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

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

  桂軍退出廣東時,沈鴻英幾乎毫發無損,率部退至廣西平樂。


  陳炯明始終不願意對廣西用兵,曾派翁式亮為密使,到廣西平樂去見沈鴻英。勸沈驅逐陸榮廷,攫取廣西軍政大權,宣布廣西自治,願以軍費、軍火相助。善於投機的沈鴻英很快被說動,一口答應了陳炯明。


  但是,一九二一年六月上旬,曾被粵軍收編的桂軍殘部,受陸榮廷鼓動,在高雷欽廉地區倒戈反粵,遂溪、廉江也有人響應。沈鴻英看形勢不對,加之受陸榮廷的利誘,又反過來對陳炯明出爾反爾。


  六月十三日沈鴻英派兵由賀縣侵入連山、連縣、陽山,北江防軍李烈鈞舊屬賴世璜、李明揚等部不敵,敗退到韶關。


  敗訊傳到廣州,陳炯明采取了緊急行動,派第一師師長鄧鏗為北江總指揮,率軍抵抗沈軍,調回第二師師長洪兆麟部加強廣州的守衛。


  粵桂戰火重燃,陳炯明根據湘粵聯防條約,請求湘軍出兵進攻桂林,搗襲桂軍的後路。


  陸榮廷也根據多年來湘桂同盟的關係,派林虎到湖南,請求湘軍出兵北江,助以一臂之力。


  趙恒惕為之左右兩難,他不希望西南方麵兵戎相見,再啟戰端,便發起邀請四川、湖南、雲南、貴州四省共同調停粵桂戰爭。


  趙恒惕的建議隻獲得四川的劉湘的讚成,雲南和貴州都沒有答複。原來雲南的顧品珍因為唐繼堯部下胡若愚、李友勳兩旅已由迤南開入廣西邊境,為了共同對付唐繼堯,他曾和陸榮廷建立了秘密同盟。


  貴州盧燾則因為陸榮廷收容了貴州“逃將”王華裔,已派黔軍穀正倫、胡瑛兩旅開入黔桂邊境,與陸榮廷處於敵對狀態。王華裔是在劉顯世失敗後逃去湘西,又被假道湘西的滇軍趕走,逃入了廣西北部。


  這樣,趙恒惕的四省聯合調停粵桂戰爭的計劃隻能流產。


  眼看粵桂之戰已不可避免,畢竟湘粵聯防條約要更重要些,而且一直以來從陳炯明處曾得到真心實意的援助,比如湘東反擊戰。趙恒惕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之下,隻能選擇與陳炯明同進退。


  桂軍打過來,陳炯明沒了別的選擇,隻能橫下心來討伐桂係。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孫中山下令對廣西總攻擊,二十六日發表命令,派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


  就在同一天,陳炳焜的部將,手握重兵駐梧州的劉震寰響應粵軍,宣布獨立。搞得陳炳焜、莫榮新、韋榮昌等措手不及,匆匆忙忙地逃往潯州。


  粵軍不戰而克梧州,孫中山隨後任命劉震寰為桂軍第一師師長。


  陸榮廷對梧州的陷落沒太在意,他下令沈鴻英進攻莫德、三水,又叫林俊廷等迅速由高雷一帶北進。這是雙管齊下的軍事計劃,不但可以直接威脅廣州,而且可以截斷梧州粵軍的後路。


  但是,沈鴻英眼見形勢有變,哪肯為陸賣命。暗中請趙恒惕轉達陳炯明,願意宣布自治,履行以前的條約。


  陳炯明這時不敢相信他了,粵軍馬不停蹄地向廣西深入。北江粵軍一路由信都、賀縣包抄沈軍的後路。一路由英德、韶關向西進攻。


  粵軍為保衛家鄉而戰,士氣高昂。從七月三日到八日,信都、陽山、連縣、連山都被粵軍收複。


  七月九日,退往賀富山的沈軍將領黃自高、沈榮光等聯合推舉沈鴻英為“救桂軍總司令”,宣布廣西自治,脫離陸榮廷,與西南軍政府保持一致。


  粵軍乘勝溯西江而上,克複潯州,且以破竹之勢占領藤縣、容縣、北流、平南、貴縣。


  這時候,黔軍穀正倫、胡瑛兩旅沿盆江南下,唐繼堯舊部胡若愚、李友勳兩旅由迤南開進,李烈鈞所屬朱培德、楊益謙兩旅由湘西開到,都集中在桂西北一帶。


  此時,唐繼堯還沒回師雲南,為了統一指揮,唐繼堯、盧燾把他們的部隊撥歸李烈鈞指揮。李烈鈞便號稱為“滇黔贛討陸聯軍總司令”,準備向桂林柳州兩麵進攻。


  桂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將領們均紛紛通電和陸榮廷脫離關係。


  七月十二日,桂軍旅長賁克昭在柳州自稱柳慶救桂軍總司令。十四日,桂軍統領秦步衢逐走了陳炳焜和桂林鎮守使李祥祿,自稱桂林救桂軍總司令。韋榮昌、劉達慶、韓采鳳在貴縣陷落後,也都宣言“自治”。


  陸榮廷於七月十六日通電下野,把政權交與沈鴻英,並令龍州鎮守使黃培桂移駐南寧,代理督軍、省長兩職,他自己偕同譚浩明由南寧逃往龍州。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一日孫中山派馬君武為廣西省長,派陳炯明為廣西善後督辦。


  九月三十日,粵軍攻克了桂軍的最後據點龍州,首先入城的是魏邦平部,桂軍殘餘部隊非降即潰,陸榮廷隻身逃往安南。


  討桂各軍一部分撤返廣州,準備北伐。


  此時,雄心勃勃的孫中山,召集粵軍將領、內河艦隊及飛機隊管帶,作動員講話:“此次粵軍進攻廣西,不到一月就把桂係蕩平,乃將士用命所致。現在兩湖已發生戰爭,當出兵北伐,統一中國,北伐之舉勢在必行,偏安一隅,隻能苟全,而非久安,希望將士用命,戮力北伐。”


  十月八日孫中山向廣州國會提出北伐案,獲得通過,十八日,在廣州舉行北伐誓師大會。


  孫中山決定由桂林取道湘省北伐。偕胡漢民、許崇智等離廣州,沿西江入廣西。在廣西沿途巡視,經三水至梧州。


  在梧州時曾向國民黨員演講:“梧州的革命黨部甫告成立,今天各位出席成立大會,人數雖隻是二百人之譜,可是革命不在人多,如果要使廣西永遠成為革命黨的基地,機關槍、過山炮都不可能,唯有革命主義才是力量的源泉。我們必需要把革命真理傳播出去,這個責任就在各位身上。如果我們成功了,中華民國就會得救,就會富強。如果我們失敗,將來陸、譚、馬、莫諸強盜就會卷土重來,廣西數百萬人民又將淪為奴隸了。”


  這時候陳炯明率部駐防南寧,他仍反對北伐。


  孫中山曾電促陳出兵,陳置之不理,且屯兵不進,揚言至少在半年以內休養整訓。


  孫無奈,赴桂林之前,親往南寧防陳。


  他知道陳的心思,便對孫說:“你應該支持我北伐。從利害觀點論,我北伐後,如果成功,中國統一,我當然不會再回廣東來。如果不幸而失敗,我又有何顏回到兩廣。所以我北伐後,兩廣一切全權由你主持,不過請你不要阻止我北伐,並且請切實接濟餉械。”


  這番話是說到了陳的心裏,但陳對北伐仍沒明確態度,但似乎不像先前那樣反對了。


  不久他奉孫中山命回廣州籌備北伐軍餉、補給,回粵後,借機先把廣東省的財權緊緊抓到手中。


  孫中山在到南寧時,曾在群眾大會發表演講,主題是“廣西善後方針”。


  他開門見山:“我是第一次到廣西,所以也是第一次到南寧,……大家都知道廣西是個貧瘠的省份,可是這次溯江西上,所見兩岸都是肥沃的平原,甚至山林丘壑也都蒼蔚,因此我發見所謂的貧瘠,並不是真的貧瘠,而隻是人事未到而已。”


  接著就開發利源建設地方,興借外債,修築鐵路,開礦山,樹農場,建工廠等項大為發揮,使聽眾耳目一新,可謂振聾發聵。


  不過也有人說他是善放空炮,還拿出當年他去北京見袁世凱,到處聲稱十年修二十萬公裏鐵路之舊事拿來調侃。


  孫中山從南寧折返梧州,再由梧州沿漓江過昭平,沿途係乘帆船溯江而上,從昭平至陽朔,路更險峻,梧州陽朔間雖然才四百五十裏,整整就走了十六天。


  孫在陽朔發表演說,同樣語出驚人:“陽朔是塊好地方,萬山環繞,遍地膏腴。無知識人的以為這是土瘠民貧,可是卻不知道奇峰聳峙的高山,都是石灰岩層的蓄積,可以燒石灰,可以製水門汀。所以別人認為陽朔是不毛之地,我則認為陽朔遍地都是黃金,所以我們應該擬定一套計劃,把蘊藏在石灰岩層中的煤、鐵、金、銀、鉛、水銀諸礦,大量開發出來。”


  孫中山在陽朔沒有停留,即由陽朔赴桂林。


  孫中山打定主意在桂林整備軍隊,組織北伐大本營。


  當時在桂林的部隊有粵軍第二軍許崇智部、福(福建)軍李福林部。


  此前,孫中山已委派朱培德為滇軍總司令、彭程萬為贛軍總司令、穀正倫為黔軍總司令、李烈鈞為大本營參謀長、胡漢民為文官長。


  朱培德(1888年10月29日—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祖籍雲南省安寧縣。出生於仕宦之家,書香之門。其先祖朱化孚為明朝湖廣按察使,其父朱秉堃係清朝舉人。朱秉堃出任廣通(今屬祿豐縣)猴鹽井山長時,攜全家同往。


  一二年,父親去世,四歲朱培德與長兄朱潤德、幼弟朱樹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鑒接回安寧。從此朱培德由祖母撫養,先入私塾,後上高小。少年時讀書之餘,又喜歡弓馬騎射。


  一九零七年,朱培德進入雲南昆明陸軍第十九鎮營部武備學堂學習。一九零九年八月,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立,將該營部武備學堂合並,朱培德十一月入學,就學於雲南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與朱德、範石生、金漢鼎、唐淮源等同學,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此時同盟會雲南支部在講武堂和雲南新軍中甚為活躍,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常秘密閱讀革命書籍,傾向反清革命,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


  畢業後任滇(新)軍第十九鎮(統製鍾麟)三十七協(統領蔡鍔)七十三標(統帶丁錦)第二營第七隊隊官。武昌起義爆發,朱培德參加了雲南“重九起義”。先後擔任排長、連長、營長。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日,護國第二軍在總司令李烈鈞的指揮下,由昆明出發,取道蒙自,東出開(化)廣(南),進入桂粵,朱培德支隊為前頭部隊,他處處以身作則,出師以後,很快就成為方聲濤梯團的主力。


  三月十五日龍潭(今廣南縣境)一役,首戰告捷,全殲龍覲光犯滇先遣司令李文富一千餘人。


  五月十二日抵達廣東省的重鎮肇慶,朱培德支隊奉命改編為第二軍第二十五團,由朱培德擔任團長,隨即奉命轉向北江。


  七月六日,朱培德奉命迎擊源潭二萬援軍,率領忠勇善戰官兵五百餘人,直插援敵心髒,俘虜敵軍二千餘人,創造了全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不久,升任升為羊城(廣州)攻略軍司令。


  十月二十一日,朱培德被北洋政府授為陸軍少將。十一月李烈鈞在各方麵壓力下辭護第二軍總司令職,護第二軍入廣東的部隊改稱駐粵滇軍,編為兩個師,朱培德晉升為駐粵滇軍第四師(師長方聲濤)第七旅旅長,駐守廣州市區,其本人加入了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