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54章 大地悲歌

第254章 大地悲歌

  黃興自二次革命失敗後,一直在美國,護國討袁軍興起後,他從美國到了日本,想找機會回國。


  袁死後的六月十三日,孫中山發電黃興,征詢其對時局的意見,電曰:“東京黃克強兄鑒:南軍舉義,多數揭去袁、複《約法》、召國會為目的。袁死,黎能複《約法》,召國會,當息紛爭,事建設,以昭信義,固國本。兄見如何?”


  黃於十四日複電曰:“中山先生鑒:電敬悉。南方要求恢複《約法》及國會,黎若能誠意實行,以外問題自可迎刃而解。先生來電,主張息紛爭,事建設,無任感佩!尚望主持,使國人曉然於吾人之無私無偏,尤所切要。”


  和所有善良的國人一樣,兩位職業革命家也對國家能夠走上和平發展之路,充滿熱望和期待。


  黃興回到了上海不久,民國五年的十月十日突患胃中血管破裂症,吐血數盂暈倒,醫生認為他這病是勞瘁過甚所引起的。病中他還接待由四川途經上海去日本的蔡鍔,兩位元勳身體狀況都很差,所謂同病相憐,相互叮嚀對方保重。


  但在蔡鍔赴日後不久,黃興竟在十月三十一日午後五時三十分與世長辭。


  黃興原名軫,後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出生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是北宋分寧雙井黃庭堅的後裔。


  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光緒十九年(1893年),黃興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中秀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黃興由長沙湘水校經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


  兩湖書院在當時是一所比較新式的學堂,課程除經史文學外,還有天文、地理、算學、測量、化學、博物學以及兵操等新學科。


  黃興在校期間,“篤誌向學,而於地理一科及體操尤為精勤”。 他還於“課程餘閑,悉購西洋革命史及盧梭《民約論》諸書,朝夕盥誦”, 初步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學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湖廣總督張之洞從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選派學生三十多人,赴日本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留學。


  黃興這位兩湖書院的優秀畢業生,成為這批留學生中唯一的湘籍學生。是年五月(1902年6月),黃興抵東京。


  黃興到日本後,很快就被留學生界蓬勃興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同年十二月,他與楊篤生、樊錐、蔡鍔等創辦了《遊學譯編》雜誌,以翻譯為主,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革命曆史,宣傳民主革命和民族獨立。


  黃興為擴大影響,在年底又與蔡鍔、張孝準、楊篤生等發起組織“湖南編譯社”,大量從事譯述,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科學文化。黃興還支持湖北留學生創辦了《湖北學生界》,揭露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他還領導宏文學院的湘籍學生組成“土曜會”,鼓勵挺身殺敵,“從事用兵,以破壞現狀為出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中國東北,黃興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他在拒俄運動中看清了清廷的腐朽與反動,憤慨地指出:“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後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於萬一耳。”


  同年回國。先到上海,與當時《蘇報》的主筆章士釗會晤,並結識了滬、寧等地一些人士。


  同年十一四日,他邀陳天華、張繼、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人秘密集會,商定創立華興會,眾人公舉黃興為會長。為避免清廷的注意,對外用“華興公司”的名義,業務是“興辦礦業”。隨後聯絡會黨,儀定於次年秋乘慈禧過七十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成為會中僅次於孫的領袖,隨後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曾先後參與或指揮了萍瀏醴、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欽州、廉州、上思,雲南河口、廣州黃花崗等民主革命起義。


  黃興出生於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九月十六日,折算公曆則為十月二十五日,比孫中山小八歲,比宋教仁和蔡鍔大八歲。


  說來也是一種巧合,他的一生好像都與十月有關。生於10月,歿於10月,成功於十月(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病也是十月。他死時才四十三歲,屬英年早逝,實是國家損一棟梁之才。


  黃興病逝後,十一月一日孫中山致函海外各支部,通告黃興逝世。


  文曰:“啟者:黃克強先生自創同盟會以來,與文共事奔走,艱難迄於今日,凡我同誌諒均知悉。前月國慶日,突患胃中血管破裂之症,吐血數盂,暈絕經時,即延德國醫生克禮氏診治,據雲,尚可無礙。嗣後胸膈仍覺飽悶,至上月下旬,更發現肝部腫大之征候。三十日下午五時,忽又吐血不止,勢極危急,由醫注射,暫且止血。三十一日早二時,突再吐血,醫再注射,旋即脈停氣絕不可複救。嗚乎哀哉!以克強盛年,稟賦素厚,雖此次討賊未得比肩致力,而提攜奮鬥尚冀諸異日。遽此凋謝,為國為友,悼傷百端!謹告諸同誌鑒察之。孫文啟。民國五年十一月一日。”


  黃的噩耗傳到日本,病中的蔡鍔為之痛哭,他的挽聯是:

  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另一位和黃、蔡唱反調,可是他們私交卻極莫逆的人,就是洪憲六君子之首楊度挽黃聯雲: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十一月一日,孫中山和唐紹儀通電全國。


  函曰:“克強先生交遊滿天下,車笠之盟,縞紵之好,究有為仆等所未悉者。代主喪務,勉持大體,征名遍訃,恐有未周,諸祈見諒。”


  北京方麵國會特休會一日,下半旗一日誌哀。


  十一月二日北京政.府令:


  “上將黃興締造共和,首舉義旗,功在國家,薄海同欽,……派王芝祥前往致祭,給致治費二萬,喪葬事宜由江蘇省長齊耀琳就近照料……。”


  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嗎?護國討袁第一大功臣的蔡鍔,在黃興逝世後八天病逝於日本。


  護國討袁時,蔡鍔在軍中已積勞成重病,主要為喉疾。民國年六月二十八日他由永寧啟程,二十九日抵大洲驛,七月一日抵瀘州,這時蔡的喉疾已非常嚴重,到了不能講話的地步。


  在瀘州請了一位德國醫生阿密思替他診視,服藥無效,又加上肺葉腫痛,滴水難入,體溫高達三十九度,夜不能寐。


  蔡鍔是個責任心極強人,雖然在病重之中,仍覺得軍隊的欠薪,四川的善後都是必須盡快解決,非他本人處理不可。仍抱病堅持任事,他也確有許多未了之事。


  七月四日,段祺瑞特派法國醫生趕來瀘州檢治蔡的喉疾。法國醫生檢視後認為:喉病延誤過久,聲帶已狹,病況嚴重,非迅速赴上海或日本就專科醫治不可。


  蔡鍔的最可貴處在於從不居功。袁世凱死後,蔡功業蓋世,名滿天下,然而他卻不汲汲於名位權利。對於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這應當是最可寶貴的品德。有些人特別貪戀權位,但卻虛偽得很,說自己死抓住權力不放是為國為民,是因為離了他不行。其實,我們可以告之這樣的人,你真的沒那麽重要。因為豈不知過分的貪戀權力本身,就是禍國殃民,比如袁世凱之流。


  比起袁世凱這樣虛偽的人,M國的那個特沒譜好像更招人喜歡些,因為他至少不裝腔作勢,似乎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訴世人:我就這麽的不是東西!

  從以下麵兩則電報,可見蔡鍔的偉人情懷和人品:

  七月十七日蔡電唐繼堯:“滇、黔此次起義,悉索敝賦以赴國難,雖達拯淵救焚之誌,已陷額爛頭焦之勢,在我軍應亟謀善後以圖元氣之恢複,在政.府及一般人士,浴共和之恩波,飲水思源,對於首義之軍,應以安之勞之使之得所。以愚意計之,滇、黔善後尚不甚難,需款亦不甚巨,政.府對我萬不致有所歧視,吝此區區而陰相掣肘也。所最宜注意者,我軍主張應始終抱定為國家不為權利之初心,貫徹一致,不為外界所搖惑,不為左右私昵所劫持,實公私兩濟。……”


  七月是九日複唐繼堯電:“洽電敬悉,獎飾溢量,感愧奚似。竊意鍔前者之出,秉諸良知,今茲之退亦然……今儕輩中果有三數人身先引退,飄然遠翥,實足對於今日號稱偉人誌士英雄豪傑一流,直接下一針砭,為後來留一榜樣,未始非善。而鍔處地位,純係帶兵官,戰事既了,即可奉身而退,斯亦各國所同然。務望蔩公為大局計,為友誼計,切電在川滇軍各將領,以後一切善後問題當完全負責辦理,俾鍔得以克日東渡。……”


  七月二十一日蔡鍔率幕僚數人,輕車簡從赴成都。在途中接到湖南耆宿父老敦請他督湘的電報,他分別回電辭謝。


  八月一日蔡鍔入成都,抱病就任四川督軍,成都人民拍手稱慶。


  這時的成都,因為兵連禍結,人心浮動,物價飛漲,幣製不穩。蔡鍔接任督軍後,物價立即回跌,鈔票價值上漲。


  川中有五老七賢不遠數百裏趕來成都,願任顧問。


  "五老七賢"是泛指光耀在四川的一個傳統文化群體。他們繼承巴蜀文化的優秀傳統,有前清狀元、進士、舉人、知府、翰林、禦史;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滿全川"的教育家。“曾為政者,清廉剛正,循聲卓著;為教者,扶掖後學,培育英才。德才兼備,經世致用,廣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學’在國內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五老七賢”是一群沒有實際官職而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遺老閑人。這如同古代“商山四皓”、"會山五老” 、“竹溪六逸” 、"竹林七賢”一樣。至於他們當中,哪幾個屬於“五老”, 哪幾個又屬於“七賢”,則是沒有嚴格而明確區分的。而且實際歸入這個行列的人數,往往也並不止於十二個人。


  清末民初,成都匯集了大批文人學士。他們中的不少人受到主持川政者的禮遇,其中的佼佼者都被尊稱為“五老七賢” 。


  大體上說來,主要人物有趙熙、顏楷、駱成驤、方旭、宋育仁、龐石帚、徐子休、林山腴、邵從恩、劉鹹滎、尹昌齡、曾鑒、吳之英、盧子鶴、文龍等等。


  八月三日蔡鍔電保周道剛為川軍第一師師長,熊克武以師長兼重慶鎮守使,劉存厚以師長兼川邊鎮守使,尹昌衡為政務廳長。


  蔡鍔抵達成都後,他的本意隻是象征式接受任命,加以他的喉病和肺病都日益嚴重,便於八月五日致電北京段祺瑞總理。


  電雲:“川為繁劇區域,非孱弱病軀所能勝任。況鍔於起義之初,曾聲言於朋輩,一俟大局略定,即當幡然引退,以從事實業;今如食言,神明內疚,殊難自安。伏請代陳大總統俯鑒微忱,立予任命,抑或以羅佩金暫行護理。”


  八月七日黎元洪準予辭職。八月九日由蔣方震(百裏)陪同,啟程離川,動身之前留文告別蜀中父老。


  文雲:“鍔履蜀士凡七閱月矣。曩者馳驅戎馬,不獲與邦人諸友以禮相見,而又多所驚擾,於我心有戚戚焉。顧邦人諸友曾不我責,而又深情篤摯,通悃款於交綏之後,動謳歌於受命之餘,人孰無情,厚我如斯,鍔知感矣。是以病未能興,猶舁輿入蓉,冀得當以報蜀,不自知其不可也。乃者視事浹旬,百政棼如,環顧衙齋,森肅賓從,案牘藥爐茶鼎,雜然並陳,目眩神搖,甚矣其憊,繼此以往,不引疾則臥治耳。


  “雖然蜀患深矣,扶衰救弊,方將夙興夜寐,胼手胝足之不暇,而顧隱情惜己,苟偷食息,使百事墮壞於冥冥,則所謂報蜀之誌不其謬歟?去固負蜀,留且誤蜀,與其誤也寧負。倘以邦人諸友之靈,若藥瞑眩,吾疾遂瘳,則他日又將以報蜀者補今日負蜀之過,亦安其不可?鍔行矣!幸謝邦人,勉佐後賢,共濟艱難。鍔也一葦東航,日日俯視江水,共證此心,雖謂鍔猶未去蜀可也。”


  蔡由成都啟程,先至重慶,稍作逗留,便換乘輪船順流而下。他到宜昌時,碰見了從四川退出的陳宦。


  陳宦在四川任上,遵循袁世凱的旨意,打壓四川地方政治勢力,為袁世凱控製四川鋪平道路,導致四川各派政治勢力均對他恨之入骨。他所以被迫離開四川,與此肯定不無關係。而以馮玉祥為首的北洋軍按兵觀望、不肯為他出力,甚至想取而代之,以及護**救援不力,也是陳宦被迫向周駿投降離開四川的重要原因。


  這時陳已辭去湖南督軍,並把他所率領相當於一個師的軍隊解散。蔡、陳本是好友,旅途得遇,相見甚歡。


  蔡邀陳同輪赴漢口,陳感覺到和蔡同行,一榮一辱,實在沒趣,因此婉言謝絕。


  蔡鍔由宜昌乘大元商輪於八月二十六日抵達漢口,湖北督軍王占元派楚信、楚義等巡防艦駛往武昌上遊迎接,各機關、各團體歡迎人群分乘小輪在江中把大元輪圍在垓心。


  王占元希望蔡能在武漢多停留幾日,蔡則堅決辭謝,於是王便在楚材艦上大張筵宴,盛大款待蔡和他的隨行人員。蔡並未登岸,當天晚上就換乘江裕輪繼續下駛。


  八月二十八日蔡鍔抵達上海,下榻哈同花園。他不願人們把他當成一個偉大人物來歡迎,設法把自己隱密起來,僅到禮廬拜會恩師梁啟超。師生二人情深誼重,把臂歡談、不勝感慨。


  段祺瑞電請梁啟超轉勸蔡鍔到北京西山療養,不必遠渡日本。蔡鍔或許對先前前袁世凱召他去北京,便成為政治俘虜的往事心有餘悸,因此推托說:北京繁囂,不適宜於養病。


  九月八日蔡由上海啟程赴日本。抵神戶時,日本記者群趨訪問。蔡以手指喉,不能作答,由蔣方震代為接待。


  蔣說:“將軍之病,由於袁世凱而起,納溪之戰,將軍語言艱澀,到滬州時全然不能發音,七月廿日由敘府赴成都,勾留九天,病情更加轉劇。黎、段勸將軍移居北京西山靜養,將軍以不能杜門謝客為慮,所以決計來貴國就醫。”


  蔡鍔的喉疾和肺病,因拖延過久,抵達日本後已是病入膏肓,群醫束手,無藥可醫。


  十一月八日,蔡自知已無時日,請左右扶起看著窗外,黯然對好友蔣方震說:“我是不行了,我不能死於對外作戰的疆場上,真是死不瞑目,我死後有一事想拜托兄。”


  蔣問是何事?蔡已無氣無力,喘息地說:“千萬薄葬,讓我九泉無憾!”


  蔡回到病榻,即請蔣方震代筆遺電:

  一、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

  二、意見多由於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

  三、在川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戴兩君核實呈請恤獎,以昭獎勵;

  四、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就是這一天,這位一代偉人,視富貴如浮雲,功成而不居的護國元勳蔡鍔將軍與世永訣了。他離開這個世界時,年僅三十五歲。


  蔡鍔去世後,舉國震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