敗後從雲南退出。雖然看起來是顧品珍的殘部,但實力還是有的,建製也很完整。由於人事關係,張開儒雖有總司令名義,卻不能統領這支軍隊,實權在楊希閔手中。
另外一支朱培德部是早就在兩廣的滇軍,曾隨孫北伐,後因前次討伐陳炯明失敗而退至廣西。
楊希閔曾派代表黃實到香港和鄧澤如聯絡,要求幫助軍餉。十一月八日,鄧交付黃實港幣四萬三千元,省行券一萬元作為楊部發動討賊的經費。
鄒魯在港,曾和李烈鈞、古應芬、吳鐵城、謝良牧、譚啟秀、廖湘芸、魏邦平等分頭布置討賊事宜。也曾致書陳炯明,勸陳及時覺悟,撤出廣州,否則當兵戎相見。
陳炯明自然時刻關注南方政府大總統的一舉一動。但因許崇智在福建整軍,他的注意力集中於福建方麵。從前他自己也是從福建回師廣東的,他怕許等循他的舊路而來,因此於十月六日派洪兆麟為援閩粵軍總司令,在閩邊戒備。
陳炯明專心注意於粵閩邊境,卻忽略了他的後麵廣西。
或許是因為他在廣西已經有所依靠,就是桂軍將領林虎。
林虎因本身兵力不足,曾到湖南向趙恒惕借兵。說湖南根據省憲法必須裁兵,而裁兵談何容易,不如把一部分湘軍改換桂軍旗幟,讓林帶回廣西。
因趙恒惕沒有被他說動,林虎隻好到廣東去見陳炯明。陳正好利用他來對付在廣西境內的滇桂軍,除了撥一部粵軍交他統率外,並令駐梧州的粵軍第四師(關國雄舊部)和桂軍第一師(師長劉震寰)均歸林虎節製指揮。
而劉震寰早有取得廣西總司令的之心,陳炯明把廣西軍權交給林虎,對劉來說等於是澆了一盆冷水,他借口接洽軍火問題到廣州,隨即秘密到香港和鄒魯見麵。南方政府大總統隨即秘密任命劉震寰為桂軍總司令。
此時,南方政府大總統在上海和岑春煊也有接觸,通過岑和莫榮新的關係,沈鴻英也被拉了過來。沈是一個投機軍人,一方麵和南方政府大總統聯係,一方麵卻與吳佩孚保持接觸。此外廣西自治軍頭目之一的劉達慶也被吸收過來。
駐梧州、肇慶的粵軍如:陳濟棠、莫雄等部亦已和鄒魯約定,一旦滇桂軍東下,就假作抵抗,且戰且退,作滇桂軍的先導。退到適當地點,即一齊舉義共討陳炯明,直下廣州。
滇軍既已決定進攻廣州,可是在表麵上則不露聲色。陳炯明希望滇軍能回雲南,滇軍便揚言即日離開藤縣、蒙江,由潯州折入柳河,取道柳州回滇。陳炯明信以為真,還派人送了一批餉械,表示送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