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

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

  平江是北軍攻湘作戰的輔助方向。在吳佩孚部向羊樓司發動進攻的同時,由張敬堯指揮的北軍約二萬人也開始向平江發起進攻。


  平江古屬三苗國,秦屬羅縣,東漢末年設縣,後唐定名平江。


  處汨水、羅水上遊,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與江西修水、銅鼓交界,北與湖北通城和湖南嶽州相連,南與瀏陽接壤,西與長沙、汨羅毗鄰。


  地處幕阜山脈南麓,山巒起伏,地勢複雜,是長沙東北方的重要屏障。


  護法聯軍在平江方向擔任防禦的部隊,有湘軍劉建藩部十八個營、謝國光部六個營、羅列開部八個營、李仲麟部五個營,共計四十餘營約一萬五千人。護法軍在通城至平江之間設置三道防線:由詹家橋、梧桐山經九嶺至白米山為第一道,由大洲、倒流灘經張元嶺、梅仙市到桃花洞為第二道,由新市經平江至瀏陽為第三道。部隊以營為單位分散配置,因險設防。


  三月上旬,張敬堯所部第七師和李奎元之第十一師、陳德修之安武軍各一部,在通城一帶集結完畢。


  十一日,北軍分兵多路向平江進犯:以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田樹勳為中央縱隊司令,率四個團由三埠橋經上塔寺、五裏牌、梧桐山、梅仙市向平江進攻。


  以第十三旅旅長吳新田為右縱隊司令,率兩個團由詹家橋經長樂街向平江進攻。


  以第四十二混成旅旅長張敬湯為左縱隊司令,率三個團經天嶽關、虹橋向平江進攻。


  以安武軍陳德修所部五營為預備隊。


  北軍發起進攻後,兩翼進展較為順利。


  三月十一日,右縱隊擊退了防守花涼亭的兩營湘軍,推進到古米山、金家坳一線。


  中央縱隊進占阿婆嶺、梧桐山,其第一團進至潭下時,遭到聯軍英勇阻擊。


  十四日拂曉,在一營安武軍支援下,始將當麵聯軍擊退。


  左縱隊於十一日進占麥市,次日攻占盤石鋪,直插天嶽關。至此,湘軍第一道防線全被突破。


  天嶽關是平江北麵的重要屏障,“懸崖絕壁,高聳群山,鳥道羊腸,艱危萬狀”。護法軍占據山頂,嚴密防守。


  三月十四日拂曉,張敬湯部在炮兵掩護下,分兩路強攻天嶽關。護法軍居高臨下,猛烈射擊,連續粉碎敵人三次進攻,斃傷敵營長以下官兵五百餘名。


  十六日,北軍派第十一師之四十四團由楊芳林市進攻龍門關,得手後抄襲天嶽關之側後。同時派預備隊一營由絕壁攀藤附葛而上,與守軍展開白刃格鬥。護法軍兩麵受敵,遂放棄天嶽關退守梅仙市。


  三月十八日,北軍繼續進攻,相繼占領了大洲、倒流灘、張元嶺、桃花洞等要地。


  二十一日,田樹勳之中央縱隊進逼平江以北十六公裏之梅仙市。


  該處奇峰突起,形勢險要,護法軍有六千餘人扼險據守。北軍連續發動進攻,激戰兩日,仍無進展。


  張敬堯急令陳德修率安武軍由月田赴援,田樹勳亦令所部第二十七團迂回至梅仙市西南,襲擊護法軍側背,正麵部隊趁機猛烈進攻。護法軍腹背受敵,向平江撤退。


  張敬堯不讓護法軍有喘息機會,除令正麵主力部隊冒雨追擊外,又令左縱隊司令張敬湯率一個團連夜向平江側後穿插,抄襲護法軍後路。


  三月二十二日拂曉,穿插部隊進抵三陽市,搶占附近高地,猛烈襲擊護法軍側背。


  護法軍後防空虛,又見嶽州已經失守,遂無心再戰,放棄平江南撤。


  二十二日上午,平江為北軍占領。


  在北軍瘋狂向嶽州和平江進攻時,駐長沙的湘桂粵軍“聯帥”譚浩明束手無策,無所作為。


  在嶽州被占之日,譚曾發布安民告示,聲稱“嶽州小挫,兵事之常,本帥坐鎮,自有主張,……”


  但到了二十五日,這位“自有主張”的“聯帥”竟驚慌失措,率所屬桂軍慌亂地撤離長沙。


  原來,未聞槍炮聲便逃之夭夭,便是其的自有主張。


  桂軍撤走後,長沙成為不設防的城市。


  三月二十六日晚,吳佩孚第三師不費一槍一彈開進長沙,張敬堯部也隨後趕到。


  護法聯軍平江之敗,除兵力對比居於劣勢外,同樣由於分散設防,各自為戰、單純防禦的結果。加上所守據點又忽視保障側後的安全,以致險要之地屢遭北軍迂回夾擊而被迫撤守。


  對湖南的軍事行動,馮國璋的想法是“北軍對南的軍事行動以嶽州為止”。因此,北軍攻占嶽州後,馮國璋就想貫徹他的和平主張。


  他認為嶽州既已收複,北洋派的聲威得到恢複,而桂係又願意談和,則何必一定要勞師動眾,對南用兵。


  但他的主張正在擬成命令尚未發出時,攻占長沙的報捷電業已傳來,北軍的戰國再迅速擴大。


  三月十九日,又接到了督軍們的聯名電報。


  電報以曹錕為首,包括長江三督在內,共有十五省、三特區的督軍,他們強烈要求段祺瑞再起組閣。


  電雲:“錕等互相約定,我公複任揆席,則同人誓當一致,共扶危局,否則亦惟從公高蹈,不問世事,全國安危,同人離合,均係我公一身。”


  前方戰事的一帆風順,使主站派更加不可一世,主和派則更加被動。


  這個電報,如同最後通牒,馮國璋沒有選擇,隻能低聲下氣地請段祺瑞應從眾命。


  段卻還是不依不饒,仍表示“無意於此”。


  馮指天發誓地表示一定擯棄前嫌,並且主動列出五個條件:

  (一)參陸辦公處仍然遷回國務院,以靳雲鵬為主任以代師景雲。


  (二)國務院決議,總統保證不擅改一字。


  (三)閣員由總理選擇,不必征求總統同意。


  (四)公府秘書長由總理推薦。


  (五)中央(指總統)致各省的電報,須由院方核發。


  段看來是見好就收了,心裏雖痛快得很,但表麵上還做出盛情難卻、勉強接受的樣子。


  三月二十三日大總統令準署國務總理王士珍辭職,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二十四日派張誌潭為國務院秘書長,二十五日參陸辦公處遷回國務院。


  二十七日令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二十八日令改海軍總司令為特任,以藍建樞為總司令。


  二十九日令陸徵祥複任外交總長、錢能訓為內務總長、段芝貴為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傅增湘為教育總長、朱深為司法總長、田文烈為農商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兼署財政總長、吳鼎昌為財政次長。


  吳鼎昌(1884-1950),字達銓,筆名前溪,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生於四川華陽縣。清末秀才出,著名實業家。


  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讀於成都尊經書院,

  一九零三年四月獲四川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


  一九一零年回國,執教於北京法政學堂。後任中日合辦本溪湖鐵礦局總辦、江西大清銀行總辦。


  一九一二年以後,曆任中國銀行正監督、袁世凱造幣廠監督、中國銀行總裁、天津金城銀行董事長、鹽業銀行總經理、內政部次長兼天津造幣廠廠長等。


  此外,吳鼎昌還以自己或其妻吳適雲的名義,直接興辦或參股民營企業,如周學熙在天津、衛輝等地設立的華新紗廠等。


  一九二四年後曾擔任《大公報》社長十餘載,將《大公報》辦成中國第一流的報紙。


  四月四日晉授曹錕勳一位,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張敬堯一等文虎章,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授予吳佩孚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犒賞攻克嶽州和長沙的有功將士。


  中國曆代有論功行賞之說,得賞之人也都容易攀比。在此次征南之戰中,戰功最卓著的當屬吳秀才,但隻被授予勳三位,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而更讓他寒心的是湖南督軍兼署省長一職被張敬堯取得。


  這也沒什麽可奇怪,功勞都是當官的,官越大功勞越大,段祺瑞政.府不會認為有什麽不妥,但卻因此而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禍端。


  段祺瑞見湖南戰事發展順利,而瓊州的龍濟光和福建的李厚基都已出兵攻粵,由此確定了北軍下一步總的作戰方針:“定湘、援龍同時並舉”,“虛攻衡寶,以掣敵勢。一麵陽出郴州援粵,陰由閩急攻潮惠,奇兵製勝”。


  根據這個方針,除令浙江派一師赴閩,江西編一混成旅趨大庾嶺,以牽製粵軍,“遙增龍軍之氣”外,令在湘的北軍分三路向南推進。


  以吳佩孚之第三師及一、二、三、四、五混成旅為中路,出長沙經湘潭向衡山、衡陽進攻。


  以張敬堯之第七師及補充旅、混成旅為右路,由長沙經湘鄉、永豐攻寶慶。


  原第二路軍之施從濱第一師、張宗昌第六混成旅、張之傑第二十三旅及李傳業安武軍十五營為左路,經醴陵南下,攻攸縣、茶陵;另調奉軍兩旅駐守長沙。


  企圖於旬日之內占領全湘,然後直趨廣東。


  新任參陸辦公處主任靳雲鵬和徐樹錚、吳光新、傅良佐四人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以徐樹錚最能呼風喚雨。新任國務院秘書長張誌潭是徐樹錚很賞識的人,小徐原來做國務院秘書長時,張是秘書,一切大小事小徐都和張商量。


  小徐曾告張國淦說:“遠伯才氣高,我希望他將來可以接替我。”


  段這次組閣後,小徐是扭轉局勢的大功臣,所以重要人事都是他的安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